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十三课 神圣的使命 1 2 3 4课时教案 陕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3507848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2.78KB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十三课 神圣的使命 1 2 3 4课时教案 陕教版.docx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十三课 神圣的使命 1 2 3 4课时教案 陕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十三课 神圣的使命 1 2 3 4课时教案 陕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十三课神圣的使命1234课时教案陕教版
第十三课神圣的使命
教材分析
一、课标内容
知道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的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
3、知识
知道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了解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辨证关系,懂得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三、教材内容要点
1、理想之光,照亮前程。
2、艰苦奋斗,实现理想。
3、立志成材,报效祖国。
四、教学重难点
1、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选择恰当的成材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理解不深,认识模糊;当前,不少学生对艰苦奋斗存在模糊、片面的认识。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品质磨炼的机会较少,因此真正把艰苦奋斗精神落实在行动中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案例法,谈话法、讲授法
七、教学设计
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理想之光照亮征程(上)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
2、能力
通过学习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3、知识
知道理想的含义,了解崇高理想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大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猜猜他是谁?
教师:
讲述三则名人少年立志的故事。
听后,请同学们说出故事中的主人翁是谁?
学生:
故事中的主人翁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陈景润。
教师:
听完这几则名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
树立了远大理想的人,就意味着事业成功了一半。
无志之人,不可能激起生活的浪花;无志之人,不可能享受事业的辉煌;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必将被社会洪流无情的淘汰,更谈不上在21世纪立足。
引入本课课题:
理想之光照亮前程
(一)说一说“我的理想”
教师:
小时侯,总有许多美丽的梦想:
遨游太空,探索海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梦想生根发芽,绽放为具有神气力量的理想之花。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理想吗?
人能不能没有理想?
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人不能没有理想。
例如,同学们在这里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所以,人活在世上,当然不可能毫无目标,总会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因此,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各自的理想是什么?
学生发言略。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
教师说明:
理想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古诗云:
有志者事竟成。
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理想的含义做进一步讲解。
教师过渡:
理想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照亮着人生前进的路程。
既然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追求、希望和向往,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判断下列几组说法是否属于理想?
(多媒体显示)
学生作答,教师归纳:
上述说法都属于理想。
因为他们都是一种奋斗目标,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
(二)做一做“理想连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教师讲解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含义。
学生完成理想连线。
教师过渡:
理想既然源于现实,又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说明理想既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对现实的反映。
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教师提问: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冰箱、彩电、电脑等高档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
理想要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
教师说明:
总之,理想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人生或对社会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理想的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相关内容。
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因此,一个人,一旦树立了正确的、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可见,崇高的理想是社会的助推器。
教师:
任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从1岁到101岁都可以为自己绘制一张未来的蓝图,因此并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来说,尤为重要。
同学们,当你在深夜挑灯夜读时,想想你的理想,你会觉得有无限动力;当你遇到困难时,想想你的理想,你会觉得它只不过是海上小小的礁石……你喜欢哪些有关理想的格言,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说一说“我最喜欢的理想格言”
学生发言略。
四、课堂小结:
理想,理想,不灭的灯,照耀我们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奋斗的脚印。
理想,理想,人类进步的动轮,他曾带出多少仁人志士,曾写下多少壮美的诗篇。
我们的生活需要理想,但我们不能躺在理想中生活,而要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
下面让我们齐唱《放飞理想》,让理想伴我们一起飞翔。
五、板书设计:
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相关练习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理想之光照亮征程(下)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2、能力
通过对人类追求理想道路得分析,培养历史的,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
知道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了解共同理想和最道理想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讲述: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的故事。
教师:
赵一曼为共产主义的事业献身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们。
我们应该向她学习什么?
从她身上你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
学习她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学习她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我们应该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连等。
引入本课课题:
理想之光照亮前程(下)
(一)填一填“三次巨变,三位伟人”
教师:
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中国有志志士上下求索,使祖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有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在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立下了不朽功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填写略。
教师提问;上述历史事实反映的三位伟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三位伟人始终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与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一致,生命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教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不同时期的人们都在追求一种理想社会。
那么不同时期的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说一说“理想社会”
教师: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
学生讲述自己搜集的追求理想社会的故事(如:
〈礼记〉、〈桃花源记〉、〈大同书〉等。
)
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对未来理想社会作了描绘。
那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
学生发言略。
教师:
每个同学对理想的社会有各自的看法,而我们自己也有各自的理想。
个人理想只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可以的,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教师:
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崇高理想。
共同理想的实现,必将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字、图画、描绘美好的未来。
想象一:
到2020年,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想象二:
到2050年,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教师:
共同理想还不是最高理想,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三)议一议“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教师:
既然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那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学生讨论略。
教师: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资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教师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了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知道二者的内容不同的,那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指导学生阅读、讨论教材插图内容。
教师:
小芳、小明和小康的观点都是合理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点迷津。
教师引导:
同学们今天在校努力学习,提高能力、觉悟,明天走向社会,干好本职工作,为共同理想贡献力量,也是为最高理想所做的努力。
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会有坚强的精神支柱,人生价值也只有在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即将成为祖国的建设者,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全靠你们,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也要靠你们,要挑起这副重担,必须使自己树立崇高理想,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从而也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
让我们的青春燃烧永恒,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放射出灿烂光芒。
五、板书设计:
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相关练习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艰苦奋斗实现理想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和作风。
2、能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做生活的强者。
3、知识
理解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艰苦奋斗的名言警句或故事。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显示;
撰写名著所用的时间
曹雪芹著〈红楼梦〉——用了10年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用了27年
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
教师;这对我们实现理想有何启发?
学生: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艰苦奋斗!
引入本课课题:
艰苦奋斗,实现理想
(一)讲一讲“艰苦奋斗的故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多媒体显示;人类社会各阶段劳动人民创造文明成果——金字塔、万里长城、电灯的发明、飞机的制造、三峡工程等。
教师: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
教师: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
劳动人民也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才创造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的内容。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讲述艰苦奋斗故事并谈体会:
略。
教师过渡: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曾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等伟大精神。
2005年,载人航天飞船——“神州六号”精神又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
指导学生阅读、完成教材内容。
教师过渡;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要实现的目标。
人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艰苦奋斗就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
(二)名人访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相关内容。
教师;刘校长克服困难,为实现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值得我们尊敬。
讲解袁隆平的事迹。
教师:
大家听了袁隆平的故事一定感触颇深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发言: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活的希望,没有理想的青春,就像没有太阳的早晨。
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台没安马达的机器;理想的实现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等等。
教师: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我们的祖训。
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只有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百折不挠,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提倡艰苦奋斗,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三)议一议
教师:
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时期还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
新时期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面临着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因此,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最后,目前,我国各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更加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教师引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在哪些事情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呢?
学生发言略。
(在思想上:
树立远大理想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在学习上扬顽强拼搏精神,刻苦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生活上要做到艰苦朴素。
)
教师过渡:
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
(四)思辩时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1、创新是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否是青年人的专利?
3、对创新而言,创新的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谁更重要?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
(1)创新的重要意义。
(2)青年人要善于利用优势,有所创新。
(3)创新要把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教师点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同学们,你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四、本课小结: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精神都是任何时代、任何人成就事业、实现理想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倡导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而是要人们在脚踏实地苦干的同时,还要与是俱进开拓创新。
五、板书设计:
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相关练习
七、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岗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能力
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制定成才规划的能力。
3、知识
学会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
二、教学重点
明确青年肩负的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
理想的实现并不容易,需要我们用辛勤的汗水。
请大家展开想象,描绘20年后的自己。
学生发言略。
教师:
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无数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奉献社会,才能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引入本课课题: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一)民族振兴的脊梁
教师:
在振兴中华的征程上,一批富有理想、爱岗敬业、埋头苦干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民族振兴的脊梁。
许振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学生看教材,许振超的事例。
教师提问:
1、看完后,你知道什么振超精神吗?
2、许振超为什么被人们誉为“民族复兴的脊梁”?
3、看了许振超的事迹,你认为青年学生应怎样向他学习?
学生发言略。
教师:
振超精神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就是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的精神,就是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
许振超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令世界航运界敬佩的一流桥吊专家。
我们应该想许振超那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认真学习新知识,努力掌握新技术,刻苦钻研新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一切。
教师过渡: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平凡工作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默默地发光发热,为推动民族复兴的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无私奉献的故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览人生”中《让青春之歌更嘹亮》一文。
教师提问:
1、读了这篇文章,我们青少年应向莫锋学习什么?
2、为了让你的青春之歌更嘹亮,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学习他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社会的精神。
莫锋的事迹启发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坚强意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担当起历史赋予青年人的责任。
教师请同学们讲一讲无私奉献的故事。
学生发言略。
教师过渡: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同学们讲到的那样的普通人,他们为什么奉献青春和泪水,为推动民族复兴的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树立远大志向,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指点迷津。
教师:
马克思的择业观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马克思的择业观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如果选择的职业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就不会为重担所压倒。
马克思的择业观为我们确定成才目标指明了方向。
(三)我的成才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
青年学生树立理想,选择成才目标的前提和标准是:
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更本利益。
同学们好好学习,全面提高我们的素质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也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我们要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心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动力,为将来报效祖国和实现自身价值打下基础。
教师:
然而,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实际条件有时候同个人的兴趣,志向想矛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定具体的成才目标呢?
学生发言讨论略。
教师点拨:
一个人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首先要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设立目标。
所以青年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的才出发点是:
从实际出发。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引导:
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是多样的。
每一个来到世界上的人,只要不断学习、愿意工作,都有自己的事情可做。
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成材目标。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的相关内容。
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目标,对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议。
四、本课小结:
人生路漫漫,但最紧要的往往只有几步。
当前我们就处在即将毕业这样一个人生的重大选择时期,在我们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了科学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了明显的判断,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深入得了解之后,我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很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对成才和创业之路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情展示自己的人生风采,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五、板书设计:
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相关练习
七、课后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十三课 神圣的使命 4课时教案 陕教版 九年级 政治 第十三 神圣 使命 课时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