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docx
- 文档编号:23456636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61KB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docx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
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
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著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
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
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2.1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
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
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
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
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礼仪,与外部世界进行“调解”,以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
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
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意识,它标志着一个人的个性成熟水平。
一个自我意识成熟的人,通过自我意识认识自己,并认识自己与周围事物、人的关系。
2.2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生具有时间性。
自我(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
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身躯)的意识。
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是通过游戏,扮演角色形成的,也依靠对父母行为的模仿,进入小学后是依靠学校教育,意识到与同学的伙伴关系,明确当学生的义务责任,完成作业,以符合学校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意识。
第三阶段:
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过去一切随成人尤其是随家长的观点和做法,如今表现出青年人的独立感、自我理想,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的个人色彩,形成并发展着“心理的自我”。
3.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3.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
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
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
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
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
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自我认识发生在3~4岁,我国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
如3岁儿童在回答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
“妈妈说我是好孩子。
”然后,儿童开始根据某一个方面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评价,进而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如4岁儿童从个别方面或局部评价自己,说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是“我不打人”或“我帮老师收积木”。
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
4岁组72%的儿童开始能够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
到了5~6岁,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
①当然,这时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3.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情绪的体验,有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社会情感的自我体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
同时,自我体验又容易受暗示。
儿童自我体验的不断深化表现为从与生理需要密切联系的愉快,向社会性体验诸如自尊、羞愧发展。
3岁组儿童的愉快自我体验占23%左右,有羞愧感的儿童只占3%左右,6岁组97%儿童都具有愉快感和羞愧感。
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尤其是3岁组儿童,只有在成人的暗示下才会有羞愧感,如当成人问3岁儿童:
“如果在游戏中违反游戏规则又被老师发现,觉得难为情吗?
”有27%的3岁儿童给予肯定回答,但当如果改用“你觉得怎样”的笼统提问,只有3%的3岁儿童有自我体验。
5~6岁组儿童的暗示性差异不大。
②
3.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控制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控制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
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控制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
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我国学前儿童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但3~4岁儿童的坚持性、自制力都较弱,只有到了5~6岁时,儿童才有一定的坚持力和自制力。
5~6岁组女孩的控制力比男孩强。
这可能与女孩心理成熟水平比男孩强的缘故。
总的说来,水平都不高。
国外有学者认为,3~4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与15~20年以后所测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之间有极显著相关,而且男孩的相关高于女孩,具有更大的预测性。
③这一现象可能表明男性的自控发展受内源性因素(如气质)影响较大,而女性受环境中的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4.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成长的意义
4.1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成长的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4.1.1促进良好伙伴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同龄之间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具体表现为友好、谦让、分享、互助等,它是通过同伴交往而逐渐形成的。
在良好的自我意识下,更容易产生这种和谐的关系,促进对幼儿的教育。
在我们的观察中,往往容易发现,那些自我意识良好的的孩子更能吸引小伙伴,人际关系自然也更和谐,而孤僻的孩子,他们太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忽略了周围,自然得不到认同。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交往中的不良现象。
孩子在交往中难免暴露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孩子动不动就欺负别人或者孩子总是被人欺负等等。
其实,孩子在玩耍中产生摩擦、矛盾,甚至闹出纠纷,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孩子就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摩擦纠纷中一步步长大的。
我们要做的善加引导,让孩子意识到是非对错,让他们能更好了解自己,能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这样他们就能慢慢学会如何处理和同伴的关系了。
4.1.2给予幼儿获得成功的机会
自我意识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能够促使幼儿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从而保证幼儿的个性积极而健康地发展。
在幼儿园,自我意识良好的幼儿,更可能得到更多的目光关注,也往往更快得到认同,所以老师更愿意和他们交流、玩耍,也就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表现,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获得成功,而这样成功的经验可以使孩子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心。
在自我意识中,积极的成分占了主导,便更容易成功。
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意识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成份,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尊感的满足将使幼儿感到自信,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对良好品德个性品质的形成很重要。
能力较强的幼儿,常能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很少产生过分沮丧和自卑,而那些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幼儿,缺乏自信,易被人忽视,成功的体验就少。
因人施教,面向全体,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1.3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幼儿对自我认识的过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个问题:
“我是谁?
”第二个问题:
“我是好孩子吗?
”第三个问题:
“我该怎么做?
”这时成人的评价会对他们的认识产生重要的作用。
成人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因而,进行自我意识中的教与育更显得重要了。
接纳孩子、尊重孩子、肯定孩子,引导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孩子才能更加快乐健康地发展。
在幼儿园中,我们要引导幼儿去了解自己,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肯定的,那么在日常生活在,他们就会知道他们该怎么做了。
4.2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意义
在学习活动中,自我意识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反馈就是“根据过去操作的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
无论在生物还是机器的系统运动中,通过反馈可以使行为得到调整和控制,使预定的目的得以实现。
如果没有反馈,系统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运动。
人的学习实际是个接受、传递知识信息的自控系统运动,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关系到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当幼儿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时候,他们要求独立的愿望就日趋强烈。
幼儿要求独立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发展”的基本步骤。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对幼儿自然发展给予足够的关心,幼儿就会逐步达到独立。
“……我们应当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
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凭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蒙台梭利提出,教育者的箴言应该是“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
5.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5.1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幼儿积极地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应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以生动形象的、孩子能接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
从培养内容上看,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我”是独特的,有好听的名字、黑色的头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走路、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
“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从培养自我意识的形式上看,可采用各种孩子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
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或者画自画像等;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孩子的各种“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5.2寓自我意识培养于生活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盥洗、进餐、喝水、午觉等,这些看起来很琐粹的事情,却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去相当多的时间,所以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5.2.1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
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
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在获得多次成功体验后,这些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
5.2.2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幼儿教育本身应注重环境的创设。
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
因此,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幼儿教师要给幼儿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的气氛,使幼儿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愉悦感,这是培养幼儿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必要的外部条件。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
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
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
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可是,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
什么事情家长都可以帮着干。
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3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孩子上幼儿园后生活在两种环境里,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的,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如:
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伙伴一起玩。
到户外参与幼儿的游戏,玩中给孩子提出要求,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要学会谦让。
当幼儿在交往中发生矛盾时,家长不必急于介入,他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
让孩子会学习体验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学会考虑自己的举动对别人的影响,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调节。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密切配合,经常沟通,采用家访、书信、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来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
幼儿常常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许多孩子说不出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只是简单地重复承认对于自己评价的话。
因此,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总之,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重任是幼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结语
从3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从生理层面进入社会层面,他们开始从外貌、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要一致。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镜子,教会孩子学着正视自己。
我们常常低估孩子们的能力,放大他们的无能。
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他们机会。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
我们要是替孩子们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就是告诉孩子,我们比他们强,比他们灵活,能力比他们大,比他们有经验,比他们重要。
我们显示我们的伟大,他们的渺小。
无微不至的关怀往往会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同时也不为孩子全部接受。
我们应该给幼儿热情地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
让幼儿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2]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3]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4]玛利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5]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6]Jillian·Rodd理解儿童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7]彼得·史密斯海伦·考伊马克·布莱兹理解孩子的成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7月
[8]Samy·Molcho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7月
[9]晨曦铃木镇一教育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0]孙云晓教育从尊重开始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2月第1版
[11]郭红玲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06月第一版
[12]谢清理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文教资料2009.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6
[14]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注释
①王国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②王国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③王国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自我 意识 良好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