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解析版备战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3473935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0.96KB
专题10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解析版备战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docx
《专题10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解析版备战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解析版备战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0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解析版备战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10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解析版)
一、主要考点: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说明内容主要是考察学生把握说明文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
说明对象就是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而说明的内容就是对所说明的对象各方面的介绍。
一般分值2—3分,这类题较简单,并分值不低,所以此类题不可丢分。
一、此类题常考形式:
【考查说明内容题型】
例:
1.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
2.概括第二段到第四段的说明内容。
3.阅读全文,说说选文的说明内容。
4.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本文说明了什么样的事理。
【考查说明对象题型】
例: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说选文的说明对象。
3.下列表述,不属于说明对象特征的一项是什么?
【综合题型】
例:
阅读全文,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内容。
二、根据以上此类题常考形式,可以看出此类题的出题形式很直接,不会出现审题错误的情况,那么针对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补充以下知识点。
【说明对象】
1.说明对象的概念: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如何找准说明对象(答题步骤)
方法一:
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松鼠》等。
方法二:
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说明内容】
1.说明内容的概念:
说明内容是指要说明的主题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它的历史、特点、性质等。
就是你要说明什么事物或者事理,这个事物或事理怎么样。
2.如何概括说明内容
(1)抓住说明对象,找准说明特征;
注意: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
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2)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3.答题步骤
第一步:
找中心句(总写句)
第二步:
先确定主语(即说明对象)
第三步:
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注意准确概括准确界定。
【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的不同】
注意:
“说明的对象”不同于“说明的主要内容”,
前者是具体事物,而后者则是对象加上特征。
【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内容例子】
例子:
《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
中国石拱桥
说明特征: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内容:
介绍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1.说明对象题
答:
本文/本段的说明对象是……
2.说明内容题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特征。
答: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什么的什么特点。
(2)事理说明文:
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答:
这篇说明文说明了_______的道理。
真题一(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试题):
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
①何尊①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
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的说法。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唐孔颖达疏:
华夏为中国也。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
一是指京师(首都)。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
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
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
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
【注释】①何尊:
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分)
【答案】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答出说明对象及内容即可,如答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给1分。
)
【分析】第一步:
审题,要找到选文的说明内容,说明内容是说明对象+特征。
第二步:
从题目可以看出,此文说明对象是“中国一词”
第三步:
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本文讲的“中国一词”的说明特征是演变历史悠久,所以说明的是“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第四步:
整合答案,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真题二:
神奇的植物防护武器
①在大自然中,病菌、昆虫和高等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向植物发动“侵袭”,可是,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却仍然占据着大多数的地盘呢?
原来,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种种保障物种延续的防御自卫甚至是还击能力,足以应付一切外来进攻。
②大家知道,气步甲虫注等一些昆虫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
有趣的是,很多植物也同样具有这种本领,它们利用自己本身分泌的毒素或者特殊的气味、滋味及刺激性物质来御敌。
有一种名叫毒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毒芹碱,动物吃了很快便会中毒死亡;马利筋和夹竹桃等植物含有强心苷,可使咬食它们的昆虫肌肉松弛而丧命;三叶草和一些金合欢等植物,能产生毒性很强的氰化物,使蚕食它们的昆虫中毒而死亡。
③植物针对外来攻击的自卫手段是形形色色的,它们能靠【甲】化学武器进行自卫,也能使用【乙】“物理武器”进行自卫,更有些植物是以自己特殊的生理机能来战胜外来侵袭的。
④有些植物依靠自身的棘、刺和毛芒等特殊装备来御敌,这些“物理武器”使动物和人不敢随意触动它们。
仙人掌、洋槐身上都长满了刺,板栗的刺长在种子外面的总苞上,动物都无法吃;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树干和枝条上长了许多大而分枝的枝刺,猴子不敢攀爬,连厚皮的大野兽也不敢去碰它;产于南非的锚草果实外观如铁锚状,硬刺四伸,而且刺上还有钩,那里最凶暴的狮子都避之唯恐不及,因为锚草果实一旦扎入狮子的口腔、鼻孔就无法除去,有的狮子甚至会由于不能进食而危及生命。
⑤有些植物既无毒素也不长刺、毛,他们会用什么办法进行防御呢?
高大的树木,其果实、嫩枝、嫩叶等都悬挂在高空,让很多想啃食的动物可望而不可即;禾本科植物“一岁一枯荣”,它们虽然没有任何自卫的武器,可是依靠自己的快速生长能力和繁衍后代能力来保障自己在自然界里的一席之地。
注:
昆虫,遇敌害是能从尾部喷射毒液自卫。
1.下列表述,不属于说明对象特征的一项是()
A.一些昆虫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
B.很多植物具有使用“化学武器”自卫的本领
C.有些植物能使用“物理武器”进行自卫
D.有些植物能以自己特殊的生理机能来抵御外来侵袭
【答案】A
【分析】第一步:
审题,此题是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信息筛选能力
第二步:
解选择题一般用排除法较准确,因为看标题可知,“植物防护武器”是说明对象,又因为B、C、D三项都指的是植物自卫的本领,只有A项指的是动物自卫的本领,所以选择A项
练习一(包头市2019年初中升学考试真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
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
”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
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莨科、芍药属。
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
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
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
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
花紫紅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
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
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
“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
”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
“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
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
现在不仅在中国裁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
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
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
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
“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遣匆匆一片飞。
”《栽牡丹》中:
“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
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
牡丹花一般在幕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
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
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余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
刘慧慧有改动)
1.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3分)
【答案】答:
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先找到答题区间第二段到第四段,然后看段落中心句(关键句)“从花色上分,牡丹系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
”“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现在不仅在中国裁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由以上关键句概括得出答案并整理出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练习二:
螳螂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
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
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
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
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
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
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
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
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
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
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
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
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
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
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
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
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
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
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
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
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
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
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④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
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
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的说明内容(2分)
【答案】答:
本文说明了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捕食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首先从本文题目可以看出本文说明对象是螳螂,文中内容“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
”这些关键句可以概括出本文内容说明的是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捕食的过程。
练习三: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①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
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
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
他说:
“我们是唯一在尴尬情境下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
”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②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
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的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
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③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
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④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
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
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
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⑤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
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
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
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
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
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⑥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
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节选自《课外阅读》)
1.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本文说明了什么样的事理。
【答案】(3分)说明了人类“脸红”的原因和社会作用。
(语言简洁1分,“原因”和“作用”各1分。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首先审题出这题是说明出本文说明了什么事例,换言之就是考查说明内容。
从题目可以看出说明对象是人类的脸红,从文中的内容第一二自然段可以概括出人类脸红的原因,后面几段可以概括出人类脸红的社会作用。
练习四:
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
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
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
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
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
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
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
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
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
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
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3分)
【答案】答: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瘦肉精”。
说明内容:
本文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说明对象:
可以从题目《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就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猪肉精”
2.说明内容: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找到以下关键句“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可以概括出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10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解析版备战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 10 说明文 阅读 说明 对象 内容 解析 备战 中考 语文 巧夺 高分 技法 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