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13《画杨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3515627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0.53KB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13《画杨桃》教学设计.docx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13《画杨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13《画杨桃》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13《画杨桃》教学设计
13《画杨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出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明白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学情分析
通过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条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3.理解“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
4.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明白做事或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杨桃吗?
2.教师介绍杨桃。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画杨桃)
【设计意图】看图引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课后的生字。
2.出示课本中会写的字,请同学们教读。
指读生字词,教师随机检查认读情况,纠正错误读音。
翘舌音:
视shì,晌shǎng
平舌音:
肃(sù)
“诲”(huì):
四声,与“悔”(huǐ)的读音区别。
3交流识字方法。
(1)换一换的方法:
响——晌枪——抢
(2)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摆=罢+扌嘻=喜+口座=坐+广
(3)字理识字:
哈,形声字。
口表意,表示鱼口张动的样子;合表声,表示鱼嘴不断一张一闭。
本义是鱼嘴不断开合。
引申为张口呼气。
(4)用形声字识记法识记。
“靠”上表声,下表义;“审”上表义,下表声;“哈、晌、抢、嘻、悦、诲”左表义,右表声;“视”左表声,右表义。
(5)多音字:
“倒”在本课读dào,另一个读音是dǎo。
联系生活适当拓展词语,杨桃是这个样子吗?
倒(dào)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倒车;读dǎo时,可组词跌倒、摔倒。
4.玩识字游戏:
小朋友摘杨桃。
5.将生字放回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6.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集中识字,然后让生字回文,使学生在语境中巩固生字,既不干扰识字的学习,也没破坏阅读的情境,做到识字促进阅读,阅读巩固识字。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图、座、室、交、页。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图:
全包围结构。
座:
半包围结构。
室:
上下结构,撇折上一点不要丢。
交:
上下结构。
页:
独体字。
要写在田字格中间,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特点。
4.教师边指导边范写重点字。
图:
最后一笔是横。
交:
在田字格居中的位置,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最后两笔撇、捺要舒展。
页:
起笔横写在田字格上格的中间。
第二笔撇的长短、角度要适当。
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5.学生先描红,再书写这几个生字。
6.展示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书写时,注重引导学生先观察,分析字形,这既是写对生字的前提,也是识字教学的重点。
四、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分段抽读课文。
(对自己读得准确、语句读的得流畅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读得不够好的学生要给予帮助和鼓励。
)在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话的语气。
2.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1)启发思考,自己解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严肃:
(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本课指老师看到同学们没有从“我”的角度观察杨桃而神情严肃。
仔细地看。
本课指老师从我“我”的座位上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老老实实:
指为人诚实、本分。
和颜悦色:
脸色和蔼喜悦。
形容和善可亲。
(3)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问题。
(4)教师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并解决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更容易掌握课文内容。
为下面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五、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讲老师怎样教“我”学画。
)(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图画课上发生的事?
(从第2自然段到17段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
(讲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
4.小结:
通过上面的阅读,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清楚课文内容,更容易掌握课文内容,为下文学习作铺垫。
六、回顾总结,巩固练习
1.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抄写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具有归纳总结的意识,并使课内所学得到巩固。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质疑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走进课本,深入学习《画杨桃》。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2)“我”是怎么画的?
2.课件出示句子:
(1)指名读。
(2)思考:
当时杨桃是怎么放置的?
这跟平时看到的杨桃一样吗?
(3)哪个词强调因为“我”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杨桃的样子与平时看到的也不同。
(不像……而像……)
(4)练习用“不像……而像……”说话。
3.“我”是怎样观察和画杨桃的?
4.课件出示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1)指名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的,如何画的。
(师相机板书:
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2)你是怎样理解“老老实实”的?
(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补充回答):
是圆的就____,是方的就____,不要把圆的画成____,也不要把方的画成____,否则就是____。
(4)指名读句子,评议。
(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读出“我”实事求是作画的态度。
)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
“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1)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
前句要读出指责的语气。
后句要读出嘲笑的语气。
(2)思考:
“有几个同学”看到“我”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说明什么?
(表明那几个同学认为“我”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他们没有从“我”画画的角度考虑,而且他们自认为对杨桃十分熟悉。
)
(3)同桌互读,指名读,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2.当同学们看到杨桃变成了五角星时,他们的反应是哈哈大笑,而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相机板书:
哈哈大笑)
(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
①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句子,体会老师的做法。
(看、到、坐、审视、回到、举起、问)
②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小组交流后再选一选,填一填。
“审视”是指仔细看。
老师之所以要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
a.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b.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c.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他们
d.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老师,不想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出示老师和同学们的对话。
指名读,读好对话的语气。
(3)师生互动,引导朗读,表演对话。
过渡:
正因为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与同学们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他吞吞吐吐地说)
3.情境引入,想象说话。
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方法。
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
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的。
(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
他们请求“我”的原谅。
他们说:
“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
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东西,是多么不容易。
原谅我们吧!
”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换位思考,尊重别人的看法的道理。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
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4.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大家发现了吗?
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相机板书:
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
(1)指名朗读。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老师的话的。
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
(三)学习最后一部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教诲”。
2.作者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文中揭示的道理。
另外,“情境引入,想象说话”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通过想象说话,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三、深化全文,拓展理解
1.大家齐读老师的话。
2.在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说的、做的,与我们想的不一样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
3.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
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过渡:
作者在老师的影响下,最后取得了成功。
听了你们刚才的话,我相信你们将来也一定会有所作为。
最后,我把岑桑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
“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不断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并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
2.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意在使语文学习和语文积累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
部编版
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比中理解。
老师的态度前后对比、学生的态度前后对比,在对比中感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这些道理,经过对比、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
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二、质疑在先,引读中思考
课堂上,汪涵的一个问题“学生后来为什么吞吞吐吐地说话”打开了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的疑问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
”“像五角星!
”和“不……像。
”“像……五……五角星。
”)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处前后态度的对比,继而引发老师的态度对比,在充分理解老师和同学态度变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画杨桃 统编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年级 下册 语文 13 杨桃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