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总结10篇.docx
- 文档编号:23486680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0KB
初中作文教学总结10篇.docx
《初中作文教学总结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作文教学总结10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作文教学总结10篇
《初中作文教学》
总结精选
(1):
浅谈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果
一般的语文教学认为读课与作文两者关系并不十分密切,通常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这样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
根据这些状况,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从讲读课文中积累写作材料。
学生在写作文,个性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资料可写。
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
根据这种状况,在讲读课中,我个性注意将范文中的资料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
譬如,我把吴晗的《谈骨气》、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陶铸的《崇高的理想》、鲁迅的《〈呐喊〉自序》,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
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资料的作文带给了材料。
同时,我在讲课时,十分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带给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
二、利用范文,讲评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往往在学生们作文之后,一个学期中进行为数不多的讲评,将学生们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讲,但缺少讲评的参照文章,学生常常有过眼烟云的感觉。
我的作文讲评,除了在作文课进行作文讲评外,更多的则是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上去讲评。
这有个好处,就是把范文当作一面镜子,从中能够照出学生作文的瑕瑜,使学生们从比较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欣赏鉴别潜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潜力和写作潜力。
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述,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形容人的眼睛,这当然比不用这些词语去描述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
在学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述时,我把作品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述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能够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祥林嫂在这之前遇到我时,要问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鲁迅曾说过,要描述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述眼睛。
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
这样结合范文讲评作文,具有较强的启发力量和说服力量。
又如,根据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往往思路拓展不开的实际,我在讲解《说勤》时,个性详细地分析文章主体部分论勤,指出作者在论说这部分资料时,从勤是美德、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应改为勤能补拙为好)进行论说,在论说中,作者多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以此说明作者思路开阔,启发学生拓展思路。
学生们认为这样的讲评学有榜样,生动、具体、实际,确能解决问题,教学效果明显。
三、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例如《荷花淀》、《最后一课》、《孔乙己》等课文中人物动作的细节描述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
例如《孔乙己》的细节描述不用繁文缛节,不求纤毫毕现,仅用极精炼极俭省的笔墨去摹写人物的特质气韵,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一两句肖像细节就勾勒出了一个迂腐穷酸好喝懒做又死要面子,死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一文中的动作细节很多,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莫过于下面两个细节:
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排,既对酒店表示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
摸,不仅仅仅真切地反映了孔乙己此时的经济处境,同时也证明了孔乙己沮丧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一文的细节描述如同针线细密的网络,细节之间彼此呼应,声息相通,或彼此映衬,或前后对照。
透过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描述,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可怜的牺牲品,这个被封建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剩余的人的性格特征显此刻我们面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仅要会写教学论文,用心探索教学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当写一些随笔、杂感,也能够写点诗歌、小说或文学评论等,因为,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真正获得写作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懂得文章学,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也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
总结精选
(2):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初中作文教学有一个长期被忽视而如今务必正视的问题,那便是作文究竟可不能够教的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很多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既然作为一个堂而皇之的命题被提出来,那其之可教必然具备不容置疑的先天合理性,因而便义无反顾地面向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教作文。
即使在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下,也鲜有人怀疑作文是否可教这个原问题,而只是在理念创新、教法改善上用力,试图改善教学效果。
很少有一线教师深入到初中作文教学的内部,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其构成,看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可教。
只有先解决了作文可教与不可教的问题,怎样教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其实,对于作文是否可教的问题,许多大师都曾提出过真知灼见。
比如,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教学生如何开头、结尾、刻画人物等等都没有用,就应让学生先写,之后再讲,强调的就是作文理论的不可教;当代小说大家汪曾祺在忆及师从沈从文先生学习写作的经历时则说,作文处于可教与不可教之间,而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找什么人,用什么方法来教;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先生更是深入作文教学的内部,鲜明地指出了作文在多大程度上可教。
他认为,作文教学有三个方面:
一是能够教的,如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和语言,但这几个方面于作文好坏不是关键。
二是半能教的,主要指观察潜力、体验潜力、思考潜力、想象潜力、语言表达潜力,潜力不能直接传入,只有透过反复训练才能吸纳,这比第一条能教的更为重要。
三是不能教的,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气和灵气、胆气和生气。
以上的名家观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
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字、词、句、段、修辞、语法、逻辑和语言这些作文的外在形式是能够直接教的,但因其并非作文的重点,所以并不值得投入过多的精力;而与作文密切相关的内在潜力,如观察潜力、体验潜力、思考潜力、想象潜力等,虽然不可直接作为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灌输,但因其对作文十分重要,所以务必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之逐步构成。
如果说,以上这些尚属可教与半可教的话,那么决定一篇初中作文魂魄的灵气与悟性则是完全不可教的。
因为,这些完全是由作者,即具体某一个初中生的生命情境决定的。
由此可知,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由可教与不可教构成的混合体,而且在可教与不可教之间存在一个微妙而神奇的过渡地带,充分掌控并把握这个神妙的过渡带,对可教部分毅然决然、直截了当、深入有力地教,对不可教
部分则不予轻动,不硬性灌输,而是充分发挥教师架桥铺路的引导功能,将学生的思想与灵魂导入澄明之境,使其从内向外生出作文驱动力。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教师被卡在教与不教之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笔者认为,化解此困境,不妨从以下三个路径入手。
一、教规矩,不教理论在作文的演武场上,初中生基本上都是新兵。
他们需要的是教师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兵手把手地传帮带,而不是进行理论说教。
教师对学生的传帮带,实质上是对学生教规矩,也就是将作文基本的要素、体式及结构充分演示给学生,为其圈出一个作文的基本框架,然后任其充分发挥,用自己的笔墨将这个框架填满,而学生在填补框架的过程中势必同时暴露其优势与缺陷,这正是教师下一步对其进行修正的依据。
我将这个过程总结为作文新兵练习三步走。
第一步:
我教给你看,你写给我看,讲评;第二步:
我再教给你看,你再写给我看,讲评;第三步:
你再写给我看。
比如,在记叙文写作练习中,我只向学生充分讲明记叙文六要素的内涵,让其明确一篇记叙文的必要元素,即什么东西是记叙文不可少的,而并不花费精力先入为主地去讲解记叙文的技法理论。
在学生发挥能动性写出文章之后,再
根据其暴露出的缺陷进行局部点拨、引导和提升。
二、教思维,不教素材初中生已经具备透过直接与间接两种途径发掘、储备作文素材的潜力,所以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观察、体验、思考、想象等思维训练上,透过这种专门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内化、运用素材的潜力。
也就是说,教师不必将素材的发掘与储备作为教学任务灌输给学生。
在现有条件下,学生完全能够透过自身经历及专门的素材教辅刊物、图书及网络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所需素材。
但关键在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素材刊物或图书,都是简单将作文素材作为知识积累重复地叠加在学生的认知视野中,而没有透过有效的素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使之养成观察、质疑、分析、创新的思维力。
这正是教师就应重点训练的资料。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一个慢过程,但一旦真正进入这个过程,效果将是明显的。
在这一点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校园的语文老师樊阳先生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
在漫长的20年中,他坚持每周为学生开设人文小讲座,向学生讲授中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当下的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职责感,有对生活的热情,能够将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
他用20年的坚持锻造一届届学生的思维力,在构建学生心灵家园的同时,也
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潜力。
三、教表达,不教命题作文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的表达,表达得圆满则意味着作文成功,而命题事实上是对自由表达的一种限制。
也就是说,作文教学中习以为常的命题作文,其实很可能对学生的表达欲望构成伤害。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写出意兴盎然的佳作,而对教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却显得江郎才尽。
从初中生的作文基础来看,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作文基础还不牢固,还务必透过片段式的自由表达强化其语言潜力、逻辑潜力等。
教师贪大求全,强行布置的大命题作文因超出学生的兴趣范围,使其处于一种表达失语的困境,学生久而生厌,厌而生倦,慢慢就会转成命题作文的哑巴或口吃者,遇命题则不灵。
民国时代的很多文学大师在其任教生涯中都注意到了表达与命题的问题。
比如,冰心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就十分注重表达的自由性。
她常常布置类似这样的作文:
请男同学写出我理想中的美女子,同时请女同学写出我理想中的美男子。
这样的作文任务,新颖大胆,当然会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激情,于是他们纷纷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想象潜力,用最好的修辞来完成作文任务。
著名小说家沈从文先生在作文教学中一般不给学生布置命
题作文,即使写也只是很小的命题,如教室里的空气之类。
他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先把生活中细小的局部写好,然后再写大篇章。
大师们的教学法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无疑具有指导好处。
虽然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是如今中考作文的主要形式,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并使这种表达具备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一切命题就皆可被包容在自由表达的范围之内。
在最近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微博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作文训练方式。
现如今,140字的微博流行于初中生群体中。
大多数学生都在利用电脑或智能手机开设微博。
140字的微博是写作最好的练兵场,既能够实践作文的规矩,又能够在收集素材的同时锻炼思维,更能够在交流沟通中自由表达,还能够发现、阅读、储备各种新颖搞笑、营养丰富的作文素材。
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开设微博,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记录、描摹、抒写对宇宙自然、人世百态的观察与认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透过与学生微博互动构成师生互动,教师讲,学生写,学生写,教师评,循环往复,学生的写作潜力自然会日渐精进。
关于学生作文教与不教的问题,大文豪梁启超先生也发表过精辟之见。
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到了规矩与巧两个概念。
文中的规矩能够理解为作
文的基本规律,巧能够理解为技巧基础之上的个人灵气、才气。
他指出:
孟子说: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能够教得出来的。
如何才能作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能够教,能够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我敢说懂得规矩之后,便有了巧的可能性。
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
这就是说,作文教学可教者为规矩,不可教者为巧。
然而,在我看来,却是作文教学千般态,妙在教与不教间--作文教学妙在教与不教之间,既要让学生懂得规矩,同时还要让他们习得巧的潜力。
总结精选(3):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学家张志公说过:
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
难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也对作文教学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我当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
徒劳无功。
反馈原理何以对作文教学失效?
用最具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汉字记录生活,表达喜怒哀乐,沟通信息、宣泄情感,这就是写作。
写作是精神享受,写作是快乐的,然而,有几个中学生能写着并快乐着?
症结又在哪里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潜力。
应对新课程改革,应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盲目、低效,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行为。
长期的应试教育催生了应试作文这一畸形产物,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用心性,他们视写作为洪水猛兽,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为写作而写作,当写作成为升学工具,自然也扭曲了作文的本质属性。
那么,广大一线教师是否也有必要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呢?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通常可分为引导、习作、批改和评讲四大环节,批改与讲评即为作文教学的反馈环节。
我认为,长期的作文教学效益不高、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症结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反馈,尤其是作文评讲环节的轻视所致。
一、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望而生畏,心存疑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
学和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结构等诸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高,难以找到突破口;作文反馈工作量大、费时,许多教师对作文反馈望而生畏,心存疑惧,有吃力不讨好的思想作祟,导致教学上的无所作为,往往认为作文指导跟不指导一个样,讲评与不讲评没区别,于是,或作文反馈浮光掠影,或作文评讲蜻蜓点水,甚至放任自流。
(二)定位失误,本末倒置。
许多教师也开展作文反馈,但在处理引导与习作、批改与评讲上--尤其处理批改与评讲关系时,定位产生偏差,甚至存在本末倒置现象:
重视写前指导,轻视写后反馈;重视作文批改,轻视作文评讲。
对评讲环节的忽视,导致作文批改的徒劳无功,自然不难理解。
作文是学生的创作,教师花费超多时间、精力进行作文批改,应对学生习作中流溢的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轻描淡写,了了数语以蔽之,不啻是对作文教学资源的最大浪费。
(三)方法单一,主体缺位。
不少教师也意识到作文评讲的重要性,但评讲往往停留于形式、表面,不能从学生习作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利用。
缺乏对作文反馈系统性、完整性的认识;缺少作文讲评课明确的各阶段达成目标和方法:
作文反馈粗放,概而括之,笼而统之;作文讲评缺乏序列性、专题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往往几篇好作文当堂一念,万事大吉。
此外,作文评讲课主体意识淡薄、主体参与缺位。
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学生缺少对自己创作的发言权。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尊重和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以学生为本是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如果缺乏主体意识,作文反馈成一家之言,作文评讲课成一言堂,其结果必然事倍功半。
如果说作文引导环节相比较较空洞、乏味,作文评讲则建立在众多鲜活的学生习作材料基础之上,作文讲评课往往学生最喜欢,也最易激发其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教师应演好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主角,充分利用好作文评讲这一重要反馈环节。
我认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聚焦作文反馈,以作文评讲作为作文反馈教学切入口,使之担纲起逐步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不如意现状、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任是完全可行的。
二、改善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思路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选材立意、篇章结构、语法修辞等诸多要素,学生写作潜力的提高需要讲评方式的规范和创新,但又不是仅靠作文评讲就能一劳永逸解决的,这就要求作文讲评课应做到四个结合,即:
阅读教学与写作评讲相结合,写作理论与评讲实践相结合,课内评讲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批改、讲评与作文修改相结合。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评讲相结合。
语文教材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入选新教材的课文则更具人文气息和时代精神,更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
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潜力,这些佳作也是学生进行写作时可供借鉴、模仿的优秀范例。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写作,评讲的最终目的也是写作,两者并行不悖。
作文评讲应将阅读课文和写作讲评紧密联系起来,阅读课上有写作知识的介绍,作文评讲注重知识迁移,将阅读课文里的写作方法和作文技巧--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谴词造句等,迁移到习作中去,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二)写作理论与评讲实践相结合。
语文教材(老教材)的表达部分,有丰富的写作理论知识的阐述,一方面,作文评讲要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将学生习作与作文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语言的运用、条理的安排,资料的选取与处理、中心的表达等;另一方面,写作与汉语知识中词性、单句、复句、修辞等紧密相连。
作文评讲应注意教材中写作理论、语法知识等的灵活运用,做到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
(三)课内评讲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虽然一节作文评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习的课堂是广阔的,不受时间和地点局限。
作文评讲应将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作品,包括优秀中学生习作;重视日常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动笔习惯,如写日记、随笔等,可尝试让学生课外摘抄、评点中学生优秀作文或者名家作品的方式,将教师课堂评讲和课外学生点评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潜力,为己所用,从而透过作文评讲,使学生在熏陶和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写作潜力。
(四)批改、讲评与修改相结合。
批改是评讲的前提,修改是评讲的目的。
作文评讲一方面可使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再现别人写作时所犯错误;也可使其借鉴同龄人习作的立意构思、方法技巧等。
作文的修改也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应与评讲目标、资料统一,可在作文评讲基础上,尝试自改、互改,改写、仿写等评讲与修改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这个好处上说,这样的作文评讲才更有效。
那么,如何规范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有效的作文反馈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是怎样的?
何以透过作文评讲展开作文教学并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呢?
三、改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初步实践。
(一)查找问题。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写作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选取资料、表现中心、安排条理与语言表达等方面。
如安排文章结构条理时:
开头冗长、流水帐、老三段或首尾不能呼应,抓不住重点,不会自然过渡等;处理材料与中心方面:
生活面狭窄导致资料单调;资料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性;资料不能为中心服务,中心无法透过材料体现;不清楚一篇文章只能表现一个中心,中心分散或游移;揭露社会阴暗面,而非弘扬真、善、美,反映学生真实内心世界或反映时代主旋律等。
学生写作潜力的不足和缺陷,必然会在写作训练中得到反映。
要全面了解全体学生及每位学生的写作状况,务必首先认真做好作文批改工作。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然,作文批改也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可尝试教师批改、学生批改(互相批改、轮流批改、小组批改等)。
每次批改,教师务必善于发现、筛选、整理、归纳出学生习作中的常见病或带有共性的典型性问题,找准毛病才能对症下药--为作文评讲做材料上的充分准备。
(二)精选典型。
作文评讲建立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认真批改的基础之上。
应对超多的学生习作及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反映出的个别性、特殊性问题,可透过个别指导的形式予以解决;但批改中所发现的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病或带有共性的典型问题,务必进行作文讲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评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讲评例文务必精选,须最具典型性。
成功的例文与失败的习作比较评讲;相同题目、相同题材或相同主题的作文也可比较评讲;把资料不能为中心服务的作文与材料能恰当地服务中心的作文一同评讲,也可把中心分散或游移的作文与主题鲜明的作文比较讲评例文务必具代表性,且透过比较的形式,可使学生加深记忆,生动、直观地加深对写作知识的理解,懂得什么是偏题、离题,什么是首尾呼应,什么是详略得当,什么是画龙点睛引以为鉴,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三)印发例文。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宋代学者朱熹以前提出,读书要做到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说的也是要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协同记忆。
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或单用听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持续。
针对许多教师作文评讲课上,挑一、二篇所谓优秀作文当堂念完了事的低效或无效现象,我们务必从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尊重科学规律,讲评材料(例文)尽量印发,一桌一份或人手一份--优秀作品可署作者姓名,问题作文则避免出现作者名姓,以保护学生写作热情。
有效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不自觉中的教学行为却无意中遵循了教育科学规律。
印发例文,直观感受的方法,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提高作文反馈质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步骤。
(四)分项指导。
作文讲评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指导。
在学生写作训练中反映出的问题具有多样化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反馈,尤其是作文评讲务必进行专题的分项指导,但就应注意的是:
1、分项指导务必确定明确的各阶段作文反馈目标,瞻前顾后,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中、短期)目标相结合。
2、分项指导要有完整的序列性。
如让题目亮起来,让语言美起来,让感情真起来,让构思巧起来,让材料精起来即为一种作文分项指导的有益尝试,有务必深入探究价值。
3、分项指导注重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问题,指向明确,目标单一,讲求实效。
每次重点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一次评讲,一个教案,一个主题。
4、分项指导务必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循序渐进。
即使在有效写作反馈下,学生写作潜力的提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5、分项指导不能因指导而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透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发现、品评自己或身边同学作品中的通病或长处,提高鉴赏潜力,激发写作热情。
此外,信息技术在校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我们有效开展作文教学带给了强有力的保障;具有多重感观刺激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方式,也更乐于为学生所理解。
我们要努力学习信息科技和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驾驭作文教学的潜力,将多媒体技术与作文反馈,尤其是作文评讲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多元化、互动式评讲;尊重学生劳动,动态、辨证地评价学生作品。
语文教师在做好裁判的同时,也应尝试下水,参与写作,和学生共同作文,共同提高,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作文 教学 总结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