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docx
- 文档编号:23504069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91KB
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docx
《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
“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
5月21日14:
0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邀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志愿与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做客理论论坛,以“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为题接受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欢迎网友积极参与。
本次中国政府应急表现非常出色,有四大特点
[主持人]:
自从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立即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开展紧急救灾。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别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这种以人为本、坚强有力的快速反应,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正在走向成熟。
[主持人]:
今天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邀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志愿与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做客理论论坛,以“从汶川地震看国家应急机制”为题接受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
欢迎积极参与!
[丁元竹]: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这次地震中,好多外国媒体对我们国家的应急救援提出了赞扬,请您谈谈这次我国政府的应急表现如何?
[丁元竹]:
我觉得这次我们的应急表现是非常出色的。
第一反应快,第二措施得当,第三效果非常突出。
我自己这几天一直在想,这次危机和前几次危机的处理特点是什么?
我总结为:
这次我们政府快速的反应,标志着我们国家在建设快速反应机制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且标志着我们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已经走向了成熟。
[丁元竹]:
第一:
反应迅速。
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反应,迅速公布信息,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另外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持。
我们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在第一时间把这个让人感觉到震惊的消息告诉全社会,而且总理第一时间也赶到灾区,然后马上我们的救援队伍开始行动,反应非常的迅速。
[丁元竹]:
第二:
这次救援的人员非常专业,参与的部门非常的协调。
这就提高了这次救助反应的效率,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部门、军队和社会其他的各个方面密切配合。
另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
在这种配合的过程当中,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救助效果。
[丁元竹]:
第三:
我们党、我们政府、领导人表现出了非常好的亲和力。
这个是危机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通过这种亲和力凝聚了全党和人民,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丁元竹]:
第四:
我们在及时沟通信息、及时提供援助、及时救助,提供各种物质支持的同时,这次比较突出的就是启动了心理援助。
突发事件发生不久,我认识的朋友们他们是搞心理援助的,都被通知要赴灾区。
目前有500多个心理援助志愿者在灾区,今天上午我看新闻,有26个分队的救援队伍从南苑机场起飞,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心理援助,这个大大提高了我们这次应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丁元竹]:
从这四个方面,我自己认为,这次应急处理标志着我们国家在突发事件管理的机制和体制建设方面,确实走向了成熟,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外部分应对突发事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主持人]:
刚才丁教授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这次应急机制一个成熟的标志。
现在很多人也把中国和外国处理突发事件进行对比,都说中国这次的应急做的非常好,但是我们还是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您可以谈谈,我国在这些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哪些经验?
[丁元竹]:
国外在突发事件管理当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比我们早,比如像美国和英国。
我估计他们有6个方面的特点:
[丁元竹]:
1、美国这样的国家都是分级管理、分级响应。
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有不同的责任,他们是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可能产生的影响大家分开来管,这样能提高管理效率。
当然这样还不完全一样,因为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如果地方政府发生了事情,首先地方政府自己解决不了,要求联邦政府解决,那么联邦政府就会参与,这个是它的特点,也是由它的体制决定的。
2、相关部门的协作,大家共同快速有效的采取措施。
因为突发事件一般是有综合性的特点,还有跨地域的特点,这个就需要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甚至像交通运输等等的一系列部门的合作。
那么比如说像英国伦敦爆炸事件当中,警察部门、情报部门、交通文化部门等等密切合作,这个是他们的特点。
这次我们国家在这两个方面也做的不错。
3、增强全社会的突发事件意识和能力。
他们不断进行全民的训练,通过这种培训来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管理水平。
像美国“9·11”事件以后,它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他们是通过一个市民服务队对全国的居民进行一些应急的培训。
这个培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应急物资的准备。
它要求每个家庭必须准备三天的医疗设施、药物、饮水等等。
同时要学习几门,包括防火、地震等等方面的技能。
这个一方面是要做到自救还有互救,另外一个方面必要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参与一些应急的事务。
[丁元竹]:
另外通过这种培训,可以提高公民的这种意识。
我们看美国在“9·11”事件发生过程当中,那个时候两个双子塔都面临着倒塌的危险,很多男士在楼梯上还要让女士先走,这个非常的重要。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在应对这个方面需要学习的。
在没有发生这次地震的时候,我在《文汇报》写过一篇关于提高全民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的文章,这个非常的重要。
因为美国罗布特?
埃克斯说过一句话,说突发事件第一反应者不是警察也不是消防人员,最快的就是目击人。
如果目击者可以发现的话,我们这个就比较快一些。
[丁元竹]:
4、重视预警分析和学习评估。
这个里面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没有发生之前你要通过对于各种信息的筛选,尽可能不让它发生,就是说你在发生之前控制住了,就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发生之后对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
“9·11”事件之后,美国国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对“9·11”发生的原因、过程、产生的影响以及以后怎么去采取措施,专门出了一个“9·11”报告,这个报告非常的长,就是说它一方面注重事前的管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危机过后要进一步综合归纳和评估,这个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
[丁元竹]:
5、重视常规管理。
这个就是尽可能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避免问题的发生。
日本遭受了阪神大地震,他们发现这个地区80%死者都是死于建筑物,尤其是老朽的木质建筑,那么根据这个教训,他先后3次修订了《建筑标准法》,就是提高建筑标准的抗震设计,那么这样就为后来这种预防就做出了好的准备。
这个也值得我们借鉴。
[丁元竹]:
6、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完善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
这次我们也做了,但是西方这方面做的非常的突出。
“9·11”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说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在“9·11”事件受过影响的人存在心理问题,他们就通过这个就投入大量的资金,联邦政府投入了大约2000万美元的资金,他们搞了一个自由工程,就通过这个来对这些人进行心理的恢复,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包括社区、个人、社会组织等等。
这个恐怕是我们灾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2005年去美国的时候,正好发生新奥尔良的灾害,我在美国红字会就问他们,他们就讲了一个事。
他们说政府也好、军队也好,你可以把他们救出来,可以给他们吃的。
但是他们进入正常生活以后,他们由于失去了很多的亲人和损失,他们社区的人、他们周边的人和社会组织怎么关怀他们,让他们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宽慰和安抚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个是我们政府想做,但是不能完全每一个人都做到,但是社会可以去做,这个在西方特别在美国、英国比较关注。
我们这次也可以从这里面学习一些东西。
公民接受应急能力培训,是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主持人]:
您刚才说的有两点我觉得特别符合咱们现在的实际情况,一个是全民培训,因为咱们国家地方很大,有一些灾难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就是说每一个人学一些急救的知识,还有家庭里面必备一些药品等等。
这个从我们的教育方面,或者是从高中生、初中就该开始。
[主持人]:
然后还有一个您刚才说心理救助。
现在抗震救灾已经进行到这个时候了,关键点不再是前期的这些工作了,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就转移到灾后重建了,您刚才也说了灾后重建不仅仅是我们给你们重新找一个地方,重新建一个村落,把毁损的房屋建好等等这个是不够的,您刚才也提到了美国的自由工程。
您看我们现在从这个公共服务这个角度,您觉得这个灾后重建它的重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丁元竹]:
我觉得灾后的重点应该有好几个:
首先应该解决受到灾害影响的居民的生活和他们发展的问题,因为他们首先要生存、他们要解决基本的吃住问题。
另外他们在遭受灾害的时候,他们需要就业、需要安置,这个政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而且最近一个时期各级部门都在做,像发改委在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包括道路的修通包括一些基本设施的修复都正在做。
还有一些其他的部门,像企业,政府也在支持他们进一步发展。
财政部也对企业受到损失的可以减免税,这个是鼓励他们发展。
还有一些我们借鉴国际的经验,在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从公共财政的角度也设立一个我们叫“关爱工程”或者是别的什么工程,就是让更多的社会组织、让更多的居民有这样一个机会跟他们去交流、去关怀他们,这个非常的重要。
[主持人]:
我们从电视里看到,现在帮助灾区的还有很多的志愿者,志愿者对于我国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概念。
首先您先谈谈这次志愿者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丁元竹]:
这次志愿者发挥了很多的作用。
但是这次主体是军队和政府的各个机构在发挥作用,志愿者也发挥了其他一些作用。
地震发生以后,团中央组织了一批心理治疗的志愿者,就是十几个人他们先去。
后来广东的团省委、四川团省委也组织了一些志愿者,包括李连杰壹基金的义工都到了前线,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志愿者他们都去了,应该说他们发挥了很多的作用。
[主持人]:
很多网友看到了报道以后他们特别想去前线做志愿者,但是志愿者我们国家在组织、服务方面,还有管理方面机制体制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您看看这方面您觉得有什么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吗?
[丁元竹]:
我觉得其实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那个《突发事件管理条例》里面已经有一条写了,就是要加快组建应急志愿者的队伍。
这几年我们一些部门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我们现在的努力与实际需要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来自于我们国家对应急志愿者的认识、培养这方面还有一些理解的差距。
[丁元竹]:
比如说美国他也动用大量的应急志愿者,但是他们平时就是在公民里面进行培训,比如说像我和你,咱们平时都通过社区或者是机构,做一些像地震这样的技能培训,一旦需要的时候政府就公开招募,比如说我现在需要地震志愿者,这些受过培训的人就可以马上参加。
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缺少培训,所以一旦有紧急需要的时候,我们虽然有大量的需求,但是他们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主持人]:
就是我们在应急机制里面,志愿者是很重要的一块?
[丁元竹]:
对。
[丁元竹]:
美国有一些消防志愿者,他们就是平时就训练。
他们平时也上班,但是一旦有需要的时候,他们马上可以投入工作。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培训呢?
他们有个说法特别好,就是培训公民的应急能力,是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就是你有责任具有这样的意识。
所以他们周末的时候去参加这样的培训,像美国的培训一般是八个学时,而且他们还要经过考试,也不给你钱什么的,就是你应该接受这样的教育,一旦需要的时候你就应该这样去做。
[主持人]:
大地震以后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需要学习和总结的东西非常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也是非常非常多。
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通过抗震救灾表现出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赞扬
[网友黄晨灝]:
尊敬的嘉宾,您好!
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媒体普遍认为,2008年被认为将是标志中国崛起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问题仍十分严峻的一年。
请问嘉宾,您对此有何看法?
谢谢。
[丁元竹]:
我觉得这个网友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2008年是中国崛起的一年,同时也是面临问题十分严峻的一年,这个是政府的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讲到了。
因为这一年整个国际经济形势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
如果2008被认为是中国崛起的一年,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承认,标志着中国的崛起,这个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异议。
[丁元竹]:
特别是这次抗震救灾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在抗震救灾中我们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敢、正义、关爱,和负责任的精神,确确实实表现出了我们民族核心的价值。
这种价值通过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然后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承认、赞扬。
这个标志着中国的软实力得到了很好的表扬。
什么是软实力?
就是它的文化、政策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够吸引别人、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这个是软实力。
我觉得这个非常的重要,我也把它理解成这个是中国崛起重要的一部分。
[网友]:
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根据法律以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发布政令的方式向自然灾害中遇难的平民志哀,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您如何评价中国政府这一次的举措?
[丁元竹]:
这个首先应该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现在国内外普遍认为,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为百姓进行默哀,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来的“以人为本”这个理念。
[丁元竹]: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哀思,形成了更好的凝聚力,可以告慰死者,也可以抚慰生者,这个非常的重要。
这种举国哀悼,我觉得是13亿人对死者的哀悼是最高的礼仪,从领导到百姓,每个人心中都表达着他们心中的一种哀思。
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爱。
[丁元竹]:
我觉得设立一个国家哀悼日也是国际惯例。
“9·11”事件以后,他们9月14日是设立国家的哀悼日,还有一些国家也是这样做的。
我觉得我们通过这样的做法,通过设立全国哀悼日,也标志着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跟国际接轨。
而且这个得到了全世界普遍的关注,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友快乐西游]:
您对志愿者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那您如何看待这次地震灾害中志愿者的表现?
对他们有些什么忠告?
[丁元竹]:
这个网友提这个问题我还稍微不太同意,首先我觉得对已经到达灾区志愿者应该充分的肯定,他们无论做一般的志愿服务,还有包括维护社会秩序,包括参加救助、包括医疗方面、包括心理安抚。
我觉得他们做的很好的。
[丁元竹]:
由于这次抗震救灾,技术要求比较高。
所以这次去的不是很多,其实每个公民都是一个潜在的志愿者,我觉得这次不能对志愿者要求什么,实际上是要对我们全体的公民要求什么,就是要求我们都应该具备各种应急的能力和应急的意识。
一旦在突发事件需要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去做志愿者,这样理解可能比较全面。
如果我们现在提出对志愿者有什么忠告?
好像这个责任都是志愿者,跟我们这些人都没有关系,其实人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志愿者。
因为你去看一些发达国家,它有老年志愿者,有青年志愿者,有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实际上不同的年龄都有这种责任去尽社会的义务,这个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
信息公开会形成政府和公众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网友一江明月]:
请您评价一下这次地震后政府信息公开的表现,“信息公开”在国家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丁元竹]:
我觉得这次信息公开做的确实非常好,在第一时间公布地震信息,接着各种媒体就开始直播灾区的情况。
我们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到今天开了11次会议,每一次会议都及时的公布。
另外每天都要发布死亡人数,失踪人数的信息,还有包括余震的信息等等,这充分表现了信息公开。
那么信息公开有什么好处呢?
从以往的国际经验来看,信息公开首先可以稳定民心,这次尽管经历这么大的灾害,我觉得老百姓心里都很踏实,都相信政府公布的这些信息,那么它就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同时它也避免了各种谣言的流传,因为恐慌是在突发事件当中是由于信息不通畅引起的。
[丁元竹]:
从国际经验来看也是这样,“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又遭受了其他方面的这种袭击,比如说邮件的袭击,在民众中遭受了恐慌,美国没有因为刚刚发生“9·11”事件就隐瞒实情的真相,相反美国政府都是在第一时间向民众公布有关这方面的信息。
当然他也考虑到公布这样的信息可能带来的这种负面的因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方面非常出色的处理“9·11”事件,另外一方面也处理了“9·11”事件以后出现新的风险和危机。
包括布什在“9·11”事件发生后一个小时,就向民众公布了美国遭受空中袭击的消息等等,通过这个可以看到,信息公开是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丁元竹]:
纽约市的市长朱利安尼是很有名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高手。
他有一本书写到,他说我一看到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是应该跟纽约人民说什么,应该告诉他们纽约发生了什么?
这次政府及时的告诉全国人民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的大地震,而且同时也告诉民众还有一些余震,甚至震后还有疫情发生的可能,这样大家心里就有准备。
这次没有给谣言留有什么空间,而且我们空前的团结。
我觉得我们可以总结这次在成功的进行信息公开方面的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们下一步更好的应对各种突发性的事件非常非常的重要。
[丁元竹]: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信息公开实际上它表明的是一种信任,表明的是政府对于公众的信任,你政府向全社会公开信息,那么等于你相信老百姓有这样的承受能力,相信老百姓能够跟政府共同应对这种突发事件,这种相互的信任非常的重要。
从理论上来讲,信任实际上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合作,所以这次我们形成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信息公开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信任。
[网友山村牧童]:
这次汶川地震中,开始看见很多的受灾群众往外转移,如果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民间应急机制,就近就地组织群众自救和救援他人,相信会有更多的生还者。
请问丁教授,社会层面的应急机制该如何建设?
[丁元竹]:
这个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看,1995年正好发生新奥尔良水灾,我们去美国红十字会看他们怎么指挥救灾呢?
我们去了以后看到那一层有军人、有政府官员还有十字会的工作人员。
后来我问他们红十字会的一个小伙子,他是参与那个地区救灾的指挥。
我说那些人干什么?
他说我们需要一起来合作,军人进进出出在红十字会,因为美国红十字会光派志愿者到灾区就有25万人,但是他们都是在当地培训过的。
我通过这个看到了政府或者是国家和社会团体在应急过程当中应该是什么样的机制。
[丁元竹]:
这次我们也有很多的社会团体,包括红十字会,还有其他的团体,还有民间的团体,北京有一个绿家园志愿者,他们到处征集物资。
红十字会下面有一个李连杰壹基金,今天已经筹集到了5000多万,他们也建立了他们的指挥部进行物资的发放。
这个非常的重要,就是通过社会团体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善后的事情。
像心理的干预,还有生活上的这些照顾等等。
而且在那里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大量的灾区群众被疏散出来,那个时候我们见到华盛顿的一个市长助理,他讲很多华盛顿的灾民被疏散出来以后,不是安置在旅馆而是安置在家里,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很多心理上的压力,其实这个工作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做的,尽管我们这次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好。
我国的城市危机处理系统还有四方面需要改进
[网友脆豆豆]:
丁老师好!
这次地震媒体反应迅速,有表现不错的,也有看上去捣乱的,您给危机事件前的中国媒体打几分?
有什么建议要给他们?
谢谢!
[丁元竹]:
打多少分,我觉得不能太绝对。
但是我觉得应该充分的肯定我们中国的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我个人挺感动的。
一方面我们的媒体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的,一天24小时的关注灾区,及时把信息向全社会进行反映。
另外我们在前线的记者深入到灾区,了解一些第一手的情况,反映过来。
我们的记者也非常的动感情,很多记者都打动了我们的观众。
[丁元竹]:
但是我这次感觉,就是我自己想到的一个问题,不一定对,也是跟我们媒体一起讨论。
那天我看在救人的时候,我们媒记者体老是不断地去问问题,因为受难人已经坚持了100多个小时,不知道记者有没有想过他体力耗竭到什么程度,对他的身体有没有什么影响。
包括今天中午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伤者,记者就直接采访他,其实他应该问一下医生我应不应该跟他谈话,但是他直接绕过医生直接问病人,我自己感觉不应该这样去做。
那么总结这两个东西,我们的媒体在一些突发性的事件里面,是不是应该更专业一些?
我想这个专业应该有一些训练、应该充分的考虑在危机的情况下,在突发性事件里面,一方面能准确的、更真实的反映突发事件发生的事情,另外一个方面能够保证整个应急工作更好的进行。
昨天跟救灾学院的老师们讲,他们现在开设一些叫应急的媒体专业,所以将来应急媒体专业里面,是不是应该对我们媒体在这方面进行更好的训练,那么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应急管理的质量和媒体在应急管理事件中的水平。
[网友走街老鼠]:
因国外的善捐仍在进行,国际社会都在密切关注中国,所以我认为应当及时把震区灾后重建纳入国家应急机制!
您怎么看?
[丁元竹]:
把震后灾区重建纳入国家应急机制,从理论上讲一个应急机制包括好几个部分,首先前面我们讨论过,应急的事前管理,就是在没有发生之前是预防管理,发生之后是危机的事后管理。
第一个阶段是反应,就是对这个实践做出反应,第二个阶段采取应急的手段。
这个目的就是把灾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然后进入平息的阶段,最后是恢复的阶段。
震区灾后重建是一个恢复的阶段,这个在理论上没有什么问题,这个一个国家在考虑它的危机管理的时候,肯定要考虑它的反应、应急处理、恢复正常,这个是一个必然的。
[网友]:
近年,我国各地大灾小灾不断,尤其是四川汶川地震更加提醒了今后要进一步建立城市危机处理系统。
请问我国目前城市危机处理系统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
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丁元竹]:
今年以来突发性事件也不少,所以我就想我们确实要提高危机管理,或者是城市突发事件管理进一步来完善这样一个系统。
我觉得应该建立一个议题管理,什么叫议题管理呢?
实际上就是通过媒体、通过社会的讨论、通过各种调研,把分散在社会当中大家想到的,或者是大家认为可能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到我们整个国家包括城市系统发展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的这种苗头都理理,形成一系列的议题。
[丁元竹]:
在国外这个议题管理是危机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种议题的梳理、鉴别、防范来防范各种危机,目前我们国家城市危机处理系统怎么样呢?
应该可以看到从2003年非典以后,国家对整个危机管理、突发事件的管理非常的重视,中央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另外全国人大在宪法里面也增加了关于应急的条款,国务院也颁布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包括各个城市、各个地区也都制订了相应的法律预案等等,而且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政府也好、民众也好,对突发性事件的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
[丁元竹]:
下一步怎么做呢?
我想可能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个有四个方面:
1、要加强社会的危机教育。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到广东去。
这次雪灾对广东影响比较大,而且广东的反应也非常快,我当时跟广东的同事聊起来,就是说如果当时我们几十万人挤在这个广场,如果他们有一天有这种应急管理和应急能力的话,这个情况就不是这样的,所以第一要加强社会的危机教育。
[丁元竹]:
2、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改进我们的预警分析和评估。
就是说尽管我们这次遇到特大地震,因为地震的预测也是世界上的一个难题,但是我觉得还是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提高我们对地震预测的能力,除了地震以外,包括其他各种突发性事件的预测能力、预警能力,就是说要通过各种方式。
[丁元竹]:
3、对各种突发性的事件,发生以后要进行影响的评估。
找出原因和问题,然后提出下一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汶川 地震 国家 应急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