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职务考试复习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3507125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51.04KB
教师职称职务考试复习材料.docx
《教师职称职务考试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称职务考试复习材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称职务考试复习材料
教师职称职务考试模拟试卷
一、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这里,“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2、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
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
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
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
不少学生高兴地说:
“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
”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其原因是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首先,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的独特性。
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五、分析说明题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
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
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
“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
你等着受处分吧!
”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
“没门!
”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
张主任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
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答:
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他的做法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
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教导主任做法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我一不会这样做,发现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2、教学设计一:
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
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
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
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
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
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举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2007年盐城市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
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法:
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
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
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
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
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
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
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职称 职务 考试 复习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