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序类文言文.docx
- 文档编号:23438113
- 上传时间:2023-05-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18KB
赠序类文言文.docx
《赠序类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序类文言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赠序类文言文
赠序类文言文
一、明确赠序是古代散文的重要文体。
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
还有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梅圣俞诗集序》,愈的《中丞传后序》,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等等。
1、写在作品前面的称为“前言”。
“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写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2、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是议论文。
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赠序”始于唐初,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如: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愈的《送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送石处士序》,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里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赠序”是取“赠人以言”之义,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以情感为主,有专属之对象,故其容固可无所不包,其起结则不离送别之意,故往往特重形式,讲究章法,除写送别之外,文境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明确观点
古代送别各以诗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后来,凡是惜别赠予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阅读赠序类文言文,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外,还应掌握一些赠序类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古人在赠序中,除叙友谊、道别情外,还阐述主,议论时事,咏怀抱负,劝诫德行等,有的赠序甚至是作者不平则鸣的表现。
因此,在阅读赠序类文言文时,首先要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进行分析。
作者在文中对某事物或赞颂或批评,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这种观点态度的表达,或明示,让人一目了然;或暗示,取譬设喻,含蓄委婉;或集中议论;或散见于字里行间,学生只有认真辨别、筛选,才能掌握。
要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必须抓住两个方面:
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容、思想与主题,二是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
作者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人生经历,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文章运用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等,这些都可以辅助学生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
在赠序类文言文中,作者有可能会引用别人的一些看法,也可能会批驳别人的一些观点。
因此,要注意区分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观点。
(二)、把握主旨
赠序类文言文的容或议论现实政治,或抒发心感慨,或阐述文学主,它是作者经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的思想结晶,也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思想的表现。
把握赠序类文言文的主旨,必须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并掌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倾注其中的情感,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把握作品的主旨,首先要抓住关键。
赠序类文言文在表现手法上往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文中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或揭示材料的深刻涵,或表明作者心的情感,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是探索文章主旨的窗口。
(三)、赏析技巧
唐宋以来的文学大家,写过不少赠序,大都是叙事、说理兼有抒情的散文名篇,蕴涵着较高的文学价值。
赠序类文言文的写作往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阅读时,学生不仅要弄清作者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还要看其是否有益于表现主题,是否收到了鲜明、生动、突出的效果,并结合作品具体容,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意。
【例题演练】
1.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题目。
(共13分)
送寘序·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
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
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
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31.本文题为“送寘序”,“序”的意思是 。
(1分)
32.第②段运用了不少比喻,其中
(1)“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写出了琴声的 ;
(2)“如怨夫寡妇之叹息”,写出琴声的 ;(3)“(如)雌雄雍雍之相鸣”,写出琴声的 。
(3分)
33.下列对本文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欧阳修曾因退职闲居而患抑郁症,后来他常听友人弹琴,久而久之,病不治而愈。
B.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微不足道;但等到好琴师来,能弹出多种妙音,表达多种感情。
C. 琴声同《论语》、《易》、《诗》等儒家经典一样,有启迪心智、冶情操的作用。
D. 寘身体多病,又遭贬官,心情抑郁,所以作者写本文劝慰他要“平其心以养其疾”。
34.纵观全文,简述“琴”在行文中的作用。
(3分)
▲
▲
35.本文较多地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句式。
请从高中教材的一篇文言文中举出运用同样句式的例子,并简述其好处。
(3分)
▲
▲
2.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题目。
莫能名斋记·简
①四明简,得屋于宝莲山之巅。
简思所以名之,东望大江,巨涛际天,越山对揖,衮衮如画,风帆飞鸟,夕阳烟芜,朝暮晦明,变态百出,于是间名之乎?
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江山。
西望钱水,玉洁如镜,茂林奇峰,楼观辉月,烟霭翠蒙,模写不可,于是间名之乎?
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湖山。
②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为,乐亦熙熙,于是名之乎?
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俱不可谓实识本真。
周思天下古今名言,无一可以称此,又岂惟简莫能名,正恐尽万古明智绝识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终莫能名。
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③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曰有能名之者:
是斋之南,高松抚疏,微风过之,萧然有声,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东,洪涛驾风,怒号翻空,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西,湖光翠迷,云飞鸟啼,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北与其麓,鳞比万屋,人物往复,啾啾碌碌,是能名吾斋矣。
有嘲曰:
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何其立说之无常?
简曰:
常。
22、第②段加点的“是”指代哪三方面容,请用文中三个字概括 、 、 。
(3分)
2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得屋于宝莲山之巅 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B、穷理窟之幽微 何其立说之无常
C、不则事理两融 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D、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 萧然有声
24、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定不能说真正认识了江山。
B、关键是不能说真正懂得了江山。
C、一定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D、关键是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
25、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
▲
26、联系全文分析文末“常”的道理。
(3分)
▲
▲
3.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荷塘诗集序·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
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
子建、渊明、太白、杜子美、退之、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
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
使天下终无子建、渊明、、杜、、、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君①。
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
而耽于诗,政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
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
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杜、、、黄之美,则固有不迨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
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
其余不能无偏:
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
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
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
君殆其伦欤!
【注】①君:
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
②义门:
仁义之门。
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
③治烦:
指治理政事。
22.从全文看,作者强调□□□□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2分)
23.第①段画线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对“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且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B.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但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C.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D.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却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25.第②、③段都提到“子建、渊明、、杜、、、黄”,作用有何不同?
(3分)
▲
▲
26.作者认为“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
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均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4分)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愈
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解之者曰:
“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
②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
“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
③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求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④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⑤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22.第①段画线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与后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遥相呼应。
(1分)
2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
▲
24.第④段画线句“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情,试做简要分析。
(3分)
▲
▲
25.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
冀北的马在世上属于多的,伯乐虽然善于相马,怎么能一下子让马群空掉呢?
B. 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早晨选取一个人,选拔其中的特别优秀的人,晚上选取一个人,选拔其中的特别优秀的人。
C. 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东来西往经过的读书人,也无法到他们的住所去讨教礼仪。
D.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皇上)面向南方掌管天下,他所托付重任、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
26.留守相公的“四韵诗”和愈的“序”立意上是否一致?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
▲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送天台庭学序·宋濂
①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其难至如此。
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才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嗜奇之士恨焉。
②天台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
,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③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
逮今圣主兴而宇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
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22. 上文是一篇 序文。
(1分)
23. 庭学获得的“山水之助”是:
(4分)
① ②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嗜奇之士抱憾而止。
B. 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
他乘船到,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在文中对庭学有赞赏,也有劝勉,全文娓娓道来,恳切真诚,体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小生的关心和爱护。
25. 简析文章第③段加点词“然”后面的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
▲
26. 文章第③段最后连用了三个问句,作者的用意是;体现了作者劝诫后生时 的态度。
(3分)(第一空格2分,第二空格1分)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合奇》序·(明)汤显祖
①世间惟拘儒先生①不可与言文。
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②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
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
子瞻画枯株竹石,绝异古今画格,乃愈奇妙。
若以画格程之,几不入格。
米家②山水人物,不多用意。
略施数笔,形象宛然,正使有意为之,亦复不佳。
故夫笔墨小技,可以入神而证圣。
自非通人,谁与解此。
③吾乡丘毛伯选海合奇文止百余篇。
奇无所不合。
或片纸短幅,寸人豆马;或长河巨浪,汹汹崩屋;或流水孤村,寒鸦古木;或岚烟草树,苍狗白衣;或彝鼎商周,丘索坟典。
凡天地间奇伟灵异高朗古宕之气,犹及见于斯编。
神矣化矣。
夫使笔墨不灵,圣贤减色,皆浮沉习气为之魔。
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③,毋为乡愿④。
试取毛伯是编读之。
(选自《中国历代文论精品》)
[注]①拘儒先生:
指迂阔的儒生。
②米家:
指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其子友仁。
③狂狷:
《论语·子路》: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④乡愿:
也作“乡原”。
指外有谨愿之名,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论语·阳货》:
“乡原,德之贼也。
”
22.汤显祖以戏剧名世,著有“四梦”,包括《紫钗记》、《 》、《南柯记》和《记》。
(1分)
23.用“/”对第①段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B.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C.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D.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
24.分析第②段列举子瞻和米家的作用。
(3分)
▲
▲
25.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意境。
(3分)
▲
▲
26.请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文末提出“试取毛伯是编读之”的理由。
(3分)
▲
▲
赠序类文言文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31.(1分)临别赠言;32.(3分)
(1)高亢(激昂)
(2)哀怨(忧伤) (3)婉转(和谐);33.(3分)C;34.(3分)“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篇首提出琴治愈自己的幽忧之疾,篇中阐述琴可以“道其堙郁,写其幽思”,篇尾说琴可以使君“平其心以养其疾”,向君赠文进琴。
35.如《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整句部分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散句部分形式自由,灵活有变。
整散交替,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2.【参考答案】:
(13分)
22.(3分)理、事、意;23.(2分)D24.(2分)B
25.(3分)用整句形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是斋东西南北都可用来命名的事实,与前文“终莫能名”形成强烈反差,突出立说矛盾,引人深入思考。
26.(3分)简认为自己立说并非无常,能名或不能名,因立场、角度不同,各有道理;说不能名,主要是担心对用来命名的江山美景、事物及其理、意等不能真正懂得、理解。
作者借此看似矛盾的立说,旨在提倡为学要探究事物本真,不轻率、不流于表象。
【参考译文】
四明人简,在宝莲山的山顶得到一屋。
简考虑如何为这屋命名,他向东面眺望大江,巨大的波浪滔滔滚滚,(东流而去)与天边相连,高耸的山峰拱手对峙,白云缭绕壮美如画,风帆飞鸟,夕阳伴着傍晚的雾霭。
山中白昼和黄昏的景色一明一暗,变化百出。
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
这样命名,先不说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于外在美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江山。
他向西遥望钱塘之水,似玉如镜,树林丰茂,山峰奇异,楼宇辉映明月,雾霭映衬翠色,简直不可名状,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
这样命名,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湖山。
反过来尝试以探究这屋的本真来为其命名,收敛那放纵之情,摒弃向外的慕求,穷尽义理聚集之处的隐微,探究明亮大珠的阴暗,否则就把事和理两方面融合起来,通达无阻,如百川会合,归宿到一个地方;再不然就悠然无事的样子,只顺着思想所到之处,没有任何作为,平和快乐,像这样命名倒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了,但都不能说是真正地懂得了这屋的本真。
广泛思考天下古今名言,没有一句可以来为这屋命名的,又岂止是我简一人不能为这屋命名,正恐怕是穷尽万古智慧明达见识独绝之人,日夜不停地穷尽他们全部的思考,最终还是不能命名。
于是我只好宣告此屋名为莫能名斋。
既然这样,那么终究不能来为这屋命名了吗?
回答是有能为这屋命名的:
这屋的南面,有高大的松树,松枝散开,庇护有加,微风吹过,发出萧瑟的声响,这是可用来给我的屋子命名的;这屋的东面,江上巨涛随风怒号翻滚,扑击长空,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西面,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白云飘飞,鸟雀啼叫,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北面,在靠近它的山脚下,万座房屋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热闹忙碌,这也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
有人讥笑道:
既说不能命名,又说能命名,立说怎么能这样反复无常?
简回答道:
我立说是固定不变的。
3.【参考答案】:
22.(2分)道德修养(人格情操等,答“为人”不给分) 23.(2分)加强语气,突出子建等人的道德、才能之高,(1分)强调为人对于为诗的重要(1分)。
24.(2分)C
25.(3分)第②段,说明这些人会和作者带有一样的观点:
即仅想写好诗,诗歌就难免肤浅。
第③段,是将五典的诗歌与这些人的诗歌作比较,突出诗歌中体现的情操。
(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为止)26.(4分)只有知道了做人比作诗重要的人,他的诗才会有分量。
(1分)举例如《为白莽作<孩儿塔>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梦游天姥吟留别》等(1分),分析(1分)。
(不同意作者观点,认为为人与诗歌价值高低没有必然联系,举例恰当、理由充足也给满分)
4.【参考答案】:
22.(1分)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23.(3分)( 句式角度或修辞角度)运用反问、排比、整句等,变化句子组织,错综成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极说温、石一去,东都政府和士群无所依恃,也是强调突出对温、石才能的赞扬和对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的赞颂。
24.(3分)温生和石生是我在这里的情感寄托,当权者把他们征召而去,留下我在这里孤苦一人,心里是很难过的;又是以哀衬喜,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和自己对之的肯定。
25.(2分)C
26.(3分)两者是一致的,都有勉励、称颂的意思,都对石、温二人的出众才能加以肯定,为他们怀才得遇而欣喜,都对乌公的知人善任表示推崇,即使“序”表面上因两位人才的离去惋惜不已乃至“怨”和“介然于怀”,实际上还是在赞颂乌公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
(说“不一致”,能自圆其说也可。
)
【参考译文】: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
冀北比天下的马都多,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
解释的人说:
“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
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
东都,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
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
御史大夫乌公凭借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
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
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
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赠序类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