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docx
- 文档编号:23473574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11.19KB
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docx
《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
当前教育最大挑战在家庭
——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佟丽华
佟丽华,中共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多个栏目的点评专家。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许多父母都开始考虑,该给孩子送一份怎样的礼物。
日前,十八大代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的《我们因你而改变——一位父亲对家庭教育的25个反思》一书出版。
在作者看来,父母的反思与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中国90%的父母都不合格”“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当前最可怕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家长们的观念”……其中诸多观点在父母看来无疑是一枚枚“重磅炸弹”。
市面上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并不少见,作为一名公益律师,佟丽华这些火药味十足的论点是否是偏颇的?
当今的父母需要反思什么?
在家长们越来越维护孩子在学校、社会的权利时,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
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
“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父母自己”,改变应该从哪里开始?
做父母的真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父母有勇气反思自己的教育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佟丽华。
■本报记者赵秀红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记者:
您有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挑战在家庭”,我们怎么理解这个观点?
佟丽华:
过去这些年来,只要提到反思教育,我们首先一定要提的是应试教育,似乎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当前还是所谓应试教育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吗?
我的观点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今,父母以及孩子都有了许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尽管绝大多数孩子还不得不拥挤在那座主要的“桥”上,但很多孩子已经在另辟蹊径,他们中很多人生活得很精彩。
当前学校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固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制约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却是我们所有父母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个社会风气。
家长的观念以及各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才真正制约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说,当前这个时代,已经到了家长们、整个社会对教育观念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很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这种形势的变化,还在盲目地追随和抱怨。
当前最可怕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家长们的观念,我们仍旧逼迫孩子要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我们仍旧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们仍旧不顾孩子兴趣给孩子报考各种补习班,我们仍旧坚持让孩子继续上研究生,我们仍旧目光紧盯孩子的分数,我们仍旧要求孩子为了所谓高考而放弃休息、锻炼和兴趣……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有着无限的潜能。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长,每个孩子都可能被培养成一个相对自己而言有重大成就的人,相对自己而言更加自信、更快乐的人。
从父母和社会而言,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专长,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给予其尊重、激发和培养。
记者:
你甚至认为“中国90%的父母都不合格”,这是不是个偏激的论断?
佟丽华:
有朋友聊天时说,中国99%的父母都不合格。
这句话或许有些极端,但我认为其有很大合理性,不能说99%,当前至少超过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这也包括我自己。
我认为很多父母做的都很不够,我们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遗憾的是,父母相对孩子的天然优越感让当父母的常常只会教育孩子、教训孩子,却很少反思自己。
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最近发生的几个案件,如李天一案、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案、河南南阳教师性侵女生案等,都折射出孩子的成长环境问题。
我为什么提出90%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因为现在中国很多父母都把目光盯在家庭的小教育上,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上好学校,课余时间上各种培训班,把希望都寄托在学校教育和培训班的技能教育,恰恰忽视了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体现在哪里?
父母应发挥的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恰恰被父母忽略。
我认为这是当今父母需要做的第一个大的反思。
第二个大的反思是,我们都在讲社会风气不好,父母只盯住了家庭的小环境,缺乏了对社会大环境的关注。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一个人改变不了社会。
如果父母都是这样的想法,那就会出现一个局面:
谁都不肯为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努力。
可是,我们能保证孩子不呼吸有雾霾的空气,不去面对食品安全、重金属污染、法治安全等种种问题吗?
如果我们的梦想都是围绕家庭、个人和孩子,那么我们又如何能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反思,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要为孩子建设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
第三个是父母要对孩子的家庭角色进行理性反思,我认为,孩子应该是家庭的过客。
培养孩子法治意识从尊重其在家庭中的权利开始
记者:
您在如何为孩子建设一个美丽的国家中,特意提到如何为孩子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
为什么强调这一点?
佟丽华:
媒体上报道的冤假错案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如果没有法治的保障,权力就会被滥用,人为的灾难不知哪一天就会降临到我们和孩子身上。
只有法治才能保障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安全和尊严。
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法治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关系?
是否把问题扯得太远了?
如果说环境恶化还确实直接关系到孩子健康乃至生命,那么法治距离普通人家太遥远了,那是立法者、官员、法官、警察、检察官、律师的事情。
但多年的经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恰恰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对法治的淡漠和疏远,让我们自己和孩子生活、成长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甚至恶化。
没有法治的保障,各种权力都可能被滥用;没有法治的保障,警察也好,法官、检察官、律师也好,每个人都可能受到伤害;没有法治的保障,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等各种问题都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没有法治的保障,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都可能受到伤害,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
权力滥用不仅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父母炙手可热的权力迷惑了孩子的心灵,在看似优越、幸福的环境中慢慢滋生了骄纵和狂妄。
但当父母因滥用权力走向监狱甚至死亡时,孩子也不得不面对这种人生巨变,承受冰火两重天的截然不同的人生变故,蒙受巨大的耻辱乃至苦难。
记者:
您说到做家长的一个误区,就是希望孩子的权利和尊严都能得到来自学校、社会的尊重和保障,但在家庭中,却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权利。
佟丽华:
我们要反思的是,在家庭中,我们是否尊重孩子的权利?
我们是否培养了孩子的权利意识?
如果做父母的自己都做不到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哪还敢奢求其权利受到学校和社会的保障?
我们大人哪还能奢求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
父母要让孩子真正独立起来,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这不是父母的恩赐,而是现代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就是说,现代法律承认儿童是独立的权利主体,孩子们的权利和人格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
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法律赋予孩子的权利则不同,它是必须给予保障和予以落实的。
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要从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权利开始。
在对《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进行宣传普及时,大家常提到孩子的四项权利,即:
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
围绕着这四项权利,我国相关立法中又规定了很多具体权利,如生命权、身体及健康权、身心自由权、姓名权、隐私权、肖像权、受教育权、与监护人共同居住权、休息娱乐权、继承权、独立财产权等。
在此还需明确的问题是,尽管孩子在家庭中享有法律规定的各种各样的权利,但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弱,这注定了孩子需要大人的管理和教育。
所以,父母还有一种职责,也可以说是法定义务,那就是要管理和教育孩子。
记者:
可是让很多人痛心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
佟丽华:
家庭暴力的背后不仅折射出父母教育的无能,更反衬出人性中欺凌弱小的劣性,我们很少见到父母对成年子女经常施暴的案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提出,不要做穿西装的野蛮人。
这个提法很生动。
我们规劝父母,不要对孩子实施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曾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媒体报道的429起案件进行分析,这些案件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是暴力主要来自于父母,父母单方施暴的更为常见。
二是家庭暴力在农村和在城市的比例基本持平,通常大家认为家庭暴力更多地发生在农村。
三是10周岁以下儿童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
四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女童略高于男童。
平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针对孩子身体的家庭暴力,但家庭暴力还不仅是指针对身体的暴力。
根据国际社会的共识,对儿童暴力的界定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忽视。
比如在家庭中对孩子使用粗暴、嘲讽、狠毒、贬损等语言或表情也属于家庭暴力。
有些时候语言或表情的伤害同样严重。
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故事是:
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犯了一个不是很大的错误,老师也没有批评他,但这个孩子跟校长说老师打我了,校长问老师怎么打的你?
孩子说,他用眼神打我了。
这是对父母、老师很大的警醒,一个眼神对幼小的孩子而言也可能就是暴力,并会给孩子留下伤害。
孩子是家庭的“过客”是家庭教育必须正视的事实
记者:
孩子是家庭的“过客”,这个想法比较挑战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
佟丽华:
中国人历来重视孩子,认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孩子在中国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存在3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也是很多家庭暴力案件的思想和观念的源头。
比如,最近贵州金沙11岁女童惨遭亲生父亲“酷刑”,饱受虐待长达5年。
我们每年都会遇到这样的案件。
第二种形态,孩子是家庭的主人,家长对孩子极为溺爱、娇惯,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由此出现近几年社会上比较关注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现象。
这些孩子理所当然地把父母的权力、利益看作是自己的,李刚案、李天一案都是此类。
第三种形态,孩子承载了父母过高的期望,父母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
如河南郑州高二学生杀母案、河南法院院长父女被杀案等案件中,孩子都成为父母愿望的载体。
这三种形态都不是健康的、正常的。
孩子是家庭的“过客”,这种说法或许冷漠,但这不仅是事实,也是家庭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
孩子终究要离开我们的家庭,走向社会去开创他们自己的事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庭。
如果孩子早一天意识到这个现实,他们不仅会感激父母的爱和照顾,而且还能够早些独立并有所担当。
孩子是家庭的“过客”,这种观念会相应地带来家庭教育的3个改变。
第一个转变是孩子是独立的,必须尊重他们的权利、兴趣、人格尊严。
从教育角度来说,尊重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样也是孩子的一种权利,孩子不是家庭的附属物,他是独立的,应该受到尊重。
第二个转变是,孩子一定要自理自立,父母要让孩子正确看待、清楚地理解,父母的成就或财富、贫穷或失败跟孩子是有差异的。
子女成为父母成就、财富的享有者或失败、贫穷的承受者,那么孩子要么懒散骄纵,以享受父母的成就、财富为理所当然,要么自卑沮丧,小小年纪便嫌弃、抱怨父母无能。
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去寻找自己的工作、赚自己的钱、成自己的家。
第三个转变是,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不是天赋的,而是处出来的。
我认为这非常有针对性。
很多父母忽视与孩子的情感经营,现在有多少父母跟孩子是很好的朋友,互相尊重对方说的话?
当父母的对这一点要清醒。
孩子的最大利益是父母处理学校纠纷的唯一原则
记者: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很关注一个问题:
如何妥当处理与老师及学校的纠纷?
佟丽华:
这些年来,我感觉特别痛苦的一类案件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体罚或者侮辱,最后家长和学校因为这个伤害事故出现纠纷,打起官司,孩子最后出现精神疾病。
有些精神疾病会困扰孩子的一生。
结合我多年研究和处理校园伤害事故的经验,就如何妥善处理与老师及学校的分歧甚至纠纷,从四个方面对家长提些建议:
父母尊重老师才能让学校教育事半功倍。
即使老师有时候批评孩子重了,话说得过分了,有些教育方法可能确实不合适,这是常见的。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以类似问题为例,引导孩子养成豁达宽容的性格,从正面去理解老师的态度。
帮助孩子分担校园压力。
从孩子迈向幼儿园那一刻起,孩子就开始面临来自伙伴、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我们要意识到这种压力的存在以及这种压力可能带给孩子的影响。
要特别提醒的是,对孩子在学校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自己解决。
尤其是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分歧甚至纠纷,家长尽可能不要介入。
父母要和孩子积极沟通,了解孩子的这些压力,帮助孩子舒缓压力,引导孩子理性地解决矛盾。
协商是解决校园纠纷的最佳方式。
即使我们尊重老师,即使我们鼓励孩子勇敢解决身边的绝大多数问题,但不可避免的是,家长有时不得不介入和老师及学校的分歧甚至纠纷。
我反对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
尽管表面看来父母和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也帮助孩子挽回了所谓“面子”,但破坏了孩子和家长在同学、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孩子未来也将面临受到孤立的风险。
避免帮助孩子维权过程中的“二次伤害”。
假如双方协商没有能够达成共识,那家长怎么办?
在选择处理策略和方法时,父母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强化负面情绪,避免“二次伤害”。
尤其是对那些短时间内没能处理完的纠纷,父母长时间在孩子面前表达不满、发泄愤怒,这样一种夸大了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成为事实上的“二次伤害”,也成为导致孩子出现精神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父母要淡化而非强化问题的严重程度,让孩子尽早释然而非纠结于事故。
与孩子共享有意义的人生
记者: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成人社会是庸俗势利的,如何规避成人社会对孩子的影响?
佟丽华:
我有一次和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个学生谈话,这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她中学以前学习成绩一直特别好,她说那时候她有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第一。
但是大学二年级以后,她逐渐没了目标,她越来越困惑,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还有一次,一个北大的女孩告诉我,说每次与大人吃饭的时候,只要她谈到法治和理想,往往受到嘲笑。
当今时代,孩子成长恰恰就面临着这个挑战。
这个北大女孩的父辈及朋友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这些在政府、企业某些重要岗位工作的所谓成功人士,自以为见多识广,参透了人生,看透了万象。
不仅自己庸俗势利,更可怕的是还误导了孩子,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做父母的要反思,是否和孩子讨论过人生的意义?
做父母的自己是否思考过人生的意义?
眼下,人们日益崇拜权力、金钱、名利,似乎那就代表了成功,那就是人生的意义。
但如果缺乏梦想、精神迷茫、行为不端,那又何谈人生的意义?
那又能给孩子以怎样积极的影响?
如今讨论人生的意义似乎已是一种奢侈,但忽略人生的意义,则会让我们自己和孩子在迷茫困惑中虚度时日。
我们很多父母不得不参加各种所谓的应酬,但很多时候饭桌上人们是在谈权谋、谈功利、谈利益,遗憾的是,在家里,很多做父母的毫无顾忌地向孩子讲述这样的生活,这将传播给孩子一种怎样的人生感受?
比如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是否带着孩子参与过志愿行动?
我们做父母的自己是否有公德心?
我们是否曾以自己积极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孩子关心社会和他人?
如果我们和孩子都只关注个人私域中的那片狭小的天地,那么将来孩子就很难避免被社会边缘化的命运。
最近这些年,我特别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官员,一些家庭条件非常好的人士,也都开始关注孩子的公益心和公德心问题,鼓励孩子多参与志愿行动。
很多父母鼓励孩子到我们这样的法律援助机构来学习,参与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感受法律援助的过程,体会社会上那些最困难、最艰苦的人群的生活状态。
我认为这是一个良性现象。
当前中国社会在热议“中国梦”,在这样一个转折和变革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
我的梦想是什么?
我对孩子的梦想是什么?
“中国梦”和我的梦想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我们如何来凝聚民众的梦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不要把自己尚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我们也不要让世俗和偏见伤害孩子的梦想。
那是一种稚嫩的、没有加过任何修饰的梦想,那是孩子追求卓越和真、善、美的动力,那是父母和这个国家的希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前 教育 最大 挑战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