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危机.docx
- 文档编号:23515800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1.73KB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危机.docx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危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危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危机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危机
第二节去阅读化的危机
阅读的效率危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对读者获得意义的单向、片面与缺失,
而是在于对阅读本身的意义否定,乃至对阅读本质的消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对
阅读这一活动本身的忽视。
这样的遗忘是基于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认识论和价值
论变革——媒介工具和商品逻辑的解释框架。
在阅读这一社会活动上就表现为仅
仅把阅读看成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消费方式,而这样的观点越是被普遍认同,那么
阅读的真正危机就越是严重。
当阅读作为一种工具被取代的同时,更大的危机是
阅读作为一种满足“人的内在精神需要”的生活价值被一并彻底遗忘!
阅读被自
身否定,阅读不再与人的精神生活相联系,阅读不再解释与彰显人的存在意义,
这是阅读的最大危机。
这个危机即是现代社会种种危机表现的结果,也是这些社
会危机进一步深化的原因。
一、媒介工具
阅读作为一种媒介出现,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早期交往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加
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
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可以看到,不仅语言、文
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交通工具也可视作媒介的一部分。
他认为,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
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比如,在原始社会,就因为其主要媒
介——口语的传播限制,人们只能生活在狭小的部落空间中;文字和印刷媒介出
现之后,人们由“耳朵社会”转向“眼睛社会”,交往的空间不再受到人类生理
的限制而拓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人们生产和交往的范围不断地扩大了;随着现
代社会电子媒介的出现,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和传播的瞬间极速将整个世界整合
在一起,人与人的距离不再“遥远”,从空间而言,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
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世界被拉平了。
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
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
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就像大
百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
世界被“拉平”
,
并非是信息浅显化的含义,而是指信息传播范围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
速,从而导致信息对象变形。
阅读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其背后的逻辑,在于认为通过文本这一媒介,无论是
纸质文本亦或是电子文本、超文本,读者能够获得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满
足读者在信息社会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新的认
知媒介的出现,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载体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
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
新媒介提供了全新的认
知方式,正全方位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才初露端倪。
从文
本媒介在人类认知历史上的“绝对统治”地位到图像、声音等新媒介“后来居上”
,
人类的认知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一场深刻地变革。
传统纸质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
纸质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
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
纸质文本是静态的,读者是动态
的。
它的叙事结构和展现方式与我们传统的历史观念相一致,文本的阅读进程取
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其页码定位、内容选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
序。
而新媒介认知则截然相反,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主体的接受需求。
新媒介
认知节奏快捷,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而基本形式则是横向联系,
能瞬间传播,不受时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
全面、立体的信息,
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触动各种不同的
人类感官经验。
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各种观
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
“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
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性格或人
格。
”
188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
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
将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做了对比,认为其不同媒介的受众——读者与“电视人”
所获得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
发现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读者重理性、逻辑思
188
郭庆光著:
《传播学教程》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51
页。
维能力较强;
而在电视画面和音响刺激环境中长大的“电视人”
,他们注重“感
性”享受,在行为上是“跟着感觉走”
。
把阅读成为一种认知工具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媒介,是现代工具理性在阅
读上的集中表现。
阅读这一传统的媒介、认知工具,必然会被大众化、娱乐化、
交互性、选择多样化的现代新媒体所替代,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
“现代性的
主要特征——按照新奇、轰动、同步、冲击来组织社会的审美反应——因而在视
觉文艺中找到了主要的表现。
”
189
信息的高速传播导致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又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崭新
的手段。
电脑的出现,光导纤维的出现,最终导致了一个全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从而使信息的传播从“自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
在信息社会之中,海量
的信息被无限制地提供、生产、甚至制造出来,由于个人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捕捉
到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被建立起来了,信息
的可存储、传输与携带性、可共享性、可压缩性、时效性特征变得愈发明显。
而
这样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越丰富、越完善,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媒介,其
存在的价值就越会被人们忽视和遗忘,既然信息和知识被安置在一个随时可以触
及的地方,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形式变得“多余”
,那么还有必要将它们
化为己有吗?
在声音、符号、图像这三种人类特有的传播信息形式中,声音、图
像因其信息呈现、获取的直观性、丰富性,相比符号信息需要解码、对话过程,
无疑更符合现代社会人们以获取信息效率最大化的需求,也即在信息获取的广度
87
和深度上,现代人更加注重信息获取的量来最大化“争取’自我的生存空间,因
而信息的深度理解不仅没有必要,而且由于信息平台的平面化、泛化,深度理解
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二、商品逻辑
在消费社会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存在特征下,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
的主导动力和目标。
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
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商品逻辑成为整个人类生活的逻辑,消
费意识主导者人们的各种行为。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媒介
189[
美
]
丹尼尔·贝尔著: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赵一凡、蒲隆、任晓静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155
页。
88
作品以及电子游戏产品的流行,人们的文化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了,阅读尤其是文
学经典的阅读被边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加之作品生产过程中生活与艺术积淀
不足以及“非创造性”批量生产因素日趋严重,阅读过程中“一次性消费”现象
变得越来越普遍。
人们只在乎文本能不能带来快感,人们讲究的是娱乐,是直白
的表露。
这种快餐式、功利化的活动,与其说是在“阅读”
,不如说是在“消费”
这种消费性阅读是一种直线式阅读,它遵循着时间的经济学原则,阅读已经不再
是单纯为了所谓的“修身养性”
、
“陶冶情操”阅读,只是一种商品化的消费行为
而已。
于是,强调阅读作为消费现象的文学消费理论自然流行起来了,而且学术界
也大多接纳了这一新型理论范式,喧嚣一时的“休闲文学”
190
讨论就是例证。
它
从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理论谈起,吸收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阿
多诺等人的“机械复制”
、
“文化工业”理论,结合费瑟斯通、鲍德里亚、麦克卢
汉、布尔迪厄等人的理论观点,整合成中国式的“文学消费”理论。
“正是读者
大众的文学消费需求决定和刺激着文学生产。
如果脱离了读者的消费需求,文学
生产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
191
从消费社会根源而言,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需要不断地为大众制造出新的欲
望。
在这个文化已经商品化,而商品又已经消费文化化的后物质时代里,文化只
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引起关注和讨论,而商品的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
能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价值。
这时候,日常生活的意义正在于其消费性和个
体欲望的满足性,数字媒介生产的文化产品正好能满足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文化消
费,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要。
例如,仅就文化欣赏而言,语像时代,那种“通过
书页文字解读和经验还原以获得丰富想象的间接语言形象”式的欣赏,已经让位
于图文并显、音画两全、声情并茂、界面旋转地快速浏览与信息填鸭,文字的诗
性,修辞的审美,句式的巧置,蕴藉的意境,一道被图文直观的强大信息流所淹
没,语言文艺的魅力被技术“祛魅”或“解魅”了,这时候,昔日“纸面”凝聚
的文艺性被“界面”的感觉散播所碾碎,文艺表达对技术机器的依赖分割了原有
的美以及审美。
190
彭松乔:
《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
60
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
思》
,
《黑龙江社会
科学》
,
2010
年第
1
期。
191
童庆炳著:
《文学理论教程》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75
页。
89
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消费主义文化正在
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
消费社会对文学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某种程度上,
当代文学大批量的复制生产,畅销、流行而后被遗忘,这成为文学存在的基本方
式”
。
与这种时代精神相呼应,文学消费作为文学阅读理论的新型范式正式登场
了。
“文学消费固然主要指文学阅读,但也不尽然。
有的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
籍,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
。
不管人们作何
解释,文学消费范式是一种既想回避政治意识形态观念,又拒斥审美现代性追求
屈从于经济利益迎合大众阅读趣味的一种阅读理论,是消费社会语境下大众文化
心理在文艺理论领域的反映。
“日本出版家神机晴夫认为,现代出版是一个创作出版的过程。
现代出版者
要根据读者的需求,提出出版创意,再根据出版创意寻找合适的作者,告诉作者
如何写作出适合读者需要的图书,和作者共同定稿,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
创造读者和需求。
因此,出版者是创造者,作者要为出版者服务,根据生产者的
意愿和需要来进行创作,
”
192
所以说现代阅读是商品导向型的。
消费主义掌控下
的阅读现状,就是写作已不再是创造,不再是意义的揭示,而只是消费性的生产
为的是产品流通之后尽可能无限的利润。
这一宗旨要求作家首先是写的更多而非
更好,结果,写作的速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在过去的作家那里,是一部长篇小
说需要几年时间完成的问题;在今天的作家这里,则变成了一年可能完成几部长
篇小说的问题。
作家之间展开的是一场体力上的比拼。
落实到阅读上,阅读也同
样变成了纯粹的消费。
正如作家路文彬所言,
“打开作品,是为了有趣和放松,
而不是期待着思考与启示。
这和上一次按摩院没有多大不同,略有差异的只是一
个是为了身体上的放松,另一个是为了让心灵获得放松。
放松之后即是迅速的遗
忘,按摩不再同我们相干,作品不再同我们相干。
只有等到再度疲惫无聊的时刻
我们才又会想到按摩、想到作品。
但要命的是,此种文学的按摩永远不可能令我
们真正摆脱掉疲惫无聊,而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其滋生出永久性的依赖;提示着疲
惫无聊对于我们身心的终生束缚。
”
193
这一时代的消费性阅读既无法使我们独立,又无以令我们成熟,它只是让我
192
周蔚华:
《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7
年第
2
期。
193
路
文
彬
:
《
消
费
性
阅
读
无
法
使
我
们
独
立
》,《
中
国
作
家
网
》,
6.html
。
们以尽可能快乐的方式放纵着自己对于文字的任性。
“读者不再是单纯的被动者
作者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口味和阅读兴趣,考虑如何才能吸引读者、满足读者。
出
版者也失去了中心地位,他要把满足读者的需要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
过去的作者为中心或者出版者为中心让位于读者为中心,需求决定了供给。
过去
一切围绕着作者转,现在变成了一切围绕着读者转,读者成了同心圆的圆心。
”
19
阅读行为本身不再是对读者自己提出要求,而是对作者提出要求。
也就是说,写
作的中心不再是作者,而是变成了读者。
真正的创造者不是作者,乃是读者。
作
者呢
?
他仅仅是个服务者。
如果没有读者的需要和买单,那么作者便根本不可能
存在。
在过去,写作或许是一种自恋的形式。
在今天,阅读才是一种自恋的形式
不客气地说,正是消费主义自以为是的享乐动机在毁灭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和
阅读。
既然阅读已然失却既往的意义,写作同样也不会摆脱掉这样的命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环境 阅读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