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01.docx
- 文档编号:23440311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1.17KB
蚌埠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01.docx
《蚌埠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0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蚌埠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01
蚌埠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蚌埠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省市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精神,结合蚌埠工业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蚌埠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克服了金融危机、生产要素紧缺等困难,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扎实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蚌埠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发展之路,工业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四大带动”战略;在主攻目标上,大力推进“8765”工业振兴工程,把握加工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发展重点;在空间布局上,提出了“5+1”工业总体布局框架,启动退市进园工作,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在发展环境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工业扶持政策,加快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养工业经济人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工业经济增长迅速,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6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21.89%。
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86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77倍,年均增速达到22.61%,工业经济总量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末“翻一番”的目标;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2.07%提高到40.90%;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204家发展到864家,产值上亿企业由30家增加到2010年的125家,有11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其中2家企业突破50亿元。
(二)工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十一五”蚌埠市共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697.5亿元,是“十五”的5.9倍,年均增长35.1%,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97.5亿元。
五年来,全市竣工投产的千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达235个。
利用存量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开展与央企、省企和知名民企的对接合作,先后引进中粮集团、中建材集团、国电集团、柳工集团、海螺水泥、中国首钢国际工程公司等央企和大型工业企业,实施了国电蚌埠电厂一期、北泰汽配产业园、42万套微波射频器件、30兆瓦太阳能发电设备、年产100万平方米TCO导电膜玻璃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形成了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0年,蚌埠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达到86.6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实现利润34.8亿元,是2005年的4.3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8.4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指数由2005年的161.4%提高到258.9%。
企业亏损情况明显好转,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为9.2%,比2005年下降了21.3个百分点。
(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十一五”以来,先后建成了国家专利技术(蚌埠)展示交易中心、国家精细化工创新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已通过认定。
此外,出口欧盟精细化工产品法规服务平台、蚌埠市技术转移中心、蚌埠学院技术转移和咨询中心等项目也已经建成运营,蚌埠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平台项目开工建设。
到2010年底,我市已拥有玻璃深加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丰原生化国家级技术中心、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7个,安徽省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玻璃节能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63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6个和47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家,比“十五”末增加了43家;专利授权数达1889个,比“十五”末增加了1322个。
品牌战略深入实施,到2010年末我市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安徽名牌产品42个,安徽著名商标64件。
(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轻重工业比例由“十五”末的65.4:
34.6调整到2010年的44.5:
55.5,重工业比重2010年比2005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方面改变了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为主体的生产格局,先后确定了光伏、生物、新材料、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六大创新型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生物产业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玻璃及深加工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纺织品加工产业基地、不锈钢产业基地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值所占比重增加,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2.6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
(五)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聚集效应逐渐显现
“十一五”以来,全市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7.7亿元,年均增长41.3%,其中基础设施投入86.5亿元;引进外来资金847亿元,年均增长50.4%;完成工业总产值1313.1亿元,年均增长40.7%;实现财政收入58.9亿元(不含土地出让金),年均增长38.5%。
怀远马城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使全市省级开发区增至7家。
高新区已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目前,开发区开发建设面积达83.2平方公里,较2005年增加67.4平方公里。
开发区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成为我市重要的产业聚集地、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六)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节能降耗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02%,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组织丰原生化、八一化工等8户企业参加全国千家和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确定112家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为重点监管企业,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监控。
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先后取缔、关闭、搬迁了小化工、小电镀厂、小炼油厂等企业百余家,拆除水泥立窑生产线4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2万吨、钢铁生产能力68万吨。
同时,积极研究、应用节能减排新工艺、新技术,微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制备技术、农作物秸秆发酵技术、抗反射膜玻璃技术、带渣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等一批节能新工艺、新技术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节能降耗工作。
虽然“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工业总量不大,县域经济实力不强,企业规模较小。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34.93亿元,居全省第10位,仅占全省4.4%;三县规模以上工业合计实现工业产值279.31亿元,仅占全市的36.15%。
骨干企业规模不大,大型企业严重不足,尚无一家产值超百亿企业。
二是产业层次不高,竞争优势不突出。
当前,我市的制造业大部分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加工度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新兴产业没有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素质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
三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少。
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0.9亿元,仅占全省4.78%,竣工投产的投入亿元以上大项目仅有9个。
四是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发展亟待提速。
目前我市1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两个工业集中区、一个物流园区,产业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规模还比较小。
二、发展环境分析
展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蚌埠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仍然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经济发展总体环境向好。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看,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进一步减缓,宏观经济将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面临着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对发达经济体的过度依赖将面临调整。
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经济增速放缓,将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新兴经济体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全球经济总体上将进入一个发展增速减缓和结构加速转型的时代,新兴经济体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我国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可能。
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动力也将面临重大调整。
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提出“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的时代,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变革,为带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有利契机。
国际环境的影响和传导,对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了新的压力,在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倒逼态势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从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首先,经济发展向好的态势得以维系。
我国工业经济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各方面信心明显增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推进,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成熟。
其次,体制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十二五”最突出的主线,国家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涉及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改革步伐,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医药卫生体制领域的改革,着力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由过度倚重外需转向注重内需;内需结构由倚重投资拉动转向倚重消费拉动;投资结构由“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转向节能、环保产业,更加注重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国家将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中西部地区经济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由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不断向纵深推进,国家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出台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凸显,区域板块将呈现多极支撑竞相发展态势。
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对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契机。
(三)我市经济发展环境
从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看,蚌埠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优势。
一是政策方面。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扶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政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在2008年出台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10条政策的基础上又再次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10条政策,省委、省政府赴江苏考察座谈会纪要明确了支持皖北发展的具体措施,各省直部门也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实施意见。
另外,我市被纳入合芜蚌自主创新配套改革实验区,对我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这些扶持政策叠加在一起,为我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二是交通方面。
蚌埠面向长三角,背靠中西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经济腹地十分宽广。
拥有纵贯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一等客站,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
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联长江,通大海。
北京-福州、南京-洛阳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另外,京沪、京福高铁的开通也将为我市更好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与长三角的无缝对接提供良好的便利条件,我市将步入高铁经济时代。
三是科教资源方面。
蚌埠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0研究所、第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第214研究所、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5所中央驻蚌科研单位,拥有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和安徽水利科学研究院2所省级驻蚌科研单位,以及91个地方科研机构,科技实力省内第二。
蚌埠拥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电子信息科技学院、蚌埠学院等高等院校10所,各类职业教育院校34所,每年输送毕业生2万多人,培养熟练技术工人2.3万人。
四是工业基础方面。
近年来投资强劲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增加,过亿元骨干企业呈现户数持续增加、增速加快的良好运行势头,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建设全面实施,投融资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另外,蚌埠经济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阶段,总体上跨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进入了经济发展加速期、社会结构转型期。
随着这些积极因素的加快集聚,我市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
同时,蚌埠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当前,沿江城市由单个城市发展为城市群和城市带,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承接产业转移条件更强,使我市由原来的与单个城市竞争发展为同整个城市群和城市带的竞争,加大了竞争压力。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需要加强。
我市园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燃料和原材料市场发展较慢,在政策支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一方面,蚌埠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加快发展仍是主题;另一方面,我市化工产业比重偏高,社会“低碳”意识淡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调整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这就使得我市工业经济面临既要加快速度又要提高质量,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增长的压力较大。
四是,要素保障能力亟待强化。
我市的土地、能源等资源相对匮乏,资金紧缺,高层次人才不足,企业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这些都将制约着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判断,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有挑战更有机遇,有压力更有动力。
三、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坚持做好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速度、总量、质量、效益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以抓投入、调结构为重点,以完善政策环境为保障,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实完善基础产业,努力实现大产业培育、工业园区建设、骨干企业发展等三个方面大突破,形成市、县、乡镇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把蚌埠打造成为全省新兴产业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在区域竞争中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
(二)主要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工业倾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果。
坚持广泛借助外力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原则。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广借外力促发展。
同时不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上市和开放式重组,促进工业迅速做大做强。
坚持特色发展和集约发展相结合原则。
园区实现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特色发展,产业实现集约发展、集群发展。
实行科学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两倍,大力实施“1155工程”,即到“十二五”末,1个产业实现千亿元以上年产值、1个园区实现百亿元以上年工业增加值、5家企业实现百亿元以上年产值、5家企业成功上市或实现再融资,工业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扩大工业规模。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年增加值超62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
加大工业投入。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3461”行动计划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50%以上。
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质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到“十二五”末力争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占工业总量70%以上。
加快园区建设。
高新区做为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扩大规模,6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特色鲜明。
到“十二五”末,七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65%以上。
做强做大骨干企业。
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户,形成年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200户,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30户、超50亿元的企业6户、超100亿元的企业5户。
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要瞄准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加快技术改造;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到“十二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户。
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7家,省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
国家级品牌产品达到10个,省级品牌产品达到50个。
大力实施节能降耗。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主要产品能耗、物耗达到或小于国家限额指标(节能指标待省有关指标公布后再正式确定)。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
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上市工作,到“十二五”末力争5家以上企业成功上市或实现再融资。
四、优化工业布局,建设大园区
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为目标,根据我市资源现状、分布和环境承受能力,以国家级开发区为先、省级开发区为主、工业集中区和专业园区为有益补充,全面推进各类工业发展平台建设,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园区经济体系,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市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而在空间上继续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
淮河以南以质为先,在做大总量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淮河以北以量为重,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总量快速上规模、上台阶。
具体而言,“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构建“5+1”工业总体布局框架,即五大工业经济板块和沿淮工业带。
五大工业经济板块是指城市西部工业经济板块、城市东部工业经济板块、怀远县工业经济板块、五河县工业经济板块、固镇县工业经济板块;沿淮工业带是指以淮河为主纽带,串联怀远马城经济开发区、怀远县经济开发区、蚌埠工业园区、固镇县经济开发区、五河县经济开发区沫河口工业区、五河县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区。
(一)城市西部工业经济板块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辖禹会区整体和蚌山区姜桥物流工业园,努力打造现代高新制造业核心区。
到2015年,城市西部工业经济板块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超910亿元。
高新技术开发区。
按照新城区的发展战略建设高新区。
“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机遇,认真做好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谋划向西向南扩区发展,争取新增加建成面积15-20平方公里。
进一步加快道路、水、电、汽、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居住、教育、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城镇化的建设步伐,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紧紧抓住产业集聚、结构提升两大关键环节,在传统企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下功夫,积极引进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
在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方面,重点发展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建材成套设备、钢铁精整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以及大型环保装备等产品,加快建立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体系,突破高档滤芯和高档滤纸的技术瓶颈,争创全国乃至世界汽车滤清器供应基地。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孵化电子设备、消防电子系统、液晶显示终端产品、汽车电子、各类精密电阻器、传感器、接插件等产品。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碳纤维、TFT-LCD用导电膜玻璃、太阳能用导电膜玻璃等产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资源整合,形成具有相当竞争能力的研发、生产、经营体系。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进一步扩大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托沙星的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新药、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
积极构建一区多园格局,谋划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材料科技园、汽车工业园、滤清器制造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提高园区企业和项目的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到2015年,五年累计投资达6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户以上、力争实现年工业产值400亿元,成为安徽省自主创新先导区、皖北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蚌埠市工业强市的核心区。
禹会区。
“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引进外资,强力推进创建省级开发区工作,全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
进一步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做优精细化工产业、培育壮大生物产业。
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重点建设机械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重型工程机械整机装备、高速精密复合数控机床、重型锻压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翻车机及装卸船机等港口成套机械、输变电设备、大功率耕作和收割机械及配套农机具、压力容器、石油化工装备、深井钻探设备等产品。
在精细化工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氯碱系列、硝基氯苯系列、苯酐、聚丙烯酰胺、水性涂料等产品。
在生物产业方面,重点发展高效工业用酶制剂、非粮原料生产的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环保材料等产品。
到2015年,五年累计投资达23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50户以上、力争实现年工业产值500亿元。
蚌山区姜桥物流工业园。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和服务外包,建成工业物流基地。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新威(蚌埠)科技产业园、奇宏电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到2015年,五年累计投资达26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0户以上、力争实现年工业产值10亿元。
(二)城市东部工业经济板块
以蚌埠经济开发区、龙子湖区为基础,构建都市型工业核心区。
到2015年,城市东部工业经济板块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200亿元。
蚌埠经济开发区。
“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
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环保、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型工业产业。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以光伏产业园为发展载体,完善对光伏等创新型产业的公共服务功能,依托普乐新能源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加快发展光伏产业相关配套材料与设备及下游应用产业,努力建成全国知名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重点引进导电膜玻璃、电阻式触摸屏、彩色滤光片、可视终端等高科技产品,发展精密电阻器、传感器、汽车电子等产品生产规模,促进厦门永红电子科技工业园发展。
在环保产业方面,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引进和推广资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技术和绿色再造技术,促进产业大发展。
依托已有的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以专业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到2015年,五年累计投资达4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户以上、力争实现年工业产值20亿元。
龙子湖区。
“十二五”期间,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凤阳的资源优势,与凤阳实现互动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探索与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开发区的新模式,强力推进创新产业示范园和高铁工贸园建设。
在创新产业示范园和高铁工贸园中,着力打造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机械电子汽配产业园、船舶工业园、张江高科工业园等特色园区。
高铁工贸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机械制造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薄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蚌埠市 十二 工业 发展规划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