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压轴题.docx
- 文档编号:23492396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25.38KB
实验压轴题.docx
《实验压轴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压轴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压轴题
实验压轴题
实验题基本类型:
1对实验过程的感悟
2各种仪器的使用
3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4用一定物理方法来探究实验
5自主设计性实验
方法和思路
第一步:
确定研究问题——
关注题目第一句话
例如:
研究物质某种特性;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般概念或规律的研究过程有两个阶段:
1,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2,在一般情况下进一步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
研究表格数据
——横看竖看,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归纳,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步:
进一步分析
——对数据进行处理,寻找在一般情况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寻找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特征:
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
关键词:
“有关、越大······越大、成正比”、“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
第四步:
完整的表述——四步曲:
结论的来源“分析比较表一或(和)表二”。
结论成立的条件——“当······相同时”。
控制变量:
“····增大、减小······”。
结论: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小陈和小王为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他们用A、B两种物质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物体的体积,并将体积和质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表二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A
1
10
20
2
20
40
3
30
60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B
4
10
10
5
29
29
6
31
31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质量与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对同一物质,(13)。
②小陈认为B物质的物体选取存在不足,请你帮助小陈找出不足之处:
(14)。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B
7
12
12
8
24
24
9
36
36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的数据,他们提出了猜想:
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同的。
表三
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陈重新选取了B物质中的物体,并测出了相应的体积和质量如表三所示。
为了达到验证上述猜想的目的,请结合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三设计的不足之处:
(15)。
2.某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发现,当动力臂或阻力臂发生变化时,使杠杆平衡的动力大小就要随之改变,他们为了知道使杠杆平衡的动力大小与两个力臂大小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已调水平平衡的杠杆左端悬挂等重的钩码如图18所示,将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定为阻力F2,在支点另一侧通过悬挂钩码施加动力F1,调节动力臂l1及阻力臂l2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这是在研究动力的大小与(13)的关系,分析数据初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14)。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的数据中动力F1与阻力臂L2变化的关系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和动力臂相同,动力的大小与阻力臂成正比。
表三
实验
序号
F2
(牛)
l2
(厘米)
F1
(牛)
l1
(厘米)
7
6
8
5
12
8
6
12
8
12
9
6
20
11
12
(3)小明为了验证第
(2)题中的结论,用已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在支点的左侧对杠杆施加动力,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三,他发现这组实验数据无法验证上述结论,你认为他的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16)。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a)分析比较1与4、2与5、3与6的数据可初步归纳得到:
(17),动力大小相同。
(b)分析比较1、2、3或4、5、6中的数据可初步归纳得到:
(18)。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
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13),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f=10厘米,物高4厘米)
表二(f=10厘米,物高4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1
50
12.5
1
4
18
22.5
5
2
35
14
1.6
5
15
30
8
3
30
15
2
6
12
60
2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
③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凸透镜成实像时,(16)。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凸透镜成实像时,(17)。
⑤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
请简述主要理由:
4.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1)猜想:
他们分别在粗细不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同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如图16所示:
(12)
根据图16(a)和(b),小明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____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13)
根据图16________________,小红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14)
根据图16(c)和(d),小华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2)探究:
该小组同学继续实验,将玻璃管扎有橡皮薄膜的一端浸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然后改变管内外液体的种类和深度,使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凹进、保持平整或向下凸出,如图17(a)、(b)、(c)所示。
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管外液体
管内液体
橡皮薄膜
密度(×103千克/米3)
深度(厘米)
密度(×103千克/米3)
深度(厘米)
1
0.8
10
1.0
8
保持平整
2
0.8
10
1.0
9
向下凸出
3
0.8
10
1.0
7
向上凹进
4
1.2
8
0.8
12
保持平整
5
1.2
8
0.9
12
向下凸出
6
1.2
8
0.7
12
向上凹进
7
1.1
7
0.7
11
保持平整
(15)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可验证__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选填“小明”、“小红”或“小华”),而且可以得出:
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
(16)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可验证小红的猜想是正确的,而且可以得出:
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7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和小华在家里烧水时发现,“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同样温度的半壶水所需的时间长”。
根据这一现象他们猜想:
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有关,并进一步提出假设,你认为他的假设可能是:
(13)。
(1)为了验证以上假设,他们来到实验室,各自用如图16所示装置分别对不同质量的水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14)和计时器,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设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
表一(水)
表二(水)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与第二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15)。
②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归纳得到的结论是:
(16)。
(2)为进一步研究,小明和小华又选用煤油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设水和煤油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
表三(煤油)
时间(分钟)
0.5
1
1.5
2
2.5
3
3.5
质量(千克)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升高温度(℃)
5
在分析比较(17)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后,他们还能得到的结论是: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18)。
6.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选用了四种不同材料制成的五个合金导体做了多次实验,实验电路如图13所示。
实验的环境温度及导体的温度等均不发生变化,实验中测得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均准确无误,并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导体
导体的材料
电压U(V)
电流I(A)
1
A
镍铬合金
2
0.2
2
4
0.4
3
6
0.6
4
B
康铜合金
2
0.1
5
4
0.2
6
6
0.3
7
C
镍铬合金
2
0.4
8
4
0.8
9
6
1.2
10
D
铝镍铁合金
6
0.5
11
E
铁铬铝合金
2
0.3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对于某导体来说,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11或2、5、8或3、6、9、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4)。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以得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和7、8、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该小组得出:
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是相同的。
你认为他们的结论是(15)(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7、8、9)和4、5、6和10和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
(16)。
7.小丽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所用的钩码每个重0.5牛。
她利用动滑轮将钩码缓慢提升,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1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1(a)、(b)、(c)可知:
。
(2)分析比较图1(a)、(d)、(e)可知:
。
8.某同学为了“探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利用质量不同的实心铜块A和B、刻度尺、相同的小桌和沙面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小桌陷入沙面的深度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
如图2(a)和(b)所示,他先将小桌放在沙面上,然后让铜块A从一定的高度下落到小桌的桌面上。
接着他按图2(c)、(d)所示,重新实验。
请仔细观察图中下落的铜块与小桌陷入沙面的情况,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比较图2中的(a)、(b)和(c)实验过程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图2中的(a)、(c)和(d)实验过程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__。
9.某小组同学研究杠杆的使用特点时,所用的器材有带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
在杠杆P点上挂三个相同的钩码,先后四次用弹簧测力计在Q位置沿不同方向向下拉提起重物,如图3A、B、C、D所示,每次都能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若以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为阻力F2,“动力的方向”用QR连线跟测力计拉力方向的夹角θ表示,且0°<θ≤90°。
请仔细观察图3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结论。
(1)分析比较图3(A)或(B)或(C)或(D)的操作和测量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
。
(2)分析比较图3(A)和(B)和(C)和(D)的动力F1与动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可得到的初步结论:
。
10.某小组同学研究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分别位于支点两侧的直杠杆的使用特点。
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4(a)所示,再分别用已调平衡的直杠杆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4(b)、(c)、(d)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4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比较图4(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
;
②比较图4(b)与(c)与(d)三图可得:
。
11.在研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民采用三个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的小球做实验。
实验时分别将小球由某个高度自由落下,然后观察在松软的花泥上砸出的痕迹,从而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5所示。
(m钢>m玻>m木)
①实验(a)、(b)、(c)是在研究重力势能与是否有关。
②分析整个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
12.如图6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分别将A、B、C三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的不同高度处滚下(mA=mB<mC;hA=hC>hB),分别推动同一木盒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已知小球所处的高度越高,到达水平面的速度越大)
(1)从图中可以看出,A、B、C三个小球刚到达水平面时,球的动能最大,理由是三球中它的本领最强。
(2)分析比较(a)、(c)两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13.某校学生想为减少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献计献策。
于是他们取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建筑材料粉末,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做了“探究物体温度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假设两种材料在加热时间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7所示。
请观察实验操作及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7中的(a)与(b)或(c)与(d)可得:
。
(2)分析比较图7中的(b)和(d)可得:
,请从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角度出发,你建议在建筑中使用材料(选填“甲”或“乙”)。
14.(09静安)为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某同学利用若干体积相等的铝块、铁块、
铜块和天平等器材进行了实验。
他将铝块、铁块或铜块放置在已调平衡的天平的左右盘中,
研究过程如图8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比较图8(a)或(b)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较图8(c)或(d)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9(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9(b)、(c)、(d)所示。
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1)比较图9(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
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9(b)与(c)与(d)三图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10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不计滑轮的重力),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A、B两图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B、C两图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0
。
17.(长宁区)图11中有一块钉有骑马钉的木板,用两种方法可以将木板上的骑马钉撬起:
可以只用图中的螺丝刀将骑马钉撬起;也可以用螺丝刀垫着图中的小木块将骑马钉撬起。
请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两次撬起骑马钉时具体的不同之处。
(写出其中的两个不同之处)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验 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