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3473509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73.29KB
财政整理.docx
《财政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整理
■财政: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财政学:
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财政学主要是研究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商品以及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学科。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则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财政学的理论体系
古典财政理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从而创立了财政学
现代西方财政理论——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公共市场理论
“看不见的手”:
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对私人有利的同样对社会也是有利的市场决策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能够引起某种经济运动或发挥某种经济功能的市场装置或市场系统。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其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
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与产量的不断波动,达到供需均衡。
⏹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均衡,来解决以下的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竞争性市场是有效率的。
⏹如果市场没有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点上,竞争性市场将会自行调整,直到达成效率水平为止。
亚当.斯密:
竞争可以引导追求私人利益的个人追求公共利益,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左右。
■财政的起因
市场失灵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起因
市场失灵通常也称作市场无效:
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的现象。
⏹表现(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分为负外部性(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经济活动)与正外部性(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经济活动)}
不完全信息(书上是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形)
☆公共产品①含义:
指具有一类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书上概念:
在消费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广义上来看,公共产品可以定义为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各种服务。
它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公共产品,又包括精神方面的公共产品
2特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③分类:
ⅰ纯粹的公共产品:
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路灯
ⅱ混合公共产品:
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常见的有两类:
自然垄断和公共资源)
(主要研究以上三点,还有垄断、分配不公、宏观经济失衡等)
一、提供法治制度☆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公平
二、保持和保护竞争程度的指标)
国际上确定的反映个人收入差距的大致标准为:
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较为合理;0.4-0.6之间差距较大,警戒状态;0.6以上说明收入差距相当悬殊,危险状态。
三、克服市场无效
★四、促进社会公平
■政府的职责
横轴表示人口百分比,纵轴表示收入百分比
图中的曲线L为劳伦茨曲线。
该曲线越弯曲,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
设曲线L与对角线OC所围成的阴影面积为A,三角形OCD的面积为B,则基尼系数G=A/B
五、保持经济稳定
■政府失败(主要表现:
1、政治制度失灵。
2、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
3、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
4、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效率却不断下降。
)
1.有限的信息。
2.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
3.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
4.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Ⅰ政府“能力”的有限性
原因——两个基本原因
a政府的越位行为,集中表现在本该选择市场交易方式,却选择使用了政治交易方式,导致市场经济行为的扭曲
b政府的缺位行为,指本该由政府解决的事,政府没有承担,导致运行效率低下。
Ⅱ政府行为的越位与缺位
■国家分配论内容:
1关于财政的产生与发展问题,2对财政概念的界定和对财政本质的理解,3关于财政的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并存的观点
■财政本质:
财政的本质表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积极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双重属性:
1公共性——指财政具有满足社会成员公共需要的属性。
其所反映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各自社会总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共性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的共性
2利益集团性——指财政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
这一属性是财政的个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体现出不同的利益集团性
■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成本;财政支出是政府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既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范围、领域和力度,也反映着财政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按费用类别分:
(也即按照国家职能的不同划分)
ⅰ指政府的支出将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
ⅱ主要包括各种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及行政国防支出等。
■财政支出的类别:
购买性支出
★按经济性质分:
(是否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是否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
i指政府的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需求。
ii主要包括政府补贴、社会保险支出、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
■结论:
财政的支出规模和变化趋势(财政支出绝对指标:
预算年度内政府实际安排支出和使用的财政资金数量总额;财政支出相对指标:
一是总量指标,指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率)或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财政支出增长率,了解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情况;二是结构性指标,指将财政支出加以分类,通过各支出项目与GDP、财政总支出等的比值,了解财政支出增长中的结构变化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财政差异。
)
财政的支出规模变化趋势
1从我国财政支出的绝对指标来看,财政支出总额是不断增长的;
2从相对指标来看,财政支出率有一定的起伏,但变动的总趋势是增长的。
1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不同国家的政府支出的增长情况各有不同,并且在一国内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府支出增长情况有较大差异,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2但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发展的总趋势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总体上,未来几年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将会减慢,民生类
支出会逐渐加大比重。
(民生优化产业结构)
总之,在各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过程中,虽然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化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来看,各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构成了发展的总趋势。
■
原因分析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①瓦格纳法则(又称政府活动扩张论):
含义: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的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形成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瓦格纳指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
⏹政治因素:
维持性支出的增加,具体表现为:
工业化→市场扩张,社会进步,国家职能扩展→政府维持社会秩序、市场管理等活动的支出增加→财政支出扩大
⏹经济因素:
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对分配问题的关心加强→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服务的需求增加→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工业化→公共产品、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的经济现象增多→必须政府解决→财政支出增加
②非均衡增长论(相对价格效应):
{代表人物:
鲍莫尔(美国)}
经济部门分为(按劳动是否是最终产品划分):
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
进步部门(资本密集型):
技术型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不是最终产品,劳动生产率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部门;
非进步部门(劳动密集型):
服务型劳动服务部门,劳动是最终产品,劳动的投入能够较大程度引起产品性能的改变,劳动生产率较低。
鲍莫尔分析了当公共部门投入价格不能被技术进步、规模经济所抵消时,财政支出如何增长。
他指出,如果公共部门的生产率比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率慢,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又要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保持同步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财政支出将会增加。
鲍莫尔模型
③时间形态论
④收入再分配论
■财政支出规模控制两个制度
含义:
由指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年度内财政收支状况的计划。
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
预算监管制度财政预算原则:
完整性:
要反映全部财政收支活动,预算外收支也要反映;可靠性:
每项收支数额都要可靠;公开性:
向社会公布,受国民监督年度性:
时间界定1年
特征:
审批和监督
过程:
政府采购:
政府以公开招投标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的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
政府采购的程序:
确定采购需求,选择采购方式:
招标采购是最基本的采购方式,审查供应商资格,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验收与结算
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介入教育领域的理由:
教育具有正外部性
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教育资本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因此,教育兼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
■政府教育投入的方式:
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收入补助、对学校的经费补助等方式
社会救助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由于社会救助的接受对象为社会弱者,所以不以接受者预先支付一定费用为受助前提,资金全部由财政拨款或社会捐助;
第二,受益人的选择性,即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经济情况调查被证明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才能得到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经济效应:
可能会减少一些低收入者的工作时间,并且可能使他们养成一种对福利依赖的心理。
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负所得税方案经济效应:
对劳动供给产生的负激励较最低生活保障计划为轻,但实施大规模的负所得税方案将导致税率的大幅提升,因而代价高昂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效用水平相同)向低收入者的实物转移是一种提供固定数量实物的补贴计划。
对接受实物转移的多数穷人来说,实物转移相当于现金补贴。
与现金补助相比,实物转移可能会限制受补助者的自由选择权,从而相应降低其福利水平。
■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物质生活困难,保障人民生活,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三个方面:
1社会救济
△在社会保障系统中,社会救助处于第一层次是提供最低生存保障的制度体系
1、目的:
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2、对象:
失业者、遭到不幸者(如对残疾公民的生活资助,对灾区和生活困难的居民的资助);
3、基本特征:
扶贫
4、资金来源:
国家及社会群体
2社会保险,
3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的五大项目: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
政府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存在的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政府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社会保险是优值品;
相对商业保险而言,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优势,如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更有利于分散风险,保险支出实行指数化等。
■医疗保险道德风险表现: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过量,引致效率损失。
■财政支出效益——成本-收益分析含义:
用于测定居民从公共项目中获得整体收益和成本的系统方法
基本步骤:
列举备选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了解
以现金形式评估全部成本和收益。
折现未来净收益,并对项目进行排序。
•实际的和金融的
–实际成本和收益是指公共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和收益,反映了社会福利的减少或增加。
–金融成本和收益则是指因市场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成本或收益,其结果是某些人所得即为其他人所失,社会福利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又被称为虚假成本或收益。
•直接的和间接的
–直接成本和收益指的是与项目本身有着密切关系的成本或收益;
–间接成本和收益则是项目附带产生的成本或收益。
•有形的和无形的
–有形成本和收益指的是可以用市场价格衡量,并且按惯例应该计入会计账目的一切成本和收益;
–无形成本和收益则是指不能通过市场价格直接估计,因而也不能入账的一切成本和效益。
•内部的和外部的
–内部成本和收益指的是项目在辖区范围内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外部成本和收益则是指项目在辖区范围外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财政收入的概念——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
财政收入的规模:
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通常用绝对数额或相对数额来表示。
★财政收入的规模必须适当
–如果财政收入规模过大,意味着政府集中的社会财力过多,会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压缩社会消费水平,影响经济效率;
–如果规模过小,则不能满足公共产品的需要,影响经济效率。
△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国家财力和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职能范围的重要指标。
一国财政收入规模既要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更要能够维护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和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多,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高。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同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
2、价格水平(物价):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看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的比较
–如果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即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实际上是不增不减;
–如果增长率大于物价上升率,即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大于名义增长;
–如果小于物价上升率,即财政收入实际上为负增长
3、收入分配政策(制度):
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一般说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上起主导作用,并会采取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使政府在一定的国民收入中掌握和支配较大的份额,从而有较大的财政收入规模。
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活动定位于满足公共需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及收入决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和实施以弥补市场缺陷为主,财政收入规模就相对较小。
■税收的概念: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内涵:
—征税主体:
国家
–税收对象:
经济组织和居民
–税收依据:
国家政治权力
–税收目的:
通过政府职能的实现满足公共需要
–税收程序:
按照法律进行
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财政收入形式是否是税收决定于它是否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
•强制性,
–即指国家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法律、法令进行的一种强制的课征。
–同时,对纳税主体而言,纳税是一种义务,必须服从国家的这种强制性的分配关系。
•无偿性,
–征税不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
–国家征税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固定性,
–指税法的确定性
原则:
1财政收入原则
2公平原则
★3效率原则:
即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它通过税收成本与税收收益的比较得以衡量。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它要求政府在税收征纳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征税费用和纳税费用)最小化(即税收成本最低)。
2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即最小效率损失原则,指政府在以课税方式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
⏹额外负担:
指课税除了给纳税人带来正常的经济负担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产生的不良影响;
⏹额外收益:
是一种与额外负担相反的一种状态,课税后经济活动得到促进,社会利益增加。
税负转嫁:
含义:
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课于他们的税收,而是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形式:
前转(顺转),纳税人在进行交易时,按课征商品的流转方向,用提高价格的办法,把所纳税款向前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
这是税负转嫁的最基本形式。
后转(逆转),纳税人用压低价格的办法把税款向后转嫁给货物或劳务的供应者。
混转(散转),纳税人将税款的一部分向前转嫁给商品购买者,另一部分向后转嫁给商品供应者。
与供需弹性的关系:
1需求弹性越大,通过提高卖价把税负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越困难,而需求弹性越小,税负越容易转嫁由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供给弹性高,易于把税负转嫁出去,相反,供给弹性低,则不容易转嫁,
总的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来说,哪方弹性小,税负就向哪方转嫁,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就由买卖双方平均负担。
■税收分类:
Ⅰ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可分为流转额课税、所得额课税、财产课税和行为课税;
Ⅱ以税收管理权限为标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三大类;
Ⅲ以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为标准,可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
Ⅳ以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主体税种{指在一国税制中经济影响最大,收入比重最高的税种,它是税制类型和税制结构的关键所在。
一般以商品课税或所得课税为主体税种。
}
不同进行选择模式:
以全值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
在税制体系中,流转税居主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其他税种居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
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
在税制体系中,增值税占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
在税制体系中,所得税居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能够很好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对收入分配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
在税制体系中,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均居主体地位,并且作用相当,相互协调配合。
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
在税制体系中,财产税充当筹建国家税收收入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手段,而流转税和所得税只起辅助作用。
■收制度的基本要素(在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以所得税为辅助的复税制特征。
)
税收制度要素是税收制度实体部分,即各个税种的基本法规必须规定的内容。
包括:
⏹征税对象——税收的来源
⏹纳税人
⏹税率
⏹起征点和免征额
⏹违章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