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docx
- 文档编号:234266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47KB
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docx
《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
篇一:
上海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举措
[领导参阅信息]上海市社会建设管理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举措
20xx年11月11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发展研究数据库编
目录
一、上海市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2
(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要特点...........................2
(二)浦东新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探索.....................4
(三)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9
(四)社会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10
(五)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与发展............................12
二、上海市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模式概况.........................14
(一)社区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发展情况..........................14
(二)公共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和典型案例......................16
(三)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与成就..............................19
三、今年以来上海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举措...............21
(一)首创国内社会创新园区推进政社合作......................21
(二)探索“速成型”社区“大联勤”社会管理模式...............22
(三)推进“第五级平台”社会管理新模式......................23
(四)成立内地首个女性社会组织发展中心......................24
一、上海市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上海实有人口已超过2000万。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上海又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
如何让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管理比翼齐飞?
经多年探索,上海市已初步形成社会建设管理“六大体系”,即: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保障网络;构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新社区;以及构建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和社会建设推进体系。
20xx年11月,全市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负责人组成;各区县也相继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探索。
1
(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讨)要特点
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充分依靠广大市民,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中,作了许多十分可喜和有益的探索,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完成了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正向着高层次的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的方向持续迈进。
第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为上海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中,两级政府指市政府、区政府,三级管理指市级、区级和街道办事处三个管理层级,四级网络指居民委员会组织。
在这种模式下,街道作为直接管理城市基层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得到了加强。
在社区自治方面,明确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代表社区成员管理社区内的公共事务。
第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杨浦区在20xx年2月组建“杨浦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建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条保障、属地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他们整合了城市管理的政府资源,还设立“城市管理专项资金”,从人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
上海自20xx年5月颁布有关对流动摊贩疏导的办法后,中心城区积极尝试设立“流动摊贩疏导点”。
浦东将在中心城区的13个街镇设立68处设摊疏导点,引导摊主便民、有序、卫生、规范地设摊。
全市城区还普遍实行城市网格化管1上海探索特大型城市“六大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解放日报20xx年9月18日
理,建立了一套“主动发现、及时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全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并探索建立社区代表会议制度。
杨浦区殷行街道于20xx年就建立社区代表会议制度,由居民区代表扩大到社区单位,同时下设城区管理、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四个专业委员会。
本市首个社区共同体委员会──虹口区曲阳社区共同体委员会于20xx年3月成立。
由街道办事处和区域内单位兰生大酒店、岳阳医院、通华市政工程公司等组成,下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及人大、政协、共青妇5个委员会。
第四,国际社区的新颖管理模式得到积极探索。
在上海,境外居民比例超过30%的“国际社区”近年来不断形成,有的甚至达到60-80%,如古北、联洋、碧云、新天地等。
在这些国际社区里,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的差异,传统的居委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已很难适应。
在所在街道党委的领导下,这些社区充分发挥外籍居民的参与作用,积极搭建国际化的管理平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大都市的国际社区管理创新之路。
如,古北新区组建了古北新区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把关心社区建设的中外居民、物业公司和社区单位代表一起请了进来,担当起协调社区公共性、公益性事务的工作。
淮海路街道在社工站之外再筹建一个新天地居民事务协商管理委员会,下设各个分会,现有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业主可以分别加入欧洲分会、美洲分会、亚洲分会、澳洲分会、非洲分会等,鼓励“老外”在分会“当家”。
第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参与作用,并率先实行购买服务。
首先是努力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伙伴关系”,全市在街道层面上已经成立59个民间组织服务中心。
浦东新区专门成立全区的“社会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初步探索出“管理寓于服务、服务渗透管理”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新体制。
另外,政府还积极推行社会管理购买服务,目前上海已有多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率先被社会力量“托管”。
近三年来,浦东新区已向民间组织支付了
1.2亿多元的服务费。
市民政系统最近推出一系列社会服务的购买清单,民间组织踊跃参与。
第六,社区服务普遍得以加强,社会和谐基础较牢。
上海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为起步和逐步加以推进的。
社区“三个中心”的普遍建立,使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社区委员会的成立,使社区的社会资源得以进一步共享,社区服务对推进地区和谐、基础稳固起到很大的作用。
社区服务正向专业化、社会化、多元化拓展。
同样,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创新,也在朝这个趋势努力。
第七,社会管理现代化程度得到提高,信息化基础网络初步形成。
一
是基础网络初步形成,根据国家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要求,全市已建设了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
二是信息化应用不断拓展,开通了“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建成了劳动、民政、公安、工商、税务、房地、规划、市政等一批专项信息系统以及市民信息服务、大通关等信息交换(协同)平台。
23
(二)浦东新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20xx年6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成为我国新时期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近年来,浦东新区政府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方式,在以下三大方面有所创新:
1、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方式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之初就明确以“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设计行政管理体制,为此新区确立了十分精简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步优化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一是打破城郊管理体制二元分割,加快郊区与城区、开发区的融合发展。
为实现到20xx年基本消除城郊二元社会结构的战略目标,从20xx年9月开始,浦东依托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机场、港口、世博会等功能枢纽,陆续成立了六个功能区,促使城区、开发区、郊区实现“三块合一”、“二元并轨”。
并成立了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区域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体制保障。
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上,浦东率先进行了城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实现城郊教育一体化的“四个统一”原则,即:
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和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使得郊区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二是调整街道管理体制,推进街道管理职能的转变。
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的完善,城市管理重心逐步下移,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职能不断增强。
街道被授予部分城区规划参与权、分级管理权、综合协调权、属地管理权等权限,工作任务多达150多项,涵盖了一个区域性政府的全部职能。
为强化街道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xx年5月,浦东新区选择两个街道开展转变街道管理职能改革试点。
20xx年5月起,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全区12个街道全面推开,实行“提高公共财政保障,强化功能区域统筹,实施部门预算管理”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街道办事处不再直接从事招商引资活动,招商引资职能上移功能区域管委2
3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政府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探讨,《党政论坛》20xx年5月号社会建设管理的体制创新与机制优化——以上海为例,《上海城市管理》20xx年第1期
会,促使街道工作重心进一步向社区管理与服务集聚。
三是建立覆盖全区的“1+6+23”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平台。
“1+6+23”的社区政务事务受理服务体系,即:
1个区级市民中心:
浦东市民中心将原本涉及57个部门,分散在浦东新区47个不同地方的300多件市民和企业的办事项目,集中为“一门式”服务,“一站式”解决;6个功能区事务办理服务中心:
着力发挥功能区统筹区域发展的能力,重点在民主管理、居民参与、财力筹集、服务协调等方面,吸纳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区公共服务;23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作为市民中心的延伸,新区23个街镇都建立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将街镇层面所有为民办事的项目集中,为人民群众提供“一口式”服务。
通过定期召开市民议政会、举办“市民沙龙”,街镇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就社区一些重大决策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听政于民,推进基层权力运行的公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为民服务的效能。
四是加强社工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社区服务行业协会和社会工作者协会。
浦东新区在社会工作队伍建设中坚持高起点,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20xx年初,《浦东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三年(20xx-20xx年)发展纲要》出台,新区成为上海市社工人才建设的试点区。
同时,浦东新区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建设,率先在街道和居委会设立社工站,并通过工作坊、沙龙等形式开展了专业社会工作。
20xx年,全国第一家民间社工服务机构──乐群服务社和第一家用社工专业方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阳光慈善救助社在新区成立。
同年,浦东新区首次发文设立社工岗位。
为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新区专门制定了相关文件,组织了全国第一家社区服务行业协会和社会工作者协会,为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转变创造条件。
在新区政府支持和推动下,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标准建设,得到国家和上海市民政部门的肯定。
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开发编写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于20xx年6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实施,成为规范国内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文件和全国社会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府 社会 服务 新型 行政管理 模式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