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3463172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83KB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docx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
《分数乘分数》一课上完后,我无比的感动,由于我的尝试得到了成功。
当然也有好多不足之处。
这节课上下来,自己感到在以下三方面要加以反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即为什么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实际上是数出来的)。
的确,我对单位1的考虑略有欠缺,这一难点未能以重视,因此同学即使会计算了也不清楚为什么折纸就可以找到缘由了。
其次老师的指令不够清楚。
老师在指导同学争辩分数单位相乘时,试图体现教学的层次(在同学做的前测中可以发觉有五分之二的同学已经会算此内容了),想对层次好的同学放得开些,就把原来的设计由老师发出清楚的指令改为让需要挂念的同学看提示,也不加指导。
问题就出在这里:
同学不来看你的提示,不按你的要求来折,效果大折扣。
第三,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格外重要。
我们看到一些好的课师生协作很和谐,而有些课上得很差是由于同学不来理你,这其实就是老师的功力深浅所在。
好的老师会让同学明白要干什么,说什么;也会知道同学在想什么,在说什么,会急躁地听完同学的回答。
而我往往不是诚意诚意地听同学的说话,不知道应当怎样使同学惊异的回答与自己的轨道结合起来。
比如:
同学提出半个苹果的一半可以列式为1自己就未加以确定,这是格外圆满的。
由于他的回答格外好,可以挂念理解单位1。
可以追问:
第一个和其次个意思是不是一样的?
多惋惜。
又比如:
同学已经说出的算式,自己虽然也确定了他,但为什么不愿把这个算式写到黑板上呢?
再追问一句:
你们认为他是怎么想的?
你能折出来吗?
不是很好吗?
错失了良机。
最圆满的是:
有个同学上来演示,他是先计算再折纸的,而我却没有发觉。
老师应当有快速地提取和处理信息的力量,这是必需磨练的基本功。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
[片段一]
师:
1/41/2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学问计算出它的答案呢?
生:
能。
师:
请同学们听清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你的同桌沟通你是怎么想的?
生:
(尝试计算答案,探究算理)
师:
(巡察,指导)
师:
很多组想出了很多方法,我们一起来沟通一下。
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据同学汇报:
化小数板书;折纸请他生再演示;汇报算式先放一放,最终请同学说说理由)
组1:
1/4=0.25,1/2=0.5,所以0.250.5=0.125=1/8,我们认为答案是1/8。
组2:
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8。
(师:
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
这个8是怎么来的?
组3:
按他的想法来说,是折出来的,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实际上是把这长方形分成了8份。
)
组4:
(边说边画):
我们用的是线段的方法,画一条线段作为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再把这一份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就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
以1/41/2=11/42=1/8为例,你为什么能用42呢?
(课件呈现)
[片段二]
师:
像1/41/2,大家想出了很多方法,假如工作1/3小时可以铺设这块地面的几分之几?
3/4小时呢?
现在你能不能解决了?
谁来汇报算式?
(课件呈现)。
师:
听清要求,我们分工一下,1、2组争辩第一个算式,3、4组争辩其次个算式,用你宠爱的方法独立思考一下。
生:
选择探究算理及其结果。
师:
巡察,指导。
师:
很多组想出了很多方法,我们一起来沟通一下。
我们先请选择第一个问题的同学汇报:
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
汇报。
师:
这题你们为什么没有化小数去解决。
生:
不能化有限小数。
师:
所以化小数去解决是不是对全部的分数乘分数都适用呢?
(生:
不能)所以化小数去解决分数乘分数有肯定的局限性。
师:
我们再请解决其次个问题的同学汇报:
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片段三]
师:
从刚才的推算中,我们已经得出了1/41/2=1/8、1/41/3=1/12、1/43/4=3/16,是不是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都需要这样推算呢?
(生:
不是)
师:
那请你们认真观看一下,分数乘分数我们应当怎样计算呢?
同桌争辩,汇报:
(板书)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积的分母。
[反思]
1.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是否需要?
在本节课的试教中,我接受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来进行教学。
在课堂中,我发觉同学猜想1/41/2,他们猜想的结果都是1/8。
在验证环节同学纯粹停留在如何得出算式结果上,导致同学的思路大大受到限制。
而在其次次教学时。
我接受了计算汇报方法归纳的思路进行教学。
我发觉同学在课堂中更为乐观主动,同学在汇报方法时也体现了层次性。
同学群体一:
单纯从如何得出答案入手,但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学群体二:
能初步从自己的探究中知道应当怎样算。
综上所述,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思路的确在数学教学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对于部分内容的探究还是不适合的。
2.老师该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抓准本质?
课堂活跃了,同学发言就大胆了,自然而然课堂上各种不行预设的回答就消灭了。
作为老师要擅长调控课堂节奏、擅长引导(归纳)同学发言,这样才不至于让有价值的问题流失,不至于让课堂上同学的回答变的无人理睬。
如:
我在试教中,同学汇报了1/41/2=(14)(12)=18=1/8,我一开头并没有理解这位同学的这样做的理由。
我马上问:
有谁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吗?
为自己尽量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
当然,即使我明白这样做的理由,也应让同学多思考、多说说,这样才能有效的培育同学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我觉得擅长从同学的发言中抓准本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必需从自身漫长的经受中去体验、感悟才能变得收放自如。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
紧急的三天时间过去了,对于我来说,仿佛经受了一个重大的选择,我是一个心里素养极差的人,有人说,我为什么还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博文写下去,不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做给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知道,让自己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能够不时的检视自己,审察自己,更能不断地提示自己,自己是一个永久需要各方面养分填充的个体,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订正自己的人。
在这节课中,有两点没能做做到的地方,一个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领孩子们看到把1/2公顷平均分成了4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了8份,这样同学在思维上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孩子们不能在脑中形成清楚的生疏,生疏不到求1/2公顷的1/4是多少,求的是1/8公顷,分母代表把1公顷一共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1代表取了其中多少份。
面对孩子们的困惑,正是由于在指导上的缺失,才失孩子们不能更好的理解到这一点,要想让孩子有大视角,我们必需先要有大视角。
其次,能让孩子们更具体的感受到,分子乘分子的积代表什么,分母乘分母的积代表什么,只能说,我们无论想到了多少,假如只是一味地关注我们自身,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做的事,就犹如墙角的花,当我们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只有在一种遗忘自我的状态中,才能做的更好,或许这是一条永久都要坚持的理念。
当然,此次活动,也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不足,没能请同事深化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只有别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缺失的地方是哪些,也只有一针见血的指出,才会让我们前进的步伐更稳键。
生活赐予我们的挑战或许更是一个个地机会,更是一次次促进自己的方式,在这样的角度看来,压力更能让人进步,让自己更适应不断变的形式,让自己更能成为一个掌控自己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4
今日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争辩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由于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
但要留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分:
例4是让同学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例5是让同学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
二者在教学中的挨次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同学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睬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同学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的确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帮助。
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
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
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
同学能转得过来吗?
单靠猜想感知行吗?
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同学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
怎么办呢?
缘由很简洁太抽象了。
方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
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分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
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简洁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同学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简单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同学的思维难度陡增。
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
假如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同学会很简洁列式,也比较简洁理解算理。
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同学学起来会好得多。
]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5
今日,上课一开头,我便让同学计算分数乘分数,同学大部分都能做上,并且,我特殊提了两个学困生做并说出计算过程,他们都能基本上说完整。
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同学拿出纸和笔进行画图练习,我首先让同学画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其中的一份,又把这一份平均分成五份,再涂色其中的三份,让同学明白这三份用分数表示是3/5,并且是长方形一半的3/5,用乘法表示为1/2*3/5,再让同学看阴影部分,使他们知道这三份占整个长方形纸的3/10,从而得出1/2*3/5=3/10;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得出3/4*3/5=9/20,这时再一次让同学分析计算法则,同学显得水到渠成,从课后的练习状况看,全班全部同学都能把握分数乘分数了,只是在中午的家庭作业中,全班还有五个同学做错的比较多,而看其错误缘由,还是由于这部分同学约分不会或者不娴熟造成的,这几个同学错的比较多的还是最终结果没有化成最简分数,全班其他错的一题或两三题的也基本上是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的缘由,因此,如何让同学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反倒成了分数乘法的难题了。
纵观这两节课我所用的折纸与画图方法学习分数乘分数教学,我班同学已经能够娴熟把握分数乘法了,所以,我觉得放手让同学动手操作还是利于同学思维训练和力量进展的,并且同学有爱好学习,感爱好所以才能学的好,持之以恒,同学确定能够对数学感爱好并能学好数学的。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6
周四下午小组内进行了课前备课,由于这节课的的学习目标有两个,
(1)把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一个数乘分数的的计算法则,文本上首先出示的是一个工人师傅每小时刷一面墙的,小时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列式没有问题,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也就是×,但是这节课的难点不是列式,而是如何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通过备课我们争辩的结果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小组争辩来突破难点,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是直接出示例题让孩子列式,再出示动手操作的步骤和自学问题分别是
(1)拿出预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用直尺找到这张纸的,并用斜线画出来,
(2)再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找到它的,用双斜线画出来。
(3)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知道的?
(4)观看×怎么等于的,自己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5)从刚才的动手操作中你发觉的表示的结果就是×,自己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自主学习后小组再合作沟通,最终的疑难解答环节,再让孩子们提问,突破难点。
上课的过程中我是这样来操作的,动手操作环节,孩子们都在同桌的挂念下找到了,以及的,但是对于法则和意义的理解孩子有点模糊不清,我想假如这节课加上直观的课件演示一张纸的和的的过程,可能会更有利于同学的理解,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7
“分数乘分数”这课时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后进行教学的。
就分数乘法在而言,在把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简单,况且,我执教的班级所用的教材是“现代数学”,同学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敢于各抒已见。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试图转变传统的“精讲多练”做法,尽力放大其法则的探究过程。
现摘录三个主要片段。
[片断一]
1、说说一张纸的的是几分之几?
谁能用算式表示?
生:
×=
2、同学小组活动:
(1)请你们用折的方法,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把折出的用斜线表示。
(2)把画斜线的几分之一看作单位“1”,再折出它的,请把这个
用方格线表示。
(要求:
四人小组可以商量 ,但折出的几分之一大家最好各不相同)
(3)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打开纸看看方格线所表示的占整个长方形纸的,再写出结果。
3、同学汇报:
(1)折纸过程:
如第一次折了长方形纸的,其次次又折了的,用方格线表示的就是的。
……
(2)算式:
×=×=×=×=……
4、小组争辩:
(1)读读以上这些算式,对于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发觉?
(2)小组争辩,发觉、归纳、小结,师板书: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
或: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片断二]:
1、猜一猜这些题的结果是多少?
说说你猜想的理由。
×××(同学猜结果,说理由:
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能用你们发觉的“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吗?
为什么?
生:
不行,只有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乘才能用“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
3、为什么可以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的方法去计算,你能想个方法验证吗?
(1)小组争辩方法:
(2)汇报:
A、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
先折出一张纸的,画上斜线;再折出的,画上方格,打开纸,用方格线表示的占整个图形的。
B、×还可以用小数来验证:
由于:
=0。
75=0。
4所以:
0。
75×0。
4=0。
3=
C、用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来验证:
由于里有4个,所以:
×=×4×==
同理:
×=×4××2==
D、还可以用×=这一题来推理:
由于×=所以×=××2=×2=……
4、小结:
同学们很了不起,想了很多方法都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作了充分的验证。
现在谁再来说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片断三]
1、同学自学课本第43页“由于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段话。
2、自学汇报:
你能读懂这段话吗?
举个例子说说。
同学举例,如:
×3=×=……
3、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也能举个例子吗?
4、小结:
同学们说得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都可以用今日所学的法则来进行
三、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应当说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同学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关注同学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为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同学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设法让其在一开头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是格外关键的。
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学问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同学的认知特点和同学已有的水平,查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同学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究性,从而产生“我也来争辩争辩这个问题”的爱好。
这节课一开头,我就让同学经受折纸操作——合作沟通——查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同学发觉并把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争辩的素材都来源于同学,他们争辩自己的学习材料,热忱特殊高涨,爱好特殊深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查找出“我的发觉”。
而自己查找出的法则印象特殊深,同时又产生了连续探究、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2、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老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同学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达到“娴熟生巧”的程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进展的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说明:
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同学经受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同学自己建构数学学问的活动。
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同学亲自经受学习过程。
即让同学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沟通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受“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这里关注了让同学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受、去体验,去制造,同时也关注了同学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育,我深信这比单纯把握计算方法再娴熟生巧确定更有意义。
3、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
“…挂念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
”所以老师在引导同学经过不断的思考去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觉”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同学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同学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
首先让同学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同学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觉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
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困惑之处:
如何去关注全体参与?
本课时的第一阶段争辩“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时,由于同学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觉规律,所以全体同学爱好高涨,都乐观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中去。
而到其次阶段去验证沟通“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过程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沟通外,其余的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所“占据”,虽然老师多次这样引导:
“谁能听懂他的意思?
你再能解释一下吗?
”“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
”但部分同学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
所以,如何面对同学的差异,促使同学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进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8
不久前,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有一些反思,现整理如下:
}案例一
浙江版教材是这样支配和处理的:
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
引导同学想:
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就是求1/2吨的3/4是多少,算式是1/23/4。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同学观看和思考:
1小时粉碎饲料1/2吨,1/4小时粉碎1/2吨的1/4,就是把1/2吨平均分成4份,取中的1份,也就是把1/2吨平均分成(24)份,取其中的1份。
3/4小时粉碎1/2吨的3/4,就是取3个1/(24),结果是,最终师生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数乘分数 分数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