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4214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09
- 大小:57.75KB
精品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docx
《精品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学科属性
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诊断”“诊法”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4.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5.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授
课
设
计
1.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2.授课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广泛发动同学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同学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的理解。
3.以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色,使同学对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
4.展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书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预
习
要
点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复
习
要
点
1、何谓诊断?
何谓中医诊断学?
2、试述病、证、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
3、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4、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是哪部书?
作者是谁?
参
考
书
目
《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医学心悟》等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一.简述诊断、中医诊断学及其地位
诊,是诊察,了解的意思;断,是分析,判断的意思。
诊断,就是对来诊者的身体健康或患病情况所做出的一种概括性判断。
二.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五.介绍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内经》在诊断学方面的贡献:
提出并运用四诊、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2、西汉·淳于意首创“诊籍”
3、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把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起来的著作。
他提出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4、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5、隋·巢元方等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6、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说为病因辨证奠定了基础。
施发《察病指南》绘制脉图33幅,以图示脉,便于学生领会。
7、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8、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以“二纲”“六变”的形式总结出八纲辨证的方法;“十问歌”成为后世问诊的准则。
9.李时珍《濒湖脉学》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出28脉的体象、主病和相类脉的鉴别。
10.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的方法。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1.熟练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2.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临床实践。
3.学会辨证思维方法。
第一课时:
10min
组织学生讨论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
5min
30min
第二课时
展示中医诊断学经典著作照片及实物
40min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1.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
2.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熟悉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
2.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的理解
2、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
3、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
授
课
设
计
1、以问诊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问诊的发展历程,使同学对问诊的发展有初步了解。
2、教师讲授并示例,以加深学生理解。
预
习
要
点
寒热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复
习
要
点
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2、何谓潮热?
潮热有几种?
各种潮热有何特点?
3、何谓微热?
微热的成因是什么?
4、何谓寒热往来?
有几种类型?
其成因是什么?
5、何谓壮热?
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
各见于何病证?
参
考
书
目
1.庄泽澄.恶寒、畏寒之我见.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4
2.庄泽澄.表证探析.
3.庄泽澄.论寒热往来.山东中医杂志,1997,9,387
年月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第一节问诊意义及方法
一、简述问诊的意义:
张介宾说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
”
二、介绍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问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
意义:
1、要善于抓住主诉。
2、不能以诊断结论做主诉。
(三)现病史
病人从发病前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经过。
1、发病情况;2、疾病的发展情况;3、疾病的诊治情况;4、现在症状。
(四)即往史
病人即往的健康或患病情况;患病情况应注意与现在病证的关系;预防接种、手术、药物或其他物品过敏史等亦应询问清楚。
(五)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
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
应注意地方病和传染病流行区。
2、精神情志。
3、饮食起居。
4、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指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的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应特别注意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一)讲述寒热的概念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其中,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多见于表证;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二)介绍寒热的机理
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
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三)常见的寒热及临床意义
1.恶寒发热: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2.但热不寒:
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包括壮热、微热、潮热三中。
分别介绍其特点及临床意义。
3.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注意强调少阳病与疟疾的区别。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二、问汗
三、问疼痛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表证有汗与无汗、里证自汗、盗汗、战汗及半身汗的概念与意义
2.熟悉头汗、大汗、阴汗、胸汗的机理
3.掌握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
4.理解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5.了解问疼痛的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各种汗证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2、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
3、胸痛如何确定病位在心,还是在肺。
4、掣痛是否多与肝有关。
5、各种性质疼痛的相关与转换。
授
课
设
计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预
习
要
点
1.自汗、盗汗、战汗及绝汗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2.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
复
习
要
点
1、何谓自汗、盗汗、战汗、绝汗?
各见于何病证?
2、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心胸汗的特点和成因。
3、试述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4、试述不同性质疼痛的特点和成因。
5、试述不同部位疼痛的原因。
参
考
书
目
庄泽澄.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2,9,10
张宗芳.《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二、问汗
(一)介绍表证有汗无汗的意义
表证有汗:
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
表证无汗:
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
(二)介绍里证有汗无汗的意义
里证无汗:
(1)津血亏虚,化汗乏源;
(2)阳气亏虚,无力化汗。
里证有汗:
(三)介绍几种特殊汗出
1.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
2.自汗:
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尤甚——气虚证;阳虚证
3.战汗:
患者先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正邪剧争。
预后: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向愈;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疾急——病情恶化
(四)简要介绍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病因病机。
三、问疼痛
(一)首先介绍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1、实性疼痛:
因外感六淫、气滞、瘀血、痰浊、食积、虫积等阻滞脏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不通则痛。
”
2、虚性疼痛:
因气血不足,阳虚阴亏,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不荣则痛。
”
(二)重点讲述各种疼痛的性质及其意义
疼痛的性质包括胀痛、刺痛、重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固定痛、走窜痛、酸痛、掣痛等。
注意强调胀痛不都是气滞,如头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三)讲述疼痛的部位
1、头痛:
首先介绍头痛分虚实,实性头痛多因外感六淫、痰浊、瘀血阻滞脑窍所致。
虚性头痛因气血阴精亏虚,脑窍失养引起。
然后,讲述太阳经头痛、厥阴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和少阳经头痛的部位。
2、胸痛:
病在心肺,需结合病史确定病位。
3、胁痛:
肝郁气滞,肝火,肝胆湿热,悬饮(肝阴虚)。
4、脘痛:
见于胃病。
如胃之寒、热、食积、气滞(瘀血)等。
5、腹痛:
分虚实,实性腹痛多因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虚性腹痛因气虚、血虚、阳虚所致。
6、背痛:
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和督脉损伤而致。
7、腰痛:
寒湿、瘀血、肾虚。
8、四肢痛:
见于痹证、脾胃虚损、肾虚。
9、周身痛:
新病为外感风寒湿邪;久病为气血亏虚失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问诊
第三节问现在症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五、问耳目;六、问睡眠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脘痞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2、理解胁胀、腹胀、身重、麻木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3、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的含义与成因。
理解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与成因。
5、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
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1、头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临床意义。
2、耳鸣、耳聋的含义与成因。
3、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
授
课
设
计
结合病例讲述为主
预
习
要
点
1、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临床意义。
2、耳鸣、耳聋的含义与成因。
3、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
复
习
要
点
1、何谓头晕?
其成因是什么?
2、何谓心悸、怔忡、惊悸?
其成因有哪些?
3、何谓胁胀、脘痞、腹胀?
各自的成因有哪些?
4、何谓目痒、目痛、目昏、雀目、歧视?
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5、何谓耳鸣、耳聋、重听?
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6、何谓失眠、嗜睡?
各自的成因有哪些?
参
考
书
目
张宗芳.《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中医 基础 学院 诊断 课程 示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