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3441975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71.97KB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调研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2.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3.只交答卷(或第II卷),第I卷学生带走,以备讲评。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
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
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3.苏轼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段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4.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
5.读右图,图片记载的是一份关于盐井开采的盐业契约。
由此可知当时
A.盐业专营制度已被彻底打破
B.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
C.出现了部分近代经济的特征
D.官营企业主动吸纳民间资本
6.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
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
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
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所占地位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史载:
“(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
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告开龙门铁山,迄未准行,客商艰于得铁,多怀空银回家。
”材料反映当时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8.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说明了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9.下图是唐朝都城长安的东市图。
从中可以得出
A.东市的商业店铺不如西市多
B.东市以汉族商人为主、西市以西域商人为主
C.唐政府直接管理东市的交易
D.邸店与飞钱的出现,推动了商品交易活动
10.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11.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1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
“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
……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
”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13.自明初至清末,全国总人口不断增加,但城市化水平却呈现下降趋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衰退B.城市规模的限制C.西方势力的冲击D.经济结构的制约
14.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
百万两白银)。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收入来源
1850年前
19世纪90年代早期
20世纪初
地税、贡粮
30
32
33
外贸关税
4
23
39
捐纳功名及官职
4
5
4
其他收入累计
5.6
28
27
总计
43.6
88
103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15.1914年,无锡商人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
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出面粉4.2万袋。
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进军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攻城掠地。
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A.壮大企业规模,实行实业救国B.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
C.善于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效益D.利用政府支持,生产民生产品
16.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
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
“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
”这些奖励政策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C.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D.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17.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
1936年为100)。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棉纺织业
100
81.7
69.8
面粉业
100
77.5
72.5
机器业
100
99.6
56.0
各业平均
100
85.5
74.9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8.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
指出:
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
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19.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
”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调整国民经济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D.深化经济改革
20.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2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
“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
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22.右图为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领息凭证,从中可知当时
A.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迅猛
D.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23.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4.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26.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7.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
“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
”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
安徽省委的做法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土地需求D.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28.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称个体户。
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A.都属于私有经济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都属于商品生产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30.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总分表
选择题
31
32
总分
选择题答案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
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文明转型。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12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7分)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6分)
32.旧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中心,其近代工业的产值约占全国近代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和近代工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843年上海开埠至1894年甲午战争发生,这是上海近代工业的产生时期……这一时期,外资势力为适应其对华贸易扩张的需要,船舶修造工业首先出现。
接着,以掠夺我国廉价资源为目标的出口加工工业和其他各种轻工业随之出现。
受其影响,洋务派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和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相继在上海设立。
这时,由于外资势力擅自在华设厂日渐增多,朝野上下要求从外商手中收回利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上海的私人资本从19世纪80年代起,由原来主要附股于外资企业转向独立创办民族资本的新式工业企业……虽然,上海民族工业的兴起在甲午以前已进入新的阶段,但外资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更为迅速的扩张趋势,无论是行业的分布还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外资工业比之民族工业已具十分明显的压倒优势。
——摘编自徐新吾、黄汉民主编《上海近代工业史》
材料二 上海最早的华商机制面粉厂是安徽寿县孙氏家族开设的阜丰面粉公司。
该公司创立于1898年,股金为白银30万两相当于41.7万元……创办人孙家的祖老太爷孙家鼐,是咸丰九年的状元,后来做了光绪帝的老师,也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
有副对联讲孙家:
“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
”按说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后代中应出大学问家才是,然而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孙家子弟大都走向了实业。
孙氏之所以创办阜丰面粉厂,其起因是见1894年外商在杨树浦建立的增裕面粉厂生意发达、面粉盛销沪上而决定仿而效之的。
阜丰所购置的机器是我国第一套从美国进口的制粉机器,设备先进,留用美国技师指导生产、培训技术人员。
阜丰厂的另一优势是总董孙多森是孙家鼐的嫡亲侄儿,他利用与官场的特殊关系,获得了五年免税优惠,以后又延长五年。
请回答: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海阜丰厂能够具有如此“质量和声誉”的主要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在甲午战争以前遇到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6分)
(3)以上海阜丰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进步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C
D
C
C
A
B
C
B
C
A
D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C
B
A
A
B
B
C
C
B
D
A
B
D
1.解析:
C 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无论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等级观念,还是“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社会习俗,都是建立在以“男耕女织”等为特点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2.解析:
D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表述河南辉县魏墓出土了一整套铁农具,不能就此得出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出土的铁器,没有涉及其他随葬品,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一整套铁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3.解析:
C 材料反映出宋代地主与佃户之间租佃关系的变化,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错误;地主“本望租课,非行仁义”,没有体现出宋代地主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故B项错误;地主“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因此“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侧面反映出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测宋代以前是否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且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D项错误。
4.解析:
D 材料只是讲到农村家庭投资在哪些项目上,没有讲是否和市场有联系,并且“更趋”应该是和之前相比,但题目没有对照物,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农村家庭主要投资在播种、灌溉、肥料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5.解析:
C 依据材料中“1779年”可知是清朝,此时依然实行盐业专营制度,且仅仅从一张合同不能说明盐业专营制度已被彻底打破,故A项错误;盐业契约里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盐井开采的盐业契约体现了近代合同的某些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营企业的问题,故D项错误。
6.解析:
C 材料所述“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表明是和农业结合的家庭手工业,而不是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主题围绕家庭手工业展开,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衰落,故B项错误;“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
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反映了家庭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
7.解析:
A 材料反映出由于广东作为铁的生产地区无法供货,客商却不知情,依然从全国各地来此,导致空费往返巨资,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符,排除;海禁政策禁止人民与海外贸易,并未涉及国内贸易,故D项错误。
8.解析:
B 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不是严格的坊市分离,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虽有不同,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C项错误;唐代仍是“坊市制度”,没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故D项错误。
9.解析:
C 材料中没有体现东市的商业店铺不如西市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经营店铺的商人的民族,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有“常平仓”“市署”“平准署”说明政府直接管理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出现“飞钱”,不能得出它推动商品交易活动,故D项错误。
10.解析:
B 材料只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由明中期机户机工相依为命到清朝初年,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集体罢工,另寻雇主),可知清初工匠的群体斗争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在压制“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并没有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只强调出现雇佣关系以及清政府对“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进行压制,故D项错误。
11.解析:
C 由材料内容可知,政府赋予商人的依然是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实质上其仍然是实行盐业的专卖制度,故A项错误;此材料主要讲述由西汉时期的专卖制度到清朝时期的专卖的变化,其主要意图不在于说明民营商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由西汉时期完全由政府垄断经营到清朝时期政府给予经营者发放许可证的变化,体现了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C项正确;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的作用,但清政府的举措势必会使商人尤其是盐商的势力膨胀,故D项错误。
12.解析:
A 亚当·斯密“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必能……”一句,指出中国工商业单靠国内市场是不够的,海外市场由于海禁政策而受到阻碍,故A项正确;亚当·斯密并未建议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而是建议中国开拓国外市场,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并没有“羡慕”“盛赞”之意,故C、D两项错误。
13.解析D 题干材料强调的现象是全国总人口与城市化水平相背离的倾向,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增长迅速,这是由中国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造成的,故D项正确。
A项属于偷换概念,“城市经济的衰退”与题干材料所说的城市化水平下降并无直接关联;B项并非主要原因;C项涉及的时间段仅仅是近代,与题干时间不符。
14.解析C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20世纪初外贸关税超过了农业税,故A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的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
15.解析C “实业救国”和“政府支持”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D项;投资环境当时主要是外部环境,不是内部环境,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14年”,正值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机会,故C项正确。
16.解析D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北洋军阀政府通过颁布法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宪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14年,而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颁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得出主张农业多种经营,根据“《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
”并且严格限制砍伐,得出注重环境保护,故D项正确。
17.解析B 从材料可以看出,1937年和1938年各项工业生产指数都有急剧下降,说明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故①正确;结合所学,正是日本侵华的结果,故④正确;图表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资本,故②错误;这里没有体现各产业所占比重,没有横向比较,只有纵向比较,无法得出民族工业比例失调这一结论,故③错误,正确答案选B项。
18.解析:
C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的出发点还是为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最终通过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
故本题应选C项。
19.解析:
B 材料“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质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
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20.解析:
A 材料图片中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确立为主体经济,说明是三大改造的结果。
21.解析:
A 材料提及突进期为建国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
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建国初期有第一个五年计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调研 检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