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docx
- 文档编号:23537090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8.10KB
最新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docx
《最新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加入WTO后全面开放的金融业的来临;研究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显的非常重要。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已有迹象表明贷款人不可能按照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的总和。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5类: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不良贷款是指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呈现余额高、占比大、消化难、增长快等特点。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相较于1.04%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两家超过均值,农行和交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1.22%和1.09%;建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猛增55亿元,1.02%的不良贷款率已逼近均值。
放贷颇为审慎的大行尚且如此,中小商业银行一季度的不良贷款增长更难以避免。
一季度业绩增幅最高的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1.05亿元,增幅7.47%;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则为114.52亿元,比年初增长10.85%。
不良贷款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执行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扩张时期银行信贷规模膨胀,企业易于获取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或投资上新项目;在经济收缩时期导致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对应的银行贷款无力偿还。
紧缩过度引发总有效需求不足,会出现大批企业违约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
第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政府的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保障存款人利益、保持整个银行及金融制度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当银行内部控制不严、管理松懈时,如果外部监管此时也没跟上,就会引起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处罚不严的“宽容性监管(regulatoryforbearance)”,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另一因素。
第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任何既定的宏观环境下,不同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它们的贷款资产组合在由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构成的坐标系里所处的位置也不同,经营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其资产组合越逼近最优点。
有许多论著对样本银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
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该行不良贷款的多少呈显著负相关。
大量的不良贷款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不良贷款的数量和比列无疑和银行的利润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银行的总利润减去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坏账以后才是银行的净利润;其次对银行的信用产生影响,而从存款者角度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存款放在一个常常发生坏账的银行。
同时不良贷款还会导致国家税收减少,引发金融危机等。
不良贷款的治理主要从5个方面探讨:
第一,“债转股”,所谓债转股实际上就是将企业所欠的银行债务转换成股权,即债权人成为企业的股东,而企业则由债务人变成持股人的公司,债转股有三种途径:
直接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
银行将债权卖给第三方,第三方再将债权转为股权。
银行将股权交给资产管理公司(AMC),由AMC管理,再从AMC处获得股息和分红。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债转股”基础上的处置不良贷款的新模式“好资产坏资产”模式,它是指把不良资产转化为正常的资产甚至是优良的资产。
银行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把债转股获得的经营不善的企业股权作为资本入股其他经营良好的企业,从而获得该企业的股权,实现坏资产转为好资产的目的。
第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通过把具有流动性的资产从公司的整体风险中隔离出来,使得证券的投资等级取决于证券化的资产本身而非公司的信用等级。
不良贷款的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发起人将其所持有的具有一定流动性,可预见未来现金净流入的不良贷款出售给某一特殊目的的实体(SPV),由SPV汇集大量的同质贷款进行组合,以这些贷款做抵押,发行多样化的抵押证券并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一种行为。
结合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可以采用财产信托的单托结构,也可以用财产信托和资金信托相结合的双托机构。
单托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由资产管理公司对现有的不良资产进行筛选,组成基础资产池,2、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组合进行评估,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评级,3、根据评级机构给出的现金流评级,资产管理公司将资产组合产生的收益权分为优先级和次级。
优先级收益权的规模以现金流评级为AAA级的资产为基础,4、资产管理公司将组成的不良资产组合委托给信托机构,设立财产信托,双方在信托协议中应对信托的存续期限、信托收益权的分类、信托财产收益分配等事项作出约定,并制定资产管理公司为唯一的受益人,享有该信托项下的全部信托收益权。
同时还应在协议中约定信托机构将委托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信托资产的处置清收工作,5、资产管理公司将优先级信托权益分割为等额的份额,可自行或授权信托机构向投资者发售优先级信托权益合同,6、信托机构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信托财产处置委托协议,委托资产管理公司在信托存续期间负责资产的现金回收和处置。
7、其他信用增级手段,包括现金储备账户、超额抵押、回购协议。
双托模式的交易结构:
1、资产管理公司挑选合适的资产组成基础资产池,2、由资产评估机构对不良资产包中的资产进行评估,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评级。
3、资产管理公司将资产组合委托给信托机构,设立财产信托,双方在信托协议对相关事项作出约定,4、信托机构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发给资金信托计划,5、信托机构依据与投资者订立的信托合同,以信托资金向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优先级信托收益权,该收益权产生的利益用于偿付投资者的投资本息,6、信托机构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信托财产处置委托协议,委托资产管理公司在信托存续期间负责资产的现金回收和处置。
7、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使用其他信用增级方式,具体做法同单托交易结构。
第三,投资基金模式,基本思路为以商业银行可转换资产为股份发起设立或购买基金,由基金对企业投资,银行对基金持股,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基金对企业的投资,基金运作规范后,再向其他投资人活在资本市场中转让基金股份,收回银行贷款。
具体操作有两种模式,发起基金型,由商业银行所属的风险经营部发起基金;购买基金型,以合理的资金结构为标准,以补充资本金为限额,将若干个同类的资产项目进行整合、加总,确定合理的额度,用不良资产认购基金,或向基金出售不良资产。
第四,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具体如下:
按照权利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的申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集中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监会、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的管理主线上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分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分的弊端。
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降低了工作效率,可从三方面进行改善:
1、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方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2、,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3、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和提高效率的关系。
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来适度的规避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控制为全过程控制。
侧重贷前控制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确实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贷前是好单位,贷后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此只有对贷款进行全程控制才能有效控制贷款的风险。
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监督为硬约束管理。
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建立对贷款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控制制度,建立对贷款日常周转使用的控制制度,建立对贷款单位违约的信贷制裁制度。
第五,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增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法律意识,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内控文化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思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
努力完善公司治理,明确责权划分,加强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
可以引进独立董事或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和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不能只注重单一的风险管理,而应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的金融资产和资产组合和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算,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
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馈机制。
商业银行要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算模型、风险数据库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内部评估,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制度。
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基础,制度建设要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要紧随流程变革和业务创新,对现行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进行彻底的就检查、全面整合和完善,强化制度的自我修正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制约的问题,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实行内部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职责有明确的认识,将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保证,关键是要建立落实制度的长效机制,强化责任管理,制度分岗到位,责任到人,建立责任制、考核定量的管理考评制度,建立合适的风险奖惩制度,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对表现优秀的人员要给于奖励。
加强稽核审计,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如何、质量怎样,需要进行稽核和不断的修正,内部稽核是内控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
首先应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其次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第三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最后借鉴国外设计机构的经验,将外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有益补充,促进内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以人为本,培育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现代商业银行人才队伍。
在管理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应尽快培育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在把好进人用人关的基础上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和技能教育,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将培养高素质善管理的银行家作为长期系统工程,在银行内部形成人才竞争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虚拟经理人才市场。
总结一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是复杂的,可以预期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还将会出现新的不良贷款,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能认真的关注不良贷款,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将不良贷款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维护与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确保其稳定运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国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现状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