第三单元达标检测三.docx
- 文档编号:23537377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5.04KB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三.docx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达标检测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三
单元达标检测(三)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107页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论散文
梁实秋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彻底。
由此可以类推。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
“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布丰说:
“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作家所不可少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
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
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
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
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真实。
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
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
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
散文的艺术之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
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
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散文的美,美在适当。
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
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
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
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的文调”的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的文调”是指作家在文章中表现的人格思想。
B.“散文的文调”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性格。
C.“散文的文调”是指作者散文作品中特有的风格。
D.“散文的文调”是作品中不可形容的妙处。
解析:
从喀赖尔、布丰的话和第2段文字不难看出C项表述最准确。
答案:
C
2.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即能真实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B.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C.散文要写得亲切、活泼、自然,避免堆砌、用典。
D.散文美妙多端得力于作家对散文艺术的追求。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没有说不能用典。
答案:
C
3.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最不容易处置是因为散文没有一定的格式,是最自由的。
B.因为散文的美妙不可捉摸,所以不必太在意散文的艺术。
C.福楼拜的散文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与他锤炼语言是分不开的。
D.作者个人的心情在文中真实地流露出来,散文的文字就自然流畅。
解析:
A项,强加因果关系,原文说“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
B项,文中说散文的“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作家所不可少的”。
D项,文中说“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
答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秋风里的泥瓦匠
王往
大厦快竣工时,秋风到了。
泥瓦匠喜欢秋风。
他常常站在脚手架上探着头,迎从西北吹来的秋风,向着西北的天空出神。
他的家在这个城市的西北方向。
他想象着稻谷、黄豆、山芋和向日葵的模样,想着春天和老婆的约定,恨不得手里的瓦刀变成镰刀。
十来天过去了,大楼终于竣工了,可是工友们没领到工钱:
建筑公司的老板躲了起来,副手出来解释说,大厦所属单位的资金还没到位。
工友们一下子感到了秋风的寒凉。
他们找谁都没用,都说老板不出面没办法。
一晃几天过去了,秋风好像一天比一天凉。
泥瓦匠说:
“不行,我等不下去了,我要回去收庄稼。
”
工友们说:
“你头脑有毛病呀,庄稼值几个钱,你这一年工钱怕抵你三季庄稼呢。
”
泥瓦匠说:
“这我知道,可是,我还是想回去收庄稼。
”
一个年轻的工友怕他真的要回家,说道:
“都像你一样走了,谁在这里要钱呢?
谁回去,我们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
”
“对,谁先回去,要回的工钱就没他的份!
”其他工友纷纷斜眼看他。
可是,这个叫天丰的泥瓦匠还是悄悄走了,趁着大伙睡着时,去了汽车站。
临行前留下字条:
两天后一定回来。
泥瓦匠到了家乡,秋收已经开始了。
秋风吹动着他结着砂浆的衣角,他急切地奔向自家的田头。
老婆一开始并没问他带回了多少钱,只是心疼他,说他黑了瘦了,给他煮了一只肥大的母鸡。
他匆匆吃了几口就说:
“饱了饱了,我去磨镰刀,磨好了镰刀,明天一早就去收豆子。
我去田头看了,我们家的稻子、豆子都熟了,先收豆子吧。
”他蘸着清水,在光滑的石头上磨着月牙形的镰刀。
女人一边搓着草绳,一边看着他,更加心疼他了。
第二天一早,泥瓦匠和他的女人,拿了雪亮的镰刀,走向了田野。
泥瓦匠割得快,女人割得慢。
女人割了一会儿说:
“他们心咋那么黑呢?
盖那么大的房子有钱,咋就不发你们那一点工钱呢?
”
“可能是真的没钱,盖房的单位欠了工程队的,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就有钱了。
”泥瓦匠安慰着他的女人。
女人说:
“那一收完庄稼,你就去。
”
“去。
收了豆子,再收稻谷,一收完我就去。
”说完,弯下腰,拼命地挥动镰刀,豆秆咔咔响成一片。
女人说:
“你不要这么辛苦,这些活,我能干了,春天时,你没在家,插秧、种豆子,不也是我一个人么?
我就怕去迟了,人家拿了钱跑了。
”
“他们跑不了!
”泥瓦匠用镰刀狠狠地砍向一个土坷垃。
“你怎么断定人家跑不了?
”女人终于忍不住责怪他了。
他没办法回答女人这句话。
女人割了几把豆子又说:
“唉,我就是担心人家拿了钱跑了,你吃了那么多苦不是白吃了?
”
泥瓦匠停下来,慢慢转过身来,说:
“我也担心啊,可是我实在想和你一起收庄稼。
”说了这话,泥瓦匠的眼里布满泪水。
当晚,泥瓦匠收割到了深夜,月光下的豆子心甘情愿地倒在他的脚下。
然后,他又去了稻田。
低垂的稻穗在清凉的秋风里轻轻摇摆,他站了好久。
“我等不及收割你们了,我要去讨工钱。
”他对着稻子说话。
泥瓦匠又到了工地。
工友们惊诧了一阵后,纷纷来问他秋收的情况。
他说:
“家里很好,收成也好,可是要钱是大事。
”
泥瓦匠在他原来的床铺上坐下,整理行李。
他打开编织袋,拿出一把刀来,顿时,他愣住了,工友们看到的并不是他做手艺的瓦刀,而是一把月牙形的镰刀。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丰在脚手架上迎着秋风的神态表达了身在城市的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丰收的向往,表明他对城市泥瓦匠工作的不满和抵触。
B.天丰的妻子在小说中是天丰的有效烘托,她心疼丈夫的身体,又痛恨城里的开发商利欲熏心,担心丈夫是否能把钱要回来。
C.小说中写月光下清凉的秋风摇动着低垂的稻穗,表达了主人公天丰对乡村和家乡的眷恋,使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的语言于平实中带着诗意,散发着乡土的气息,其中的黄豆、山芋、稻谷、豆子似乎都有生命,向读者讲述生活的价值取向。
解析:
A项,“他对城市泥瓦匠工作的不满和抵触”在文中缺乏根据,小说中只强调了他思念家乡。
答案:
A
5.请概括主人公天丰的性格特点。
(5分)
答:
解析:
概括小说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言行。
天丰在城里务工,对秋风特别敏感,在老板不给工钱的情况下,一个人偷偷回去收秋,可见他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子的关爱,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他相信老板会给钱,并诚实地回到工地,可见其善良、守信,厚道,淳朴。
符合这些特点即可。
答案:
①思念家乡,热爱田园生活;②关爱妻子,不忍心妻子一人在家操劳;③淳朴厚道,不相信老板不给工钱;④诚实守信,春天和老婆约定回去收割庄稼,秋天和工友约定两天后回来要工钱,他都做到了。
6.天丰又回到城里讨要工钱,结果带去的不是“瓦刀”而是“镰刀”。
这样收束全文有何深刻的意味?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镰刀”和“瓦刀”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前者象征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后者是城市务工生活的表现。
天丰带回来的是镰刀,表现了他对乡村生活和妻子的挂念,也是其矛盾心理的体现。
答案:
①镰刀象征着乡村(生活),瓦刀象征着城市(生活)。
②无论天丰带去“镰刀”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都表现了他对秋收的极度重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留恋,对城市建筑工生活的厌倦。
③“镰刀”和“瓦刀”体现了两者间的冲突,体现了作者对在城市中讨生活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引人深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林庚:
发明一个传统
“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
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
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
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先生等人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
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
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
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
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
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
这自然不是新问题。
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
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掘出来。
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
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单单这终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
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
林庚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漫话》的产生颇有些意味。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
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
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
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的,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读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林庚(1910-2019),字静希。
福建闽侯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
他的确远离尘嚣。
……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语)
7.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林庚先生具有拳拳爱国之心,崇尚自由精神,他的早期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B.林庚先生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把古典文学的传统发掘出来。
C.林庚先生有宏阔的文学史视野,在研究唐诗方面具有开拓之功,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西游记》的理解。
D.林庚进行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提出格律体新诗理论,为新诗创作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
解析:
B项表述不符合文意。
原文的意思是“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掘出来”。
答案:
B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从文中看,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他写过大量古体诗词,虽然后来转向自由诗创作,但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B.林庚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
C.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他研究唐诗首先提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见解,后来的不少文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进而生发出来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
D.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西游记〉漫画》,看了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高兴得不得了。
这从侧面表现林庚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深厚的功力。
E.林庚年轻时渴望创造,崇尚自由、并有一颗拳拳爱国心,这些促使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
解析:
A项,“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和“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于文无据。
B项,“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于文无据。
D项,“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表述不准确。
答案:
CE
9.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分)
答:
解析:
在文中,作者介绍了林庚对于诗坛的“革命”,有着独特的见解,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
这些都是林庚“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
答案:
①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吸收,很多只注重形式,甚至只是拿西方的东西来炫耀。
②林庚认识到当时诗坛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③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是还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
(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刘承规,字大方,楚州山阳人。
建隆中补高班,太宗即位,超拜北作坊副使。
会土民啸聚为寇,承规与知州乔维岳率兵讨定之。
真宗即位,为胜州刺史,俄兼勾当群牧司。
大中祥符初,议封泰山,以掌发运使迁昭宣使、长州防御使。
会修玉清昭应宫,以承规为副使。
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拜宣政使、应州观察使。
五年,以疾求致仕。
修宫使丁谓言:
“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宠之,班在客省使上。
”仍改新州观察使,上作歌以赐。
承规以廉使月禀归于有司,手诏褒美,复定殿使奉以给之。
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
疾甚,请解务还私第,听之。
七月卒,年六十四。
废朝,赠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谥曰忠肃。
承规事三朝,以精力闻,乐较簿领,孜孜无倦。
自掌内藏仅三十年,检察精密,动著条式。
又制定权衡法,语在《律历志》。
性沈毅徇公,深所倚信,尤好伺察,人多畏之。
上崇瑞命,修祠祀,饰宫观,承规悉预闻。
作玉清昭应宫,尤为精丽。
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
二圣殿塑配飨功臣,特诏塑其像太宗之侧。
承规颇好儒学,喜聚书,间接文士质访故实,其有名于朝者多见礼待,或密为延荐。
自寝疾惟以公家之务为念,遗奏求免赠赙诏葬,上甚嗟惜之,遣内臣与鸿胪典丧,亲为祭文。
玉清昭应宫成,加赠侍中,遣内侍邓守恩就墓告祭。
(选自《宋史》卷四六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B.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C.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D.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解析:
给这段文字断句,首先要结合前文把握大意,并找出文中的人名、地名,根据名动词组和虚词的提示作用,逐句切断。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封泰山是指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古代帝王到泰山祭天,表明自己受命于天。
B.月禀即“月廪”,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廪”的意思是米仓,引申为俸禄。
C.废朝意思是“停止上朝”,名臣、功臣死后,朝廷会停止上朝,以此表示哀悼。
D.配飨即陪祭,指古代帝王为了嘉奖功臣,特允许功臣进入太庙参与祭祀大典。
解析:
“配飨”,即合祭,祔祀,指功臣附祀于帝王宗庙,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承规兼具多种才能,能文能武。
他曾平定匪寇祸乱,又善掌管宫内事务,还喜好儒学,热衷藏书,礼遇各方名士,或暗中荐人入朝为官。
B.刘承规管理卓有成效,升迁不断。
他掌管宫内库房,精细严密,所用方法都成了条例程式;他在建隆年间被补授高位,太宗时曾越级升官。
C.刘承规深悉皇帝喜好,备受荣宠。
他顺应皇帝的迷信心理,修建的玉清昭应宫精致华丽;他生前得皇帝增俸赐宅,死后皇帝还为他写祭文。
D.刘承规工作勤勉努力,为官清正。
他先后侍奉三朝,精力充沛,孜孜不倦;他在病重期间写下遗奏,要求朝廷免赠助葬财物,不下诏治丧。
解析:
C项理解错误,文中没有写刘承规得到皇帝“赠宅”。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
译文:
(2)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
译文:
解析:
第一句“疾羸瘵”“易名度厄”是翻译的重点,第二句“少”“虽”两处要翻译准确。
注意句意通顺。
答案:
(1)(刘承规)原本名叫刘承珪,因为长期衰弱多病,真宗取道家改名以度危难的用意,将他的名改珪为规。
(2)只要房屋稍微有不合标准的情形,即使已经镶金嵌玉,也一定要毁掉重修,有关官员不敢核算所花费的钱财。
【参考译文】
刘承规,字大方,是楚州山阳人。
在建隆年间补授高班。
太宗即位后,越级担任北作坊副使。
适逢当地山民聚众造反,承规和知州乔维岳率领兵马讨伐平定了暴乱。
真宗即位后,刘承规担任胜州刺史,不久又兼任勾当群牧司。
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商议前往泰山封禅,由掌发运使升迁为昭宣使、长州防御使。
适逢修建玉清昭应宫,朝廷又任命刘承规为副使。
真宗祭祀汾阴,又派刘承规监督运送物资。
议事者认为,由京城到河中,取道陆路则山势险恶,取道水路则水流湍急。
刘承规决议采用水运,各种供应的物品都由水路平安运到。
礼仪结束后,应当晋升官职,刘承规上表请求退休,真宗下达亲笔诏书加以敦促勉励,还作了一首七言诗赐给他。
任命他为宣政使、应州观察使。
大中祥符五年,刘承规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归故里。
修宫使丁谓进言说:
“刘承规掌管宫内职务,(内宫)还需要倚仗他来监管督辖。
希望不要答应他的请求,只可从优赐给褒奖诏书,特意设置景福殿使一职让他担任,以示恩宠,班序在客省使之上。
”刘承规改任新州观察使,真宗写了一首诗歌赐给他。
刘承规将观察使每月的俸禄交给有关官员,真宗下达手诏加以褒扬赞美,又确定将景福殿使的俸禄发放给他。
(刘承规)原本名叫刘承硅,因为长期衰弱多病,真宗取道家改名以度危难的用意,将他的名改珪为规。
刘承规病重,请求解除职务,返回自己家,真宗照准。
七月,刘承规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朝廷停止上朝,追授他为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使,谥号为忠肃。
刘承规侍奉三朝,以精力充沛闻名,喜欢核查官府中记事的簿册文书,孜孜不倦。
自从掌握内库三十年来,检察精细严密,采用的办法都成了条例和程式。
他还制定了权衡法,他的话记录在《律历志》中。
刘承规性情深沉刚毅,一心为公,深受信赖,特别喜欢暗察别人的过失,人们大多惧怕他。
皇上崇尚祥瑞符命,修建宗庙,装饰宫观,刘承规都得以参与其事并得知内情。
建造的玉清昭应宫,尤其精美华丽。
只要房屋稍微有不合标准的情形,即使已经镶金嵌玉,也一定要毁掉重修,有关官员不敢核算所花费的钱财。
二圣殿塑旁附祀功臣的肖像,真宗特意下诏塑他的肖像,放在太宗身旁。
刘承规很爱好儒家学问,喜欢藏书,闲暇时常接见文人,考访旧时真相,对那些在朝中有名望的文人总是以礼接待,或者暗中推荐入朝为官。
刘承规自从病重后,只将公家的事务作为心中的挂念,死后留下奏疏要求朝廷不要赠送助葬的财物,不下诏治丧,真宗深为赞叹惋惜,派宦官与鸿胪寺官员主持丧事,亲自为他写了祭文。
玉清昭应宫建成后,真宗又加赠他为侍中,派内侍邓守恩到墓前祭奠致告。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
捣练子令·深院静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4.下列对这两首诗歌有关内容与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深院静,小庭空”第一句是诉诸听觉,第二句是诉诸视觉。
“静”和“空”两字,实为重复。
B.“断续寒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单元 达标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