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1实验讲义.docx
- 文档编号:23501580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98.65KB
药剂学1实验讲义.docx
《药剂学1实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1实验讲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1实验讲义
药剂学实验讲义
南开大学药学院
(2011)
目录
实验一混悬剂的制备……………………………………
(1)
实验二乳剂的制备………………………………………(5)
实验三注射剂的制备……………………………………(8)
实验四片剂的制备……………………………………(12)
实验五软膏剂的制备…………………………………(16)
实验六栓剂的制备……………………………………(18)
实验七剂型设计………………………………………(22)
实验一混悬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掌握沉降容积比的概念并熟悉测定方法。
3.熟悉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用以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混悬型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0.5μm)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一个优良的混悬剂应具有下列特征:
其药物微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在液体分散介质中能均匀分散,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微粒不结块,沉降物再分散性好。
混悬剂的沉降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可用Stokes定律表示:
式中V-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粘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混悬剂粘度的关系最大。
通常用减小微粒半径,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等,以增加介质粘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高,具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故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微粒有聚集的趋势,可加入表面活性剂等用以降低固液之间介面张力,使体系稳定。
表面活性剂又可作润湿剂,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润湿性。
从而克服疏水微粒(质轻)因吸附空气而造成上浮现象。
向混悬液中加入絮凝剂,使微粒的ζ电位降低至一定值,微粒间发生絮凝,形成网状疏松的聚集体。
其特点是沉降速度快,沉降物体积大,沉降物易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好,此种混悬剂称絮凝混悬剂。
向混悬剂中加入反絮凝剂,使其ζ电位增大,减少微粒间的聚集,沉降速度慢,沉降物体积小,沉降物结块,不宜再分散,其物理稳定性差,此种混悬剂称反絮凝混悬剂。
但这种混悬剂由于微粒小,混悬液流动性好,易于倾倒,是适于在短时间内应用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
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至一定细度,再加液研磨(通常一份固体药物,加0.4~0.6份液体为宜);疏水性药物则先用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最后加分散介质稀释至总量。
凝聚法:
将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凝聚成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
中形成混悬剂。
混悬剂成品的标签上应注明“用时摇匀”。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亲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制备及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1.处方
表1氧化锌混悬剂各处方
处方号
1
2
3
4
氧化锌(g)
0.5
0.5
0.5
0.5
50%甘油(ml)
—
6.0
—
—
甲基纤维素(g)
—
—
0.1
—
西黄蓍胶(g)
—
—
—
0.1
蒸馏水加至(ml)
10
10
10
10
2.操作
(1)处方1、2的配制:
称取氧化锌细粉(过120目筛),置乳钵中,分别加0.3ml蒸馏水或甘油研成糊状,再各加少量蒸馏水或余下甘油研磨均匀,最后加蒸馏水稀释并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2)处方3的配制:
称取甲基纤维素0.1g,加入蒸馏水研成溶液后,加入氧化锌细粉,研成糊状,再加蒸馏水研匀,稀释并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3)处方4配制:
称取西黄蓍胶0.1g,置乳钵中,加乙醇几滴润湿均匀,加少量蒸馏水研成胶浆,加入氧化锌细粉,以下操作同处方3配制。
(4)沉降容积比测定:
将上述4个装混悬液的试管,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次数(或时间)后放置,分别记录0、5、10、30、60、90min沉降物的高度(ml),计算沉降容积比,结果填入表3。
根据表3数据,绘制各处方的沉降曲线。
(加甘油做助悬剂,会出现两个沉降面,是由于甘油对小粒子的助悬效果好,而对大粒子助悬效果差造成的,观察时应同时记录两个沉降体积)。
3.操作注意
(1)各处方配制时,加液量、研磨时间及研磨力度应尽可能一致。
(2)用于测定沉降容积比的试管,直径应一致。
(3)由于甘油为低分子助悬剂,助悬效果不很理想,研磨力度、时间应保持一致,否则不易观察。
(4)各处方在定量转移时要完全。
(二)疏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制备,比较几种润湿剂的作用
1.处方
硫磺洗剂的处方组成见表2。
表2硫磺洗剂处方组成
处方号
1
2
3
4
精制硫磺(g)
0.2
0.2
0.2
0.2
乙醇(ml)
—
2.0
—
—
50%甘油(ml)
—
2.0
—
—
软皂液(ml)
—
—
1
—
聚山梨酯-80(g)
—
—
—
0.03
蒸馏水加至(ml)
10
10
10
10
2.操作
称取精制硫磺置乳钵中,各处方分别按加液研磨法依次加入少量蒸馏水、乙醇、甘油、软皂液或聚山梨酯-80(加少量蒸馏水)研磨,再向各处方中缓缓加入蒸馏水至全量。
振摇,观察硫磺微粒的混悬状态,记录。
2.操作注意
(1)为保证结果观察准确,硫磺称量要准确。
(2)转移要完全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1.将沉降容积比测定结果填入表3。
表3沉降容积比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min)
处方号
1
2
3
4
Hu
Hu/H0
Hu
Hu/H0
Hu
Hu/H0
Hu
Hu/H0
5
10
30
60
90
注:
H0为混悬液的高度;Hu为沉降物的高度。
根据表3数据,以Hu/H0(沉降容积比)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各处方沉降曲线,比较几种助悬剂的助悬能力。
2.记录硫磺洗剂各处方的混悬情况,讨论不同润湿剂的稳定作用。
五、思考题
1.解释氧化锌混悬剂与硫磺洗剂在处方及工艺上的差异?
2.将下述处方制成稳定混悬剂,应选择何种稳定剂。
简述处方中各成分作用及制备工艺。
处方氧化锌6.0g
液体酚1.0ml
甘油2.0ml
石灰水适量
共制成100ml
实验二乳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乳剂的几种制备方法。
2.比较不同乳化剂及乳化方法对乳滴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乳剂是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通常为水或油)组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制备时加乳化剂,通过外力作功,使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液体制剂。
乳剂的类型有水包油(O/W)型和油包水(W/O)型等。
乳剂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乳化剂的种类、性质及两相体积比。
制备乳剂时应根据制备量和乳滴大小的要求选择设备。
小量制备多在乳钵中进行,大量制备可选用搅拌器、乳匀机、胶体磨等器械。
制备方法有干胶法、湿胶法或直接混合法。
乳剂的分散液滴一般为0.1-100μm,微小液滴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大,因而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乳剂的破坏是其必然结果,只是方式与时间上的差异而已。
乳剂的物理不稳定性表现为分散液滴可自动由小变大或分层等,其每种形式都是乳剂稳定性发生改变的表征。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手工法制备乳剂.
I用阿拉伯胶为乳化剂
1.处方
豆油(ρ=0.91)13m1
阿拉伯胶(细粉)3.1g
蒸馏水适量
共制成50ml
2.操作
(1)取豆油置干燥研钵中,加阿拉伯胶粉研磨均匀。
按油:
水:
胶(4:
2:
1)的比例,首次加入蒸馏水6.5ml,迅速向一个方向研磨,直至产生“劈裂”的乳化声,即成初乳(初乳稠厚、色浅)。
(2)用蒸馏水将初乳分次转移至带刻度的烧杯或量杯中,加水至50ml,搅匀即得。
3.显微镜法测定乳滴的直径
取乳剂少许置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测定乳滴大小,记录最大和最多乳滴的直径。
4.操作注意
(1)制备初乳时所用乳钵必须是干燥的,研磨时需用力均匀,向一个方向不停地研磨,直至初乳形成,关键是用力,不停歇。
(2)乳钵最好选用表面粗糙的。
(3)镜检时要分清乳滴和气泡。
II用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
1.处方
豆油(ρ=0.91)6m1
聚山梨酯-803m1
蒸馏水适量
共制成50m1
2.操作
(1)取聚山梨酯-80与豆油置乳钵中,研磨均匀,加入蒸馏水4m1研磨,形成初乳。
(2)用蒸馏水将初乳分次转移至带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50ml,搅匀即得。
(3)镜检、记录最大和最多乳滴的直径。
(二)机械分散法制备乳剂
I用豆磷脂为乳化剂
1.处方
豆油(ρ=0.91)1lml
豆磷脂溶液25ml
蒸馏水适量
共制成100ml
2.操作
(1)豆磷脂溶液的制备:
取豆磷脂1.1g,加甘油1.8ml研匀,再加少量蒸馏水研磨,用蒸馏水稀释至25ml。
(2)取豆油、豆磷脂溶液和蒸馏水共置组织捣碎机中,以8000~12000r/min速度匀化2min(匀化1min,停机1min,再匀化1min),即得。
(3)镜检:
记录最大和最多乳滴的直径。
II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
1.处方
豆油(ρ=0.91)11ml
聚山梨酯-805m1
蒸馏水适量
共制成100ml
2.操作
(1)取聚山梨酯-80,加适量蒸馏水搅匀,加至组织捣碎机中,再加入豆油及余下的蒸馏水以8000~12000r/min速度搅拌2min,即得。
(2)镜检:
记录最大和最多乳滴的直径。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
1.绘制显微镜下乳剂的形态图。
2.将用不同制备方法和不同乳化剂制得的乳剂,显微镜法测定的乳滴直径填于表1,并对结果加以分析讨论。
表l乳滴直径数据
制备方法手工法组织捣碎机
乳化剂阿拉伯胶聚山梨酯-80豆磷脂聚山梨酯-80
最大粒径
(μm)
最多粒径
(μm)
五、思考题
1.乳化剂有哪几类?
制备乳剂时应如何选择乳化剂?
2.影响乳剂物理稳定性因素有哪些?
实验三注射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要点。
2.掌握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的标准和方法。
3.掌握注射剂稳定化方法。
4.了解注射剂灌装量的调节要求。
二、实验原理
注射剂又称针剂,系将药物制成供注入体内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四类,即溶液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乳剂型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无菌分装及冷冻干燥。
根据医疗上的需要,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五种。
由于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内部,故吸收快,作用迅速,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对成品生产和成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以溶液型注射剂制备过程为例,其工艺流程如下,
主药
附加剂溶解过滤补加溶剂灌装质检包装成品
80%溶剂
西林瓶检查洗涤干燥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一个合格的注射剂必须是澄明度合格、无菌、无热原、安全性合格(无毒性、溶血性和刺激性)、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pH值、渗透压(大容量注射剂)和药物含量应符合要求。
注射液的pH值应接近体液,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的pH值为9.5~1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为3.5~5.5,注射用奥美拉唑的碱度范围为pH9.0~11.5。
具体注射剂品种的pH值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满足临床需要,其次是满足制剂制备、贮藏和使用时的稳定性,最后要满足人体生理可承受性。
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凡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常制成注射用灭菌粉末即无菌冻干粉针或无菌粉末分装粉针,以保证注射剂在贮存期内稳定、安全、有效。
为了达到上述质量要求,在注射剂制备过程中,除了生产操作区符合GMP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GMP规程外,药物、附加剂及溶剂等均需符合注射用质量标准,其处方必须采用法定处方,其制备方法必须严格遵守拟定的产品生产工艺规程,不得随意更改。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1.处方
维生素C5.0g
碳酸氢钠约2.4g(调pH5.0-7.0)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5g
焦亚硫酸钠0.2g
注射用水加至100ml
2.工艺流程
搅拌NaHCO3pH5.0~7.0焦亚硫酸钠
80ml新沸水+VC溶液溶液
分次缓慢加入
溶液注射用水至100ml试纸测pH溶液微孔滤膜过滤(0.45μm)
西林瓶常水洗2次去离子水洗2次干燥(250℃)放冷通CO2
灌装(2.15ml)通CO2封口灭菌(100℃,15min)
3.操作
(1)西林瓶的处理
西林瓶在用前先用常水冲刷外壁,然后将西林瓶中灌入常水甩洗2次(如果西林瓶清洁度差,须用0.5%醋酸或盐酸溶液灌满,100℃加热30min),再用过滤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甩洗两次,最后用澄明度合格的注射用水洗一次,120~140℃烘干,备用。
(2)注射液的配制
1)容器处理:
配制用的一切容器使用前要用洗涤剂或硫酸清洁液处理洗净,临用前用新鲜注射用水荡洗,以避免引入杂质及热原。
2)滤器等的处理
微孔滤膜:
常用的是由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混合酯组成的微孔滤膜。
经检查合格的微孔滤膜(0.22μm可用于除菌滤过、0.45μm可用于一般滤过)浸泡于注射用水中1h,煮沸5min,如此反复三次;或用80℃注射用水温浸4h以上,室温则需浸泡12h,使滤膜中纤维充分膨胀,增加滤膜韧性。
使用时用镊子取出滤膜且使毛面向上,平放在膜滤器的支撑网上,平放时注意滤膜无皱摺或无刺破,使滤膜与支撑网边缘对齐以保证无缝隙,无泄漏现象,装好盖后,用注射用水过滤,滤出水澄明度合格,即可备用。
3)惰性气体处理:
因维生素C极易氧化,故配制时需通惰性气体,常用的是二氧化碳或氮。
使用纯度较低的二氧化碳时依次通过分别装有浓硫酸除去水分、1%硫酸铜除去有机硫化物、1%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微生物,最后通过注射用水,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二氧化硫。
目前生产常用的高纯氮(含N299.99%),可不经处理,或仅分别通过50%甘油、注射用水洗气瓶即可使用。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及密度都大于氮气,故药物与二氧化碳不发生作用时通入二氧化碳比通入氮气好,但注意二氧化碳会使药液的pH值下降,要考虑到pH值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故对酸敏感的药物不宜通二氧化碳。
4)配液:
取注射用水120ml,煮沸,放置至室温,或通入二氧化碳(约20-30min)使其饱和,以除去溶解其中的氧气,备用。
按处方,称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加入于处方量80%的注射用水中,溶解,加维生素C使溶解,分次缓慢地加入碳酸氢钠固体,不断搅拌至完全溶解,继续搅拌至无气泡产生后,加焦亚硫酸钠溶解,加碳酸氢钠固体调节药液pH值至5.8-6.2,最后加用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全量。
用G3垂熔玻璃漏斗预滤,再用0.45μm孔径的微孔滤膜精滤,检查滤液澄明度,合格后即可灌装。
(3)灌封
1)灌封器的处理:
首先要检查灌注器玻璃活塞是否严密不漏水,用洗液浸泡再分别用常水、蒸馏水抽洗灌装器直至不显酸性,最后用注射用水抽洗至流出水澄明度检查合格,即可用于灌装药液。
2)装量调节:
在灌装前先调节灌注器装量,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规定,为了保证在使用时能够满足临床剂量要求,应适当增加装量。
不同标示装量应增加的装量见表1。
表1注射液的装量
标示装量
(ml)
增加装量(ml)
标示装量
(ml)
增加装量(ml)
易流动液
粘稠液
易流动液
粘稠液
0.5
1.0
2.0
5.0
0.1
0.1
0.15
0.3
0.12
0.15
0.25
0.5
10.0
20.0
50.0
0.50
0.60
1.00
0.70
0.90
1.5
3)灌装操作:
将过滤合格的药液,立即灌装于2ml西林瓶中,2.15ml/瓶,通入二氧化碳于西林瓶上部空间,随灌随封。
灌装时要求装量准确、药液不沾颈壁,以免熔封时产生焦头。
一般措施是使药液瓶略低于灌注器位置,灌注针头先用硅油处理,快拉慢压可以防止焦头。
4)轧封将西林瓶盖上胶塞和铝盖,然后采用轧盖机使铝盖封住西林瓶口。
(4)灭菌与检漏灌封好的西林瓶,应及时灭菌,小容量针剂从配制到灭菌应在12小时内完成,大容量针剂应在4小时内灭菌。
小容量针剂可采用100℃流通蒸汽灭菌15min。
大容量针剂一般采用115℃热压灭菌30min。
将合格西林瓶外表面用水洗净,擦干,供质量检查用。
4.操作注意
(1)配液时,将碳酸氢钠加入于维生素C溶液中时速度要慢,以防止产生大量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要不断搅拌,以防局部碱性过强,造成维生素C破坏。
(2)维生素C容易氧化,致使含量下降,颜色变黄,金属离子可加速这一反应过程,同时pH值对其稳定性影响也较大。
因此在处方中加入抗氧剂、通入二氧化碳、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同时加入碳酸氢钠。
在制备过程中应避免与金属用具接触。
4.质量检查与评定
(1)装量: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检查方法进行,2ml西林瓶检查5瓶,每瓶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装量。
(2)澄明度:
按卫生部标准《澄明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的规定检查。
采用伞棚式装置,日光灯,无色溶液注射剂采用照度为1000~2000Lx的装置,有色溶液注射剂采用照度为2000~3000Lx的装置,检品至人眼的距离为20~25cm。
取检品数瓶,擦净西林瓶外壁,集中置于伞棚边缘处,手持西林瓶颈部使药液轻轻翻转,用目检视药液中有无肉眼可见的玻屑、白点、纤维等异物,结果列于表2中。
(3)pH值测定:
应为5.0-7.0。
(4)含量测定:
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此项免做)
(5)热原:
取本品依法检查(2005年版药典二部附录),剂量按家兔体重每1kg注射2ml,应符合规定。
(此项免做)
(6)无菌检查: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检查,应符合规定。
(此项免做)
(7)颜色:
取本品,加水稀释成每1ml中含维生素C50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2005年版药典二部附录),在42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过0.06。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澄明度检查结果见表2。
表2澄明度检查结果
检查总数
废品数(瓶)
合格数
(瓶)
合格率
(%)
玻屑
纤维
白点
焦头
其它
总数
2.将质量检查各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五、思考题
1.制备易氧化药物的注射液应注意哪些问题?
2.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为什么要通入二氧化碳,不通可以吗?
3.制备注射剂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4.为什么可以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查颜色,目的是什么?
实验四片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片剂制备,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过程。
2.掌握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及片剂质量的检查方法。
3.考察压片力及崩解剂等对片剂的硬度或崩解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片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
片剂的制备方法有制颗粒压片(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粉末直接压片和结晶直接压片。
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现将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过程介绍如下:
压片
片剂
混合
整个流程中各工序都直接影响片剂的质量。
制备片剂的药物和辅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干燥,粉碎和过筛等处理,方可投料生产。
为了保证药物和辅料的混合均匀性以及适宜的溶出速度,药物的结晶须粉碎成细粉,一般要求粉末细度在100目以上。
向已混匀的粉料中加入适量的粘合剂或润湿剂,用手工或混合机混合均匀制软材,软材的干湿程度应适宜,除用微机自动控制外,也可凭经验掌握,即以“握之成团,轻压即散”为度。
软材可通过适宜的筛网制成均匀的颗粒。
过筛制得的颗粒一般要求较完整,如果颗粒中含细粉过多,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多。
这两种情况制成的颗粒烘干后,往往出现太松或太硬的现象,都不符合压片对颗粒的要求。
制好的湿颗粒应尽快干燥,干燥的温度由物料的性质而定,一般为50~60℃,对湿热稳定者,干燥温度可适当提高。
湿颗粒干燥后,需过筛整粒以便将粘结成块的颗粒散开,同时加入润滑剂和需外加法加入的崩解剂并与颗粒混匀。
整粒用筛的孔径与制粒时所用筛孔相同或略小。
压片前必须对干颗粒及粉末的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然后根据颗粒所含主药的量计算片重。
根据片重选择筛目与冲膜直径,其之间的常用关系可参考表1。
根据药物密度不同,可进行适当调整。
表1根据片重可选的筛目与冲膜的尺寸
筛目数
片重冲膜直径
(mg)湿粒干粒(mm)
501816-205-5.5
1001614-206-6.5
1501614-207-8
2001412-168-8.5
3001210-169-10.5
5001010-1212
制成的片剂需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片剂质量标准进行检查。
检查的项目,除片剂的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硬度适当、含量准确外,必须检查重量差异和崩解时限。
对有些片剂产品药典还规定检查溶出度和含量均匀度,并规定凡检查溶出度的片剂,不再检查崩解时限,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另外,在片剂的制备过程中,所施加的压片力不同,所用的润滑剂、崩解剂等的种类不同,都会对片剂的硬度或崩解时限产生影响。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崩解剂、表面活性剂及压片力对布洛芬片剂崩解性能的影响
1.处方
布洛芬10g
15%淀粉浆适量
崩解剂适量
硬脂酸镁适量
2.操作
①聚山梨酯淀粉的制备:
称取0.5g聚山梨酯-80,溶于15ml乙醇中,加15g淀粉,搅拌均匀,于70℃干燥,过100目筛,备用。
②15%淀粉浆的制备:
称取淀粉3g于20ml蒸馏水中均匀分散,加热糊化,即可。
③布洛芬颗粒的制备:
取布洛芬细粉10g,加入适量15%淀粉浆,制成软材,过16目筛制粒,湿粒在60℃干燥,干颗粒过16目筛整粒。
④加入不同的崩解剂或表面活性剂:
将③中的布洛芬干颗粒平均分为三份,颗粒称重,第一份中加入6%干淀粉,第二份中加入6%羧甲基淀粉钠,第三份中加入6%聚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剂学 实验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