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全国串讲.docx
- 文档编号:23484638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99
- 大小:85.46KB
政治经济学全国串讲.docx
《政治经济学全国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全国串讲.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全国串讲
《政治经济学》(全国串讲)
使用说明:
1、本助学指导将所有考点放在"填空题"和"简答及论述题"中,让考生带着问题复习,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
2、本助学指导贯彻逆向复习法,即通过理解和记忆答案来对付"单选题"和"多选题"。
其中"填空题"主要为对付"单选题"和"多选题"而设置。
3、要求考生能够熟练填充"填空题"。
4、原则上要求考生记忆和理解"简答及论述题"中的要点。
5、根据考情和形势的变化,每次考试复习前都要为考生酌量删减相关内容,要对每一"简答及论述题"做出具体的复习要求。
6、对一些问题的"要点、关键词"表了下划线,目的是为了方便考生的复习和记忆。
考生不必记忆问题的所有答案,只需在理解和把握整个问题答案的基础上,重点记忆要点或关键词。
7、用以下符号分别标明考点的重要程度,以及考生应当对其掌握到什么程度。
◎至少熟记要点;○一般性了解,能说出主要内容或要点中的关键词;□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命题;×可以忽略。
第一部分填空、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填空题
l、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 。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
它实现了 的紧密统一。
二、简答、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答: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教条,不是凝固不变的教义,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实践的推进,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之中,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是无止境的。
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同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具体表现为,研究怎样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怎样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一、填空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经济规律是指。
经济规律的种类有 ; ; 。
3、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 。
4、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 的发展变化开始的。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 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
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以 来表示;二是以 来表示。
6、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 的分工。
7、在生产过程中,全体劳动者之间如果没有分工,只是共同协力完成同一种工作,这叫做 ;而许多劳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协同劳动,则叫做 。
8、社会再生产过程或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 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是由这四个环节所组成的运动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3、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答: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的简单生产要素,就是说它们是劳动过程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从而最有普遍适用性的生产要素。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在劳动过"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技术、管理、知识等。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资本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答: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
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在生产资料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答: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掌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能够更加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规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6、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答:
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既有细致的分工和高度的专业化,又有紧密的协作和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
□7、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答: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8、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
表现在:
(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0、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
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答: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因为: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1、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答: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一、填空
1、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类:
。
2、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 的生产过程。
3、社会再生产是 的统一。
4、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 ,第二产业是 ,第三产业是 。
5、社会总产品,是由 所创造的。
6、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 的总和。
二、简答、论述题
□1、何为再生产?
它的内容是什么?
答:
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答:
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3、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答:
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
两大部类产业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它们的组合与构成状况,形成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从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来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
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5、怎样考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答:
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
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
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
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6、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7、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
答:
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8、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一、填空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重要条件是:
; 。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 发展到 ,再发展到 。
2、商品的二因素是:
和 。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是 和 。
3、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 决定的。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 。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 为尺度。
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 ,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
6、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 ,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 。
7、货币流通规律取决于三个因素:
; ; 。
8、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金属货币有五种职能:
、 、 、 、 。
9、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 的货币,但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则必须是 的货币。
10、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的劳动生产率是指 。
1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
12、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 。
二、简答、论述题
○1、人类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几种?
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答: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三种。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首先,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其次,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再次,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
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产品交换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产品交换经济这种劳动的经济联系形式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首先,产品交换经济是以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
其次,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不再只是直接满足生产者本人和本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也不再是为了保值和增值。
第三,产品交换经济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产品交换。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或部门。
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答: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4、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答:
商品的价值形成因素是多种的,最基本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5、为什么说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
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
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6、为什么说商品和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答:
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因为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经济学 全国 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