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docx
- 文档编号:23523964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22KB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docx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19·烟台一中质量检测)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黄岐龙母诞近日在黄岐龙母庙拉开帷幕,吸引了大批市民及海外乡亲来到现场,万人空巷,争睹龙母祭典。
②曾几何时,戴眼镜是有文化的象征,而如今近视却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刻不容缓。
③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天气状况不佳,五风十雨,市××局提醒大家出门注意安全,注意保暖,谨防感冒。
④近些年来,随着反腐的深入推进,一些“老虎”“苍蝇”陆续被绳之以法,正气上升,歪风收敛,民众额手称庆。
⑤经过多年的攻城略地、浴血奋战,项羽成为坐拥百城、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西楚霸王,足以问鼎中原了。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的人格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②③⑤B.①③⑥
C.①④⑥D.②④⑤
解析:
A ①“万人空巷”,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符合语境。
②“曾几何时”,指时间没过多久;不符合语境。
③“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不符合语境。
④“额手称庆”,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庆幸,褒义;符合语境。
⑤“坐拥百城”,比喻藏书极丰富;不符合语境。
⑥“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符合语境。
2.(2019·山东实验中学诊断性考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调查发现,全国每天丢弃的一次性餐具至少2000多万个,其中的大部分只能以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置,对环境影响很大。
B.母婴平安公益基金通过在当地建立妇幼保健站、添置基本医疗设备、培训医护人员、推广科学生育方法等手段,大大减少了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C.“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倡议,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倡议为布局展开。
D.学生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高中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学生素质是所有高中进行教育改革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解析:
D A项,“至少”和“多”重复,删掉一个;B项,动宾搭配不当,“死亡率”不能与“减少”搭配;C项,结构混乱,“围绕……展开”和“以……为布局”句式杂糅。
3.(2019·山东临沂一中12月月考)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面对徐悲鸿的邀请,齐白石辞谢道:
“谢谢您的厚爱,我只不过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您的不情之请,恕难从命。
”
B.进入2019年以来,公司的效益连续下滑。
在危急关头,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俯就财务总监一职,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
C.临近期末考试,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复习,家里却不断有人来叨扰,复习效率极低,实在令人心烦。
D.我翻开筹委会赠阅的《百家论坛活动指南》,看到许多名家都来出席,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让我受宠若惊。
解析:
D A项,不情之请:
谦词,指不合情理的请求;B项,俯就:
敬词,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C项,叨扰:
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敬词。
4.(2019·益阳、湘潭调研)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地球从未停止过运动,① ,数量在每天1万次左右,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有500万次之多。
但②
,因为震级小于3.0级时,地震释放的能量不大,人们一般不会觉察到大地的震动。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接地区,是地震多发国家,这更提醒我们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①处,承接“地球从未停止过运动”,再结合后句“数量在每天1万次左右……500万次之多”可知,①处是介绍地震每天都有发生。
②处,结合后句“因为”可知本处为结果,根据后文原因的解释和前句地震虽多后的转折,可知这些地震很多是我们感觉不到的。
③处前强调我国地震多发,因而此处应该是在表述我们应该在防范地震方面怎么做,即了解地震,学会在地震中保全自己。
答案:
①所以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发生 ②这些地震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 ③要了解防震知识,掌握自救技能
5.(2019·南宁毕业班摸底)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学校是用来教书育人的,而不是用来赚钱的。
可是,有的学校却打着某些招牌,明目张胆地招收高价自费生赚钱。
这些做法如果不制止,势必会毁坏全国教育生态。
可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发出通知,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这样,就可以制止不良办学行为。
只要制止了这些不良行为,学生就可以成为国家的顶级人才。
①不制止有些学校的不良办学行为,不一定会毁坏全国的教育生态。
解析:
本题考查逻辑推断的能力。
解答这类问题,应注重分析语句的意思,从逻辑的角度判断这些说法的正误。
比如“这些做法如果不制止,势必会毁坏全国教育生态”的说法过于绝对,不制止有些学校的不良行为可能会毁坏全国的教育生态,也可能不会毁坏全国的教育生态。
不制止有些学校的不良行为与毁坏全国的教育生态没有必然联系。
同理可证,发出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有可能制止住不良办学行为,也可能制止不了不良办学行为,发出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与制止不良办学行为没有必然联系;制止了这些不良办学行为,学生有可能成为国家的顶级人才,也有可能成为不了国家的顶级人才,制止了不良办学行为与学生成国家的顶级人才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②发出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不一定能制止不良办学行为
③制止了不良办学行为,学生也不一定成为国家的顶级人才
6.(2019·惠州调研考试)公共汽车行驶路线方向如下图:
→ A B C →
当汽车在①(接近但尚未停靠A站点前)②(A站点与B站点之间)③(B站点停靠)时,如果有不熟悉站点的乘客分别问“C点到了没有”,乘务员应该怎么回答,才能让乘客得到准确信息?
(每处不超过15字)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看清站点的顺序,并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注意行走方向和顺序词的使用。
如①在“接近但尚未停靠A站点前”,这里与C点之间有两个站点,因此可填“再往前走,第三个站点才是C站”;②在A站点与B站点之间,这里与C点之间还有一个站点,因此可填“再往前走,第二个站点才是C站”;③在B站点停靠,下一个站点就是C站了,因此可填“下一个站点就是C站了”。
答案:
①再往前走,第三个站点才是C站”(还要经过A站和B站才到C站)。
(往前走,B站的下一站才到C站。
)
②再往前走,第二个站点才是C站。
(往前走,B站的下一站就到C站。
)
③下一个站点就是C站了。
7.(2019·浙江卷)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
要求:
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
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解析:
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即用归谬法仿照示例写一句话来反驳生活中的错误看法或观点。
解答时需先假设生活中人们常提到的某一错误观点,然后依据此观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即可。
句式上可采用“如果……那么……”的模式。
答案:
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老羊倌的年
朱华胜
太阳挂在山梁,洒下金色的光芒,有的泛绿。
老羊倌像往常一样,大年三十这一天,早就把羊赶到山上,让羊吃个饱。
他养着两只羊,一条大黑狗。
他说,养多了我管不过来,养两只羊、一条狗作伴,我都七十三岁了。
他看着这对奔跑的羊和身边吐着舌头的大黑狗,心里乐开了花。
自从儿子走了以后,每年过年乡政府都会给他送来过年的大米、肉、油,还有一个红包。
特别是在城里工作的那个小石头,每年春节这个小子都要回来过年,给他带两条烟。
这不,昨晚又给他送了两条红烟来。
想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
凑近鼻孔,使劲闻了闻,好香。
现在不能抽,回家再抽。
自己是看山人,更要防火。
虽然村里几年前就不要他看山了,说年纪大了。
但他跑得动,坐不住。
还是像往常一样,太阳出来他上山,太阳西落他下山。
日日坚持巡山。
有人说,老羊倌憨得很,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
谁都知道,守山人很穷,成天在山林里走着,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山林又不是他一家的,也不能给他家带来富裕,他这是何苦呢?
像他这样一家人都守山的并不多见。
乌蒙山山连山。
几年前,大小山谷里私挖乱采严重,不像现在管得严。
有几个外地人来山上偷砍树木,要卖到矿井里做厢木。
老羊倌的儿子发觉了,在纠缠中,儿子不慎滚落石沟里,抢救无效死亡。
儿子死后的第七天,老羊倌赶着羊,背上斧头,向山里走去。
这一走,就走到现在,就是十五个春秋。
儿媳在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在他的催促下,改嫁到邻村,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孙女来看他。
知足吧,老羊倌自言自语,我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
他走到山顶眼神里亮了起来。
山那边还是山,山山相连,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山。
山脚是溪水,水连着水,这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的命根子啊。
山上生长着很多树和花,他闭上眼睛就能数出它们的名:
青松、罗汉松、亮松、青梨、刺叶梨、杜鹃、毛栗子等等。
有村民说,老羊倌爱山林,那儿有他儿子的味道。
儿子已经化成一棵树,一年四季,与他相伴。
向晚,村子里传来零星炮竹声。
今天是大年三十,他决定早些
下山。
春节的山村,喜气洋洋,村娃一群群,嬉闹追打。
红灯笼、红年画,红对联。
家家飘出肉香味,伴随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久久不散。
“爹!
”“爷爷!
”老羊倌定将一看,那不是儿媳吗?
那不是长高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孙女吗?
她们怎么来了?
“爷爷。
你看,妈妈今天一大早就油炸了很多酥肉、豆腐圆子、荞丝洋芋片,还蒸了一碗八宝饭,给爷爷送来了!
”孙女的眼睛亮闪闪的,笑眯眯说着,揭开手里的提篮,香气扑鼻。
“哇,好香!
”老羊倌笑了,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
“大爹,你再不下山我都要来喊你了。
今晚跟我去过。
”柱子人未到,声音先跑了进来。
“不啦,我一个人自由自在惯了。
你看我儿媳,送来这么多好吃的,再加上你们的,政府给的,够吃到正月底了。
”老羊倌笑容溢满皱纹间。
突然,大黑狗跑了出去,跟在一个人身后亲热跳着。
“爷爷,”隔壁胖丫双手抬着一个大碗,碗里冒着热气,“爷爷,我妈做的牛肉炖山药排骨汤。
”
随着胖丫说话的声音,村里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响了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老羊倌泪眼朦胧,望向墙上挂着的儿子的照片。
儿子望着他,也
在笑。
过年啰。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描述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写出了老羊倌的生活状态,为下文他儿子的意外埋下了伏笔。
B.老羊倌能够闭着眼睛数出山上生长的很多树和花的名字,是因为他喜爱这山林,并认为这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老羊倌“砸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开心和满足。
D.小说结尾写老羊倌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既是老羊倌被众人惦挂的感动之泪,也是老羊倌对已故儿子的思念之泪。
解析:
A A项,小说开篇的描述包含两个部分:
环境描写和老羊倌的生活状态。
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而老羊倌的生活状态部分写的是老羊倌儿子发生意外之后的生活状态,因此不能说这是为老羊倌儿子的意外埋下伏笔。
9.小说在刻画老羊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解析:
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如根据“守山人很穷,很孤独,但是老羊倌却很满足,坚持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等情节,概括“知足常乐”的性格特征;根据“老羊倌坚持天天巡山,小石头送来的烟只是闻闻,而不在山上抽”等情节,概括“爱岗敬业”的性格特征;根据“面对儿子的死,老羊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等情节,概括“乐观坚强”的性格特征。
答案:
①知足常乐(安贫乐道)。
守山人很穷,很孤独,但是老羊倌却很满足,坚持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
②爱岗敬业(责任心强)。
老羊倌坚持天天巡山,小石头送来的烟只是闻闻,而不在山上抽,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
③乐观坚强。
面对儿子的死,老羊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
④通情达理。
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老羊倌催促他的儿媳改嫁,体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⑤质朴憨厚。
守山人很穷,老羊倌不仅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山林不能给家族带来富裕,但老羊倌却干得兢兢业业,可见他的质朴与憨厚。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0.小说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情节安排的能力,要求答出“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的用意”。
首先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大年三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节日氛围,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文章的主旨的角度看,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节日氛围,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④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三、诗歌鉴赏
(2019·山东临沂一中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 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
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
②肯信:
肯否相信。
③吏隐:
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
“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
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
”(《汝南先贤传》)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
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
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E.尾联写因见楼台而思草堂,在暮色苍茫中倚门想象,用古人“吏隐”典故抒发情感,体现了清新含蓄的诗风。
解析:
CE 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
C项,“远近结合”不明显;E项,“清新含蓄”不当,应为“沉郁顿挫”。
12.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
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注释可知诗人当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尾联表明诗人想回到草堂隐居,但限于别人的关照,心情无奈甚至矛盾。
答案:
①尾联意为浣花溪畔的花朵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她肯否相信我在幕府为吏、回草堂为隐而兼有其名呢?
②尾联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
他在幕府的秋风中怀想浣花溪畔的草堂,寄人篱下而碌碌无为,想回到草堂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当前处境非常无奈和矛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罗密欧 朱丽叶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