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480071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60KB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
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
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
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
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
文材料的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
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
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
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
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
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
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
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
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
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
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礼”,维护周礼,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他提出的
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
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第1课百家争鸣
【本课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
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
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
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
析。
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本课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
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通过自己的情
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一、百家争鸣
、概念:
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
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
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
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
者重用。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
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
孔子——创始人
.地位:
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
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
“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
“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
“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
(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
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
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
“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
实质:
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
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
孔子:
《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
孟子——继承发展
.生平及地位: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在儒家
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
一。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
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生平: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
他50岁到齐国游学
,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1)天人关系:
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
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要。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
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曰: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
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
荀子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荀子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思考:
.苟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
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
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
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