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448105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343.48KB
贵阳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贵阳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阳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贵阳市2021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可燃物1.6g在O2中充分燃烧后,只生成1.8gH2O和2.2gCO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无法得出肯定的结论
2.W、X、Y、Z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W
X
Y
Z
反应前质量g
2
22
34
0
反应后质量g
2
40
待测
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X的质量为40gB.W在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反应中Y全部参加反应
3.有18.6g的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N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23:
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14.2g。
则原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A.9.2gB.6.9gC.4.6gD.2.3g
4.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15.3B.X、Z是反应物,Y、W是生成物
C.Z为化合物D.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
9
5.图中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
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纵坐标
表示()
A.固体的质量B.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C.二氧化碳的质量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6.往12g铝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1g氢气,则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
A.62.3%B.63.2%C.36.8%D.37.7%
7.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为27.6g,其中水为10.8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乙醇质量为9.2g
B.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g
C.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4:
1
D.若该质量的乙醇完全燃烧会多消耗0.8g氧气
8.氢能是最绿色的能源,下图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资料:
①Mg2Cu是一种贮氢合金,吸氢后生成MgH2和MgCu2合金;②MgH2和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H2+2HCl=MgCl2+2H2↑
A.ZnFe2O4中Fe的化合价为+2价
B.循环制氢反应中需要不断加入ZnFe2O4
C.反应2产生的氢气和反应3所得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D.反应3中氩气作保护气,防止金属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
9.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通常情况下丙是气体
C.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
2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
7
10.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11.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2.2gCO2和1.8gH2O,另取3.2g该有机化合物在O2中完全燃烧,消耗4.8gO2,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C2H4B.CH4OC.CH4D.C2H4O
12.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
B.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D.
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13.某合金6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
A.Zn和FeB.Cu和AuC.Zn和CuD.Mg和Al
14.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
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
4
15.某同学为研究动物呼吸作用,用下图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左移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右移
C.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右移D.澄清石灰水不浑浊,红墨水左移
16.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两、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0
30
20
15
反应后质量/g
0
x
y
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4∶1B.x+y=75
C.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x的取值范围:
0≤x≤30
17.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甲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3.2
11.2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4.4
a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增加氧气量,则生成物的种类可能减少
1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19.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能生成(a-b)g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在反应过程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在0-t1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断增大
20.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
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通入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氢气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氧气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D.反应前,原有氢气2mL
21.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体,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转化①②④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转化①、②、③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转化①、②、③只能通过与氧气的反应实现
22.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纯净物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2.3
4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2.2
2.7
待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1.5g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D.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
1
23.某化学探究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研讨活动,他们称量MgCO3和NaHCO3的混合物84g放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加入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73g,经测定恰好完全反应,共收集到二氧化碳4.4g。
查阅资料得知:
MgCO3+2HCl=MgCl2+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下列他们对该探究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同学认为由于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未知,无法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B.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C.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D.丁同学经过计算得出,要完全满足所给质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质量比一定是1:
1
24.下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25.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
)。
现有100gCaCO3样品,高温锻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7g。
下列推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逸出了二氧化碳气体
B.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42g
C.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40%
D.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大于1:
4
2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M四种物质,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
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X
Y
Z
M
反应前的质量/g
20
5
3
28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值
30
3
8
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Y、M的质量比为5:
4
D.待测值为13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2A+B=2C的反应中,24g的A完全反应生成40g的C,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②鉴别CO、H2、CH4三种气体的方法是观察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③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一氧化碳可将混合气体点燃
④一定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96g氧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且该物质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
2
A.1个B.2个C.3个D.4个
28.如图为改良版的“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
用一根铁丝穿4片紫色石蕊试纸,按图示将稀硫酸和水滴加到相应的试纸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1、3变为红色,2、4不变色
B.若将稀硫酸换成稀醋酸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C.该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石蕊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物质
D.该实验的优点是将四个实验改成一个实验,对比性强
29.工业上用甲和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X,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及生成丙的质量比为甲:
乙:
丙=23:
17:
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丙属于单质
B.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
1
C.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
D.甲这种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30.质量相等的锌、铝、铁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A.锌最多,铁最少B.铝最多,锌最少C.铁最多,铝最少D.三者一样多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下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②________。
(2)改正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
_______。
(3)实验前必须检验装置的________。
(4)试管加热时,用酒精灯的_______先给试管_______,然后对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5)停止加热时,先要把_______,然后再______,若上述操作顺序颠倒,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___________。
(6)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3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
______,
______。
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
填代号
,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后,他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了,请你帮她分析可能的原因:
______。
写其中一个即可
乙同学在实验室想制取
气体,她选用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其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______,反应的原理是______
用化学符号表达式表示
,可用______
填代号
装置收集
。
装置B和装置C都可以用于制取同种气体,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______,若最后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是______
写一条即可
。
33.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_;b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若得到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
(3)选用BC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B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管口需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证明集气瓶已充满的方法是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某同学由于动作太慢,氧气还没有收集满,锥形瓶内的反应就已经停止。
若想集满这瓶氧气,在不拆卸装置的前提下,你的解决方法是_________。
(4)氨气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制取氨气的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字母)。
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F装置收集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①收集氨气时,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填“a”或“b”)。
②收集氨气一段时间后,打开F装置中的止水夹,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喷泉,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③为防止环境污染,①~④装置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采用下图甲乙两种装置。
乙装置可视为甲的改进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甲装置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2)在乙装置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乙装置实验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4)乙装置实验中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2l%(填“>”、“=”或“<”),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
(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④加入铜丝量太少
(5)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任答一点)。
35.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石灰石、稀盐酸和稀硫酸,以及以下仪器:
(1)请写出图中②的仪器名称:
_____。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CO2,你选择的仪器是_____(填序号),药品是_____。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也能生成CO2,该方法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的原因是_____。
(3)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_(填仪器的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6.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
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到现象是______。
(2)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为______。
(3)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红磷点燃后,燃烧匙缓慢伸入集气瓶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B.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立即读数,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C.冷却过程中有空气进入集气瓶,导致测量偏小
D.该实验可以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4)该小组同学尝试使用其它物质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并且查阅了相关资料,如下所示。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于代替红磷进行该实验的有______。
A.木炭B.铁丝C.镁条
(5)该小组同学又查阅了以下的资料:
资料:
SO2和NaOH在常温下反应生成H2O和易溶于水的Na2SO3。
据此改进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用硫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将足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瓶中,并充分振荡。
之后打开弹簧夹,实验获得成功。
此实验能用硫粉代替红磷的原因是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由于该反应生成物为H2O和CO2,反应物为可燃物和O2,因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C、H元素,1.6g氧气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g,1.8gH2O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1.8g×
=1.6g,2.2gCO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2.2g×
=1.6g,反应后氧元素的质量为:
1.6g+1.6g>1.6g,所以,可燃物中也一定含有氧元素,故B选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成X的质量为40-22=18g,A选项错误;
W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所以可能为催化剂,B选项正确;
Z物质由0变为16g,证明有新物质生成,为分解反应,C选项正确;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Y剩余0g,所以Y全部参加反应,D选项正确。
故选择A项。
【点睛】
从质量守恒定律出发,判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变化,以及质量不变的部分,从而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做答。
3.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已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8.6g+100g﹣114.2g=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4.4g×(
×100%)=1.2g,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3:
3,则钠元素的质量为:
1.2g×
=9.2g。
故选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4.B
解析:
B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
10+2.2+16.2+0.9=a+4.4+8.1+1.8,故a=15.3,正确;B、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生成物为X、Y、W,错误;
C.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生成物为X、Y、W,故Z为化合物,正确;
D、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
9,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一密闭容器中,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X的待测值;则由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可推测反应物与生成物等信息。
5.D
解析:
D
【解析】根据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增加,反应停止后不变,结合各物质即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通过分析C+2CuO
2Cu+CO2↑可知,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错误;B、氧化铜的质量逐渐减小到零,错误;C、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不断增加,错误;D、铜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6.B
解析:
B
【解析】设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x,铝的质量为12xg,铁的质量为12g-12xg
2Al+3H2SO4=Al2(SO4)3+3H2↑
546
12xgm1m1=6×12xg÷54
Fe+H2SO4==FeSO4+H2↑
562
12g-12xgm2m2=2×(12g-12xg)÷56
6×12xg÷54+2×(12g-12xg)÷56=1gx=63.2%故选B。
7.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乙醇中,10.8g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10.8g×
=1.2g,含有1.2g氢元素的乙醇的质量为;1.2g÷
=9.2g,故正确;
B、由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H2O的质量为10.8g,其物质的量为
=0.6mol,则n(H)=0.6mol×2=1.2mol,乙醇中N(C):
N(H)=2:
6=1:
3,故CO、CO2的总的物质的量为
=0.4mol,CO、CO2的总的质量=27.6g-10.8g=16.8g,令CO、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
x+y=0.4
28x+44y=16.8
解得:
x=0.05、y=0.35,故CO的质量为0.05mol×28g/mol=1.4g,CO2的质量为0.35mol×44g/mol=15.4g,故错误;
C、燃烧产物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等于乙醇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
=4:
1,故正确;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27.6g-9.2g=18.4g。
设9.2g的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x=18.2g
18.4g-18.2g=0.2g
故正确。
故选B.
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ZnFe2O4中锌元素+2价,氧元素-2价,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代入可求出Fe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选项错误;
B、根据图示,反应1中ZnFe2O4是反应物,反应2中是生成物,故ZnFe2O4可以循环使用,不需要不断加入,故选项错误;
C、Mg2Cu是一种贮氢合金,吸氢后生成MgH2和MgCu2合金,反应2产生的氢气被贮存后,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产生的氢一部分为反应2的产物,一部分来自稀盐酸,故反应2产生的氢气和反应3所得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不相等,故选项错误;
D、反应3中氩气作保护气,防止金属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得,甲是C2H6,乙是O2,丙是H2O,丁是CO2,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
【详解】
A.置换反应必须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
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以上分析可知,丙是水,所以通常情况下水是液体。
故B不符合题意;
C.生成物丁是二氧化碳,其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6×2)=3:
8。
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化学计量数)之比,就是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
7。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1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碳和氧化铜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阳市 初三化学 上册 期末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