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全册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23531995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60
- 大小:165.01KB
教科版六年级全册说课稿.docx
《教科版六年级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全册说课稿.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六年级全册说课稿
《滑轮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滑轮组》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
本课是按照“明确概念――比较实验(得出结论)――原理应用”的思路编写的。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主要使学生在了解定、动滑轮的作用的基础上,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为今后学习《自行车的简单机械》奠定了基础,同时,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科学思想方法分析: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面向全体学生。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在了解定、动滑轮的作用的基础上,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重视学生在实践操作的细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合理,适当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既竞争,又合作的精神,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装引入新知
(二)新课:
1、讨论:
你用什么办法证明滑轮组有省力的作用。
2、实验中只做一次够吗?
为什么?
3、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
(师边演示边说明)
4、小组内实验。
(师巡视)
5、汇报:
说明了什么?
(省力)
6、从这些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根据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你认为是什么?
7、这个实验做几次比较准确?
8、生实验、观察、汇报。
9、小结:
滑轮组能省力,还能改变用力方向。
(三)、巩固与拓展
1、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你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滑轮组来做事吗?
(学生们可能会说:
起重机)
2、滑轮组的应用。
3、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动滑轮、定滑轮和滑轮组的使用,是要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的。
(四)、课后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轮轴的秘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轮轴的秘密》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的第四课。
二、说教材分析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在探索杠杆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简单机械——轮轴。
这将把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能力、兴趣引向深入。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轮轴的概念;二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三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使用水龙头的经历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水龙头的构造上来,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像水龙头这样由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称轮轴;再让学生通过组装一个轮轴的装置试验来研究,了解轮轴的作用;最后,通过对轮轴的改装实验,来了解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材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个个涉及轮轴概念本质的活动,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建立起了对“轮轴”的完整概念。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探究活动。
他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观察、实验所获取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加之经过前面几节课学习,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又应该有所提升,学习探究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面对一个新的机械——轮轴,学生可能会主动推测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省力呢?
用实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
当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使之保持平衡时,学生会意识到轮的大小对轮轴的作用是有影响的。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学生会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整理,在生活中寻找并关注那些属于轮轴的简单机械。
四、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2、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活动,认识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五、说设计理念
任务型学习,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重视体验与理解并行,利于学生体验科学认知程序。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
以探究为中心,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认识轮轴的作用。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取“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推测——设计实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自主学习探究模式。
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学生的全面参与,拓展教材,深化知识,把握学法。
七、课前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门把手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任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出示水龙头)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
2、学生体验分别在轮和轴上拧阀门式水龙头,谈感受。
3、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水龙头上装置,指出水龙头的轴和轮所在位置。
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3、归纳:
(课件出示)轮轴概念。
学生齐读。
请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轮轴有什么特点?
自行车把是轮轴吗?
为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讲述概念,分析问题,使学生深刻领会轮轴的概念。
4、师小结,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直接去拧轴,很难打开水龙头,但加上轮后,就轻松多了。
看来轮轴里的学问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板书:
轮轴的秘密
【设计理念】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
任务二、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一:
轮轴作用
1、以上面的拧水龙头为例,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问题,推测轮的作用。
2、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指名上台指出)轮轴装置的轮和轴
3、明确实验操作。
强调实验注意的问题:
【设计理念】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推测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小组汇报,师提示引导。
【设计理念】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毕竟有限,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和提示,教他们学法。
3、学生小组实验、观察、记录。
师巡回指导。
4、小组内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汇报本组的发现。
5、比力气大小游戏:
师出示一大螺丝刀,分别请两名学生,让力气小的选择握住螺丝刀的刀柄,还是刀杆,才能战胜比自己力气大的另一名同学。
游戏结束后,请力气小的学生介绍取胜的秘密。
【设计理念】通过这一游戏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螺丝刀也是轮轴,在刀柄——轮上用力比在刀杆——轴上省力。
至此,完成了对轮轴作用的探究活动。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与学生交流:
出示大小不同的几把螺丝刀,请学生选择如果拧同样的螺丝钉,自己选择大的,还是小的?
为什么?
2、师小结,提出问题:
你们说大螺丝刀轮比小螺丝刀的轮大,所以省力,是吗?
你们将怎样说服我?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讲究证据,而证据的获取就是实验这一理念)
3、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进行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4、汇报:
汇报本组实验方法、过程及结论。
【设计理念】(汇报一方面整理探究的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任务三、自主检测
1、请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
它们哪一部分为轮?
哪一部分为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方便?
2、完成相应习题。
四、交流收获
请学生说说在本节课中认识了哪种简单机械?
我们是如何探究的?
它有什么作用?
等等。
五、板书设计
我说课的课题是《抵抗弯曲》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节课的内容。
根据这一章的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梁”和“柱”,同时了解梁比柱更容易弯曲。
2、经历和体验两个实验,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继续加强学会识别和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的对比试验法。
4、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立了本课时的重难点:
重点:
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难点:
识别变量和不变量,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铁垫圈;尺子
二、说教法
根据《抵抗弯曲》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法、直观演示法、对比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三、说学法
分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科学兴趣、素养。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均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个环节。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个环节
1、谈话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谈对面工地想引出房子,从黄河跨过,想引出桥梁,然后观察房子和桥梁的相似之处,从而引到要研究的主题,房子和桥梁都由竖放的材料和横放的材料支撑。
2、实验前探究。
认识柱子和横梁、讨论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通过引导,基本和上说出了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3、直观演示法,用对比实验探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的关系
预测、实测、记录、分析、结论
4、放手学生自己动手分组实验,培养他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5、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的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这样设计,看起来有点乱,但还是能看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也可了解下节课要探究的东西,相对直观点。
六、说反思。
1、时间是不是安排的不够合理,没突出重点和难点。
2、处理变量的问题上有的啰嗦、有的没处理,比如出现不同组不同的数据,应该讲给学生这儿由于操作难免有误差。
3、演示实验叫学生上台合作完成效果可能会更好。
4、最后归纳本节内容,可一借学生的口说出来才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认识,不妥之处敬请老师们多多指正。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
《拱形的力量》说课稿
说教材:
《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
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
教材设计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
第一项是测试纸拱的承受能力,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
第二项活动是搭一个瓜皮拱,这个活动是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说学情: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知道拱的受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是:
拱形承重的秘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科学概念 :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强。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探究纸拱的承受能力的活动,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说教法学法:
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大成,需要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
自主操作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挂历纸和垫圈探究纸拱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更好的得到自主发展。
二:
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说教学过程:
科学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使科学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和结构,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我将出示一张纸:
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
(把它平放着,用手托住纸的两端将纸平放在两手之间,纸塌下去了)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
学生汇报。
(提示不能增加材料。
让学生充分发言,可以检查学生对前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引导学生说到拱形时。
)
师:
(做一个拱)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学道理。
你们发现了没有我们的周围中也有许多的拱形建筑,请看(播放课件图片:
赵洲桥、拱门、奥运馆所……)为什么这么多的建筑都采用了拱形呢?
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拱形中的学问吗?
(板书:
拱形的力量)
通过这个环节创设了问题情境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
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我将会说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吧。
活动一:
教学生做纸拱(把纸先卷一卷再松开,做成一个拱形),放在桌面上观察,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在哪里?
特别要注意:
这个拱形不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在拱下部)
我会说:
对,在拱与桌面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
好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纸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有变化吗?
学生会回答:
有,“纸拱”向两边伸展。
接下来我提问:
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
(拱顶)
请大家再在上面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是不是有新的变化,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你发现它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拱形的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纸拱就平了。
我将追问: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纸拱”为什么会向两来伸展开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件演示:
垫圈的重量压在了拱上,拱的全部重力传到两个拱足,这个力向下,向两边传去,使拱足在垫板上向外滑动,拱就伸展开了。
活动二:
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我会提问:
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
学生可能会回答:
用东西(书本)抵住拱足。
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下,(对记录表讲解下)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
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当拱顶上的垫圈不断增加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
(还是要塌,向左右偏)纸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后,师进行一定的评价
活动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我提问:
我们怎么做能让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
你打算怎么做?
先将自己的方案写下来,再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对自己的方案可能有修改,让学生改进设想,完善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温馨提示:
1、进行实验时,做好数据记录。
2、每个实验,“拱桥”的拱足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一致。
3、如果纸条被压坏或有明显折痕,应该换上新的纸条。
)对记录表讲解下
②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③学生汇报。
我会说:
通过不断改进实验,大家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跟原来的相比,拱的承受力都大了很多。
仔细观察,你们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在拱形的两边放书本,把拱足抵住。
)现在你能还解释一下为什么抵住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
④请学生试着解释。
(演示课件说明:
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向外的推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
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
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要是我们继续在旁边加书本,拱是不是会一直都这样,承受的物体越来越多呢?
(引出极限、“限载”的含义)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而且培养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
搭拱桥
现在我们来进行次比赛,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积木来搭一个座拱桥,看谁搭得好。
学生分组活动。
两组学生分别在讲台两边桌上搭积木拱。
其他同学观看,助威。
(提示:
注意积木的形状,要用物体把拱足处抵住。
)
全体观看积木拱桥,教师往拱上添加钩码。
师:
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积木拱不会垮了吗?
本环节的活动用自制积木替代瓜皮,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桌面的干净整洁。
同时,由于是木质材料所以每座桥的块数可以多些,学生必须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完成实验。
木质材料方便保存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使用。
四:
拓展延伸
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用到拱形的知识呢?
五:
板书设计
拱形的力量
拱形承重的秘密
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找拱形
◆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
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
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
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
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
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
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
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
(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
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
2、教师准备:
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
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
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
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
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
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
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
”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实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
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
硬纸条。
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
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
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
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
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
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六年级 全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