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3523881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2.81KB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苏教版
《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学习目的: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课文题解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思考
1、孟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鱼,我所欲也》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生字正音记形。
箪(dān)苟得(gǒu)不屑(xiè)
四、课文分析
第1段
1、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文句梳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喜爱(的东西)。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不可得兼]可:
可能;得兼:
同时并有。
[舍]放弃。
[取]选取。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仁义、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比……更重要。
“甚”:
超过、胜过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与“欲”相反。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凡可以得生者](凡可以)得生保全生命的方法。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的人)。
3、内容把握
提问: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讲解: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提问: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讲解:
此题可以有许多答案。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提问: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讲解:
此题同上题一样,可以有许多答案。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提问: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讲解:
指遭到迫害,生命遇到危险等。
提问: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讲解: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提问: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讲解:
因为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提问:
此段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讲解:
本段论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
分为三层来写:
①句(……舍生而取义者也)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文章从“所欲”入手,先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为喻,说明人在“所欲”发生矛盾冲突时,应采取一个原则的态度去对待,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取舍。
“舍鱼而取熊掌”也正是说明要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进而引出生与义发生矛盾、不可得兼时,理应“舍生取义”的观点。
②句(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紧承上文进一步分析人们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的心理。
文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了为了正义决不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返顾,进一步强调“义”的价值和作用。
③从反面论述“义”的价值和作用。
这一层从反面指出:
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但事实上常有舍生取义、不避祸患的人,这种舍生取义之心是人人都有的,贤明的人更能存之不失。
提问: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讲解:
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①句意思相反,第②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4、文段意思
鱼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命是我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时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
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重。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第2段
1、原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文句梳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在这里做量词,可译作“碗”。
[羹]用肉或菜汤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行道之人]路过的人。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3、内容把握
提问:
第2段的结构作用是什么?
讲解:
本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作者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指出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们都把“羞恶之心”放在首要位置上。
施与的人如果态度轻蔑无礼,那么甚至连乞丐也拒绝接受。
从而说明人虽然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
4、文段意思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
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第3段
1、原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2、文句梳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钟:
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四斗为一钟。
万钟:
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侍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意思:
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介词。
第二个“为”,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
通“欤”,语气词。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内容把握
提问: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讲解: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提问: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讲解: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提问: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讲解: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提问:
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讲解:
运用排比句式。
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提问:
本段对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本段篇末点题,强调“义”的广泛存在。
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它使人丧失了羞恶之心。
4、文段意思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人)宁死也
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羞恶廉耻的)本性。
[全文思想内容]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时候应舍生取义。
为了论证论点,作者使用了如下论证方法:
⑴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论证舍生取义,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
⑵正反对比论证:
①(正)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反)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何不为也——结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②(正)乡为身死而不受→(反)今为……而为之——结论: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过正反对比,增添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论证力量。
⑶举例论证:
第二段第三段,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第二节主要是正面举例,证明“义”的存在,而第三节主要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义”的存在(“义”的丧失以“义”的存在为前提)。
另外第三节还使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并把对比和排比两种方法揉合在一起,使作者的爱憎感情表达得十分鲜明,使文章有一股磅礴的正气。
[写作特点总结]
一、主要运用正反对比和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说服力强。
怎样才能把抽象的“义”阐释清楚?
要把抽象的“义”阐释得具体生动,就必须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论证方法,在这一点上《鱼,我所欲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文章开头即以“鱼”和“熊掌”设喻,托出“生”与“义”。
通过选择,确立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
那么,“义”的存在价值呢?
作者通过“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是存在的,接着又进一步论证重“义”之心,人皆有之,从而突出了“义”的存在价值。
作者又列举了为了维护人格尊严的“弗受”和“不屈”的例子。
这样,就将“义”的存在价值具体化了。
作者又列举面对“万钟”,“受”与“不受”的正反之例,且运用了排比句式,造成充沛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笔带锋芒、泾渭分明的感情色彩。
本段篇末点题,强调“义”的广泛存在。
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它使人丧失了羞恶之心。
二、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论辩力量。
[总结实词虚词]
实词总结
一、通假字
⑴辟通“避”躲避例:
故患有所不辟
⑵辩通“辨”辨别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得通“德”感激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与通“欤”语气词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⑸乡通“向”从前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一词多义
为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欤”,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三、文言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择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30分钟)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喜欢的东西
B.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的事情
C.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什么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
2、对“失其本心”中的“本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指人生下来就固有的善的本性B.“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C.人的内心的本质的东西D.文中指舍生取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此之谓失其本心()⑷贤者能勿丧耳()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⑹呼尔而与之()
5、用文中原句填写。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⑵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⑶呼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6、按要求填空。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的“是心”是
⑵“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的“此”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_______和_______,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⑴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⑶贤者能勿丧耳()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1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
(每句只画两处)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⑵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3、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 ⑵二者不可得兼
⑶如使人之所欲 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4、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贤者能勿丧耳。
1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1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的主张。
【试题答案】
1、C2、C3、C
4、⑴同时占有⑵假使,假如⑶天性、天良⑷遗失、丢掉⑸祸患、灾难⑹助词
5、⑴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⑵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⑶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6、⑴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⑷“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C
8、⑴用脚践踏⑵古代的一种量器⑶丢掉、遗失⑷天性、天良
9、B
10、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11、C
12、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⑵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3、⑴苟且偷生⑵同时得到⑶假如⑷不仅
14、⑴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⑵(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
15、善心、本性、天性
16、舍生而取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苏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课文 分析 同步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