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3450230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90
- 大小:77.69KB
智慧城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智慧城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城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说明
“十四五”时期,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
各地加快抢占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制高点,明确把建设数字经济强省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全国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虽然近年来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水平不高,与经济总量不匹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量少、核心产业规模小、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和知名高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团队数量较少,中小微企业、传统行业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比较突出,数据的权属界定、交易流通、开发利用等标准不完善,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7357.60万元,其中:
建设投资36307.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67%;建设期利息493.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流动资金10556.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29%。
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90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77876.83万元,净利润9267.21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2.50%,财务净现值5238.4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84年。
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产品还是市场来看,本项目设备较先进,其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企业利润率高、市场销售良好、盈利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而项目是可行的。
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
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投资人
(一)项目名称
智慧城市项目
(二)项目投资人
xx(集团)有限公司
(三)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
二、编制原则
1、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行业和地区的规划。
2、采用的工艺技术要先进适用、操作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安全卫生。
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出发点,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业卫生和安全生产。
环保、消防、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装置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保证工厂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健康。
5、将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以企业发展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以节能减排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6、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全新的建设模式进行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未来的发展,为今后企业规模扩大留有一定的空间。
7、以经济救益为中心,加强项目的市场调研。
按照少投入、多产出、快速发展的原则和项目设计模式改革要求,尽可能地节省项目建设投资。
在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优化各成本要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的目标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8、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客观的反映本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工程投资坚持“求是、客观”的原则。
三、编制依据
1、国家建设方针,政策和长远规划;
2、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建设单位规划方案;
3、可靠的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
4、其他必要资料。
四、编制范围及内容
1、项目背景及市场预测分析;
2、建设规模的确定;
3、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
4、工程设计方案;
5、节能;
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8、项目招标方案;
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0、财务分析。
五、项目建设背景
我省在发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和较好的实践基础。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应用市场、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凸显,基础设施支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省发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持久动力,有利于推动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协同有序的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新发展格局。
我省有1亿多人口,以郑州为中心的500公里半径内(高铁1.5小时交通圈)覆盖4亿人口,随着这一区域的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优越的区位交通、万亿级的大市场、海量的数据资源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空间。
六、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长期的技术积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公司已具备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并已获得了下游客户的普遍认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家政策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规范产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本产业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提质增效等长效机制政策的引导,本产业将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项目产品亦随之快速升级发展。
七、结论分析
(一)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占地面积约90.00亩。
(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套新型智慧城市设备的生产能力。
(三)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四)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
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7357.60万元,其中:
建设投资36307.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67%;建设期利息493.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流动资金10556.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29%。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47357.60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7235.32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0122.28万元。
(六)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
90600.00万元。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
77876.83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
9267.21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12.50%。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
6.84年(含建设期12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
43496.37万元(产值)。
(七)社会效益
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市场发展空间大。
本项目的建立投资合理,回收快,市场销售好,无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这也奠定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60000.00
约90.00亩
1.1
总建筑面积
㎡
107508.79
1.2
基底面积
㎡
37800.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92.11
2
总投资
万元
47357.60
2.1
建设投资
万元
36307.99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32095.44
2.1.2
其他费用
万元
3331.97
2.1.3
预备费
万元
880.58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493.00
2.3
流动资金
万元
10556.61
3
资金筹措
万元
47357.60
3.1
自筹资金
万元
27235.32
3.2
银行贷款
万元
20122.28
4
营业收入
万元
906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77876.83
""
6
利润总额
万元
12356.28
""
7
净利润
万元
9267.21
""
8
所得税
万元
3089.07
""
9
增值税
万元
3057.49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366.89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6513.45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22652.43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43496.37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6.84
15
内部收益率
12.50%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5238.41
所得税后
第二章行业、市场分析
一、机遇挑战
我省在发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和较好的实践基础。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应用市场、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凸显,基础设施支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省发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持久动力,有利于推动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协同有序的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新发展格局。
我省有1亿多人口,以郑州为中心的500公里半径内(高铁1.5小时交通圈)覆盖4亿人口,随着这一区域的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优越的区位交通、万亿级的大市场、海量的数据资源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空间。
“十四五”时期,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
各地加快抢占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制高点,明确把建设数字经济强省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全国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虽然近年来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水平不高,与经济总量不匹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量少、核心产业规模小、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和知名高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团队数量较少,中小微企业、传统行业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比较突出,数据的权属界定、交易流通、开发利用等标准不完善,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二、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围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发挥郑州、洛阳等地的引领和先发优势,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园区,推动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开发区数字化转型,构建“一中心多基地”发展布局。
“一中心”即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强化郑州、洛阳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
“多基地”即支持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创建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布局建设“智慧岛”,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全面升级;支持创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市、区),加快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加快推进园区智慧化建设。
(一)建设郑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目标,建设服务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服务车间”“智造工厂”,开展区域级数据价值化示范,打造数据价值化的“试验基地”,推动政策先行、要素集聚、机制创新,建设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二)创建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坚持分类分行业,以服务为着力点,认定一批省级数字化服务企业和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积极扩大数字服务出口,加快服务出口数字化转型,认定一批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申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三)创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市、区)
实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市、区)培育计划,在全省遴选20个左右县(市、区)开展示范,推动县域数字经济特色发展。
第三章项目背景分析
一、产业发展体系
以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网络安全体系为重点,建立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体系。
以培育壮大先进计算、智能终端、软件等重点产业为引领补强数字产业化短板,以加速农业、制造业、电商物流、文旅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发展为突破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强化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以及重点领域数字化管理服务为主要途径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以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新平台、新支撑,以数据共享开放为核心推进数据价值化,以安全设施建设、安全技术应用等为重点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生态体系。
(一)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优化升级5G、千兆光纤、移动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以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核心的算力基础设施和新技术设施,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二)数据价值化体系
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池,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化。
健全数据流通机制,推进数据标准制、确权、定价、交易、证券化和监管工作,推进数据资产化和资本化。
开展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开发、应用等全流程市场化服务,培育数据服务能力。
(三)数字产业化体系
以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以先进计算、5G、软件、半导体、卫星和地理信息为重点攻坚发展基础产业,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重点积极布局前沿产业。
发展在线服务、共享服务、无人服务等服务新模式,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
(四)产业数字化体系
建设农业物联网,发展精准种植养殖,推广智能农机和数字营销,建设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典范。
建设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建立健全工业数据发展体系。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金融、智慧文旅、智慧养老等,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改造。
(五)数字化治理体系
加强政务网络、政务云建设,推广“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贷”等,持续打造“豫事办”政务服务品牌,建设高效透明的数字政府。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打造利企便民惠民的数字社会。
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人社等建设,提高数字化公共服务效能。
推进智慧环保、智慧监管、智慧应急、智慧安防、智慧城管等建设,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六)数字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加快重点领域、复杂网络、新技术应用、大数据汇聚、互联系统等各类型条件下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建设。
构建网络安全保障应急体系,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
二、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产业结构升级
(一)打造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典范。
1、农业物联网。
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强5G、北斗导航和遥感技术应用,加快智能传感设备部署和改造,开展大田种植、畜禽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农业物联网试验,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系统。
将农业物联网技术纳入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种业等高端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
2、智能农机。
加快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推动5G、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系统在农机上装载应用,推广农业机器人、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新型装备。
建设智慧农机平台,推进农机购置补贴、监理办证、农机调度等业务的统一数字化管理。
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领域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基地。
(二)深化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
1、工业互联网。
加强工厂内外网建设,提高网络传输和感知水平,强化5G网络部署。
以装备制造、食品等优势行业为重点推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洛阳、许昌、漯河、郑州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推广应用。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建设“1+N+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建设1个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平台,N个细分行业、特定领域平台,N个优势产业集群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
推进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平台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资源库、安全测试验证环境。
持续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打造资源富集、良性互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应用程序)。
建设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争取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
2、智能制造。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分级评价指标体系,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探索开展分级评价评估,引导企业制定智能化改造提升方案,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水平提档进阶。
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机器人+”,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
在钢铁、建材、石化、装备、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布局建设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推动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数字化转型,培育区域化、特色化的数字化平台,带动区域集群整体协同转型。
到“十四五”末,全省建设1000个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培育100家“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企业。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鼓励重点行业领域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资源,面向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社会化专业服务,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
推广服务新模式,鼓励大型商超、连锁店等生活服务场所云化改造,发展智慧门店、智慧配送、自助终端等无接触服务,规范推动共享出行、餐饮外卖、网络团购、体验经济等领域商业模式创新。
重点推进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金融、智慧文旅、智慧养老等具有河南特色的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提升。
1、智慧物流。
提升物流行业智慧化水平,建设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发展“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等智慧物流,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仓储物流示范基地。
实施物流枢纽智能化建设工程,提升郑州空港型、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许昌、鹤壁等区域物流枢纽智能化水平。
规划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无车承运企业,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数字物流平台转变。
支持物流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探索发展消费需求预测、无人快递配送等模式。
(四)加快建设智慧协同的数字城乡。
1、新型智慧城市。
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
推进以省辖市、济源示范区为主体的新型智慧城市统一中枢平台建设,整合公共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开展智能化创新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率先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打牢数字孪生城市发展根基。
依托CIM平台建立城镇住宅房屋“一楼一档”,对接城镇房屋网格化巡查功能。
建立房屋安全在线监测体系,构建智慧物业服务模式,提升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水平。
推进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小区建设,打造综合集成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一体化智慧社区。
加快县城智慧化改造,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2、数字乡村。
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
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提升工程,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整合,创建60个以上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培育20家以上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企业,建设一批省级数字乡村创新中心。
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开展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五)努力提高数字化公共服务效能。
1、智慧交通。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加快部署交通感知设施,建设智慧公路、智慧民航、智慧地铁,推进智慧交通设施共建共享。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监管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完善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
结合高速公路“13445工程”,建设智慧高速,开展车路协同技术试点应用,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管理服务平台和交通建设工程智慧管控平台建设,推动公路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
建设智慧普通公路,通过布设公路运行监测与服务设施,实现对区域干线路网整体运行态势的实时感知和协同管理,提升公路网运行监测水平和路网整体通行效率。
开展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推进航道运行状态在线监测、船闸智能化升级、码头设施自动化改造等。
建设智慧机场,创新服务产品和运营模式,统筹各种运输方式运力衔接。
建设智慧地铁,搭建地铁一体化生产和管理信息集成平台,预留自动驾驶地铁技术应用条件。
发展智慧化出行服务,推广客运“一票制”“一卡通”,到“十四五”末,郑州都市圈实现客运智能化定制服务。
加密交通基础设施配套5G基站,构建“5G+智慧公交”、智慧路口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
推动车联网发展,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支持争创河南(郑州)车联网国家级先导区,开展郑州自动驾驶公交1号线等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行。
2、智慧健康。
深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智慧化服务水平。
加快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健康信息全覆盖。
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居民健康信息、诊疗信息以及检验检查结果在各级各类医院共享。
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应用。
实施“5G+”智慧健康共享示范工程,推进5G医疗示范医院、5G家庭监测服务等示范建设,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一体化智慧健康服务,建设若干国内领先的智慧健康大数据应用示范场景。
3、智慧教育。
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学习环境智能化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在线教育,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以“三个课堂”为重点,完善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建设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通过学情数据采集、汇聚和分析,探索个性化、精准化教学路径。
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和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遴选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教学示范课,争创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
4、智慧养老。
引进培育一批智慧养老龙头企业,支持模式新颖、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形成覆盖智慧养老全链条的产业生态,争创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
加快建设省级养老服务“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服务方式,建立“服务、产业协同发展”的智慧养老新生态。
(六)有序提升重点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
1、智慧环保。
加快全省生态保护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智慧环保、水利、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5G、物联网、地理信息、卫星影像等技术,构建全面协同、智能开放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监控体系。
建设完善环境生态监管平台,实现环境治理与修复、污染源、生态保护、生态质量监测、生态环境风险预测预警等领域监管全覆盖,强化环境治理与灾害应急的设施支撑。
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全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加快省内流域一体化治理与协同发展。
探索沿黄数字开放共享廊道建设,促进全流域协同治理。
2、智慧国土。
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数据资源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城市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