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3415996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31
- 大小:286.37KB
部编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设计
2018春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1 风筝
【导学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悟亲情的含义。
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
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丫杈(chā)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wù)
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
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
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记住重点词语的意思。
丫杈:
交叉。
肃杀:
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笑柄:
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苦心孤诣:
为求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费尽心机。
诀别:
分别。
惊惶:
惊慌。
瑟缩:
身体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抖动。
虐杀:
虐待人而致死。
恍然大悟:
形容忽然醒悟。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2.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
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交流点拨】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交流点拨】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4.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交流点拨】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5.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
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1.细读课文并思考: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交流点拨】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
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交流点拨】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2.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
【交流点拨】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谴责的意味。
3.轻声读课文,思考: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不幸”?
【交流点拨】“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交流点拨】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3)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交流点拨】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主旨
1.快速浏览课文,回答:
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交流点拨】“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2,文章中的两个要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忏悔:
“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
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3.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交流点拨】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谴责意味。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点拨】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2.拓展延伸: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
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交流点拨】跳方格、打珠子、推铁箍、丢手绢、用泥巴捏动物……
【板书设计】
风筝
少年时:
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中年时:
感到无限的后悔
后来:
想补过而不得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2 背影
【导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
4.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
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交卸(jiāoxiè) 奔丧(bēnsāng)
狼藉(lángjí)簌簌(sùsù)
典质(diǎnzhì)赋闲(fùxián)
颓唐(tuítáng)琐屑(suǒxiè)
差使(chāishǐ)亏空(kuīkōng)
勾留(gōuliú)蹒跚(pánsh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意思。
蹒跚: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簌簌:
纷纷落下的样子。
狼藉:
乱七八糟的样子。
琐屑:
细小而繁多(的事)。
颓唐:
衰颓败落。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
课文写了哪些事?
重点写哪件?
(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交流点拨】写的事:
“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等。
最主要的是“车站送别”。
2.师述: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
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受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3.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交流点拨】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
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
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
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
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平庸无味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1.朗读并思考:
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
作用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第一次:
文章第1段。
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
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
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
这是写作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
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
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
文章结尾。
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交流点拨】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
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3.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交流点拨】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
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4.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
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表现是流泪。
第一次的“泪”:
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主旨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父亲”的话语是最朴实无华的了。
可正是这朴实无华的话语,燃烧着火热的情感,请在文中画出父亲说过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潜在的情感。
【交流点拨】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①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
2.文中第5段一连用了两个“聪明”。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交流点拨】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
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
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
”,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
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
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
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
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
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
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儿女。
2.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给父母夹一次菜,为他们倒一杯水,洗一次脚,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板书设计】
背影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第一次流泪:
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二次流泪:
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三次流泪:
惜别父子情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流泪:
思念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3 *下棋
【导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品味和反思。
2.揣摩本文生动诙谐而生动的语言。
3.学习对弈者的表情和举止的描写。
4.学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会下棋的?
会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同学会,那大家在下棋的过程中有没有非常有趣的事?
(生讲)原来下棋这么有意思。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读一下梁实秋老先生的这盘棋。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自怨自艾(yì) 噎嗝(gé) 诮骂(qiào)
阒(qù)仆射(yè)卞急(biàn)
忻然(xīn)恚(huì)鹌鹑(ānchún)
2.记住重点词语的意思。
涵养:
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自怨自艾:
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
这里指悔恨。
受窘:
陷入为难的境地。
诮骂:
嘲骂。
无所不用其极:
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卞急:
急躁。
忻然:
愉快的样子。
恚:
怨恨。
剑拔弩张:
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3.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
本文围绕什么字展开的?
【交流点拨】本文围绕“下棋”展开。
2.写了哪些棋人棋事?
【交流点拨】列举了有涵养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盘而至于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理清思路
1.再读课文,归纳出各段的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
写下棋时输棋赢棋的不同心态。
第二段:
写下棋之人的几种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三段:
写观棋人的情态。
第四段:
写作者对下棋的总的认识和体会。
2.师述:
本文以“下棋”为线索,举凡弈者百态,或谈身边的人,或论古时事。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从本文的哪些语句中,你能领悟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又悟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交流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处于完全超脱与不够超脱之间的中正平和的对弈风度,进一步说是一种处世风范,既不能太张扬,亦不可太低调,干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这种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也是梁实秋的理想追求。
此题为开放题,学生可以结合作者的观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角度去谈自己的认识。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①本文多使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间或穿插议论。
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既生动传神又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语中的,令读者豁然开朗,真是妙趣横生。
③语言平实如谈话,娓娓道来,悦耳动听,神妙至极。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课文围绕下棋展开,列举了有涵养的棋手、受窘者、慢性子、急性子、超出了棋盘而至于武斗者、观弈者、以棋陶冶性情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者。
其实,下棋如此,人生也如此。
2.拓展延伸
写出你平时所观察到的有关“相斗”的活动场面。
【交流点拨】街头下棋、打扑克、赛场角逐、孩童游戏等等。
【板书设计】
下棋输赢心态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4 *合欢树
【导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品味词句意蕴。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够呛(qiàng) 虔诚(qián)
昼夜(zhòu)侥幸(j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意思。
虔诚:
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侥幸:
就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免去灾害,很幸运。
稀奇古怪:
汉语词语,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
够呛:
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常用作形容词,语义较多,不同场合体现不同的意思,但大多数表示否定。
比喻受不了、忙不过来或担当不起,与俗语“吃不消”同意。
昼夜:
指白天和黑夜,亦可代指事物两个相反的方向。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作家,北京人。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学生思考:
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
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作文获奖
做裙子
二十岁
双腿残废
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
小说发表
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
聊起合欢树
去世多年
2.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1)条理清楚;
(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3.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
细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交流点拨】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交流点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交流点拨】乐观、坚强、执着、聪明、美丽、善良、热爱生活。
步骤四 质疑问难 把握主题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交流点拨】感激、内疚。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交流点拨】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
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
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2.你想起了哪些歌颂母亲的故事或诗歌?
【交流点拨】故事:
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
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
【板书设计】
合欢树
亦母亦子合欢树
爱 子
思 母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单元
5 纪念白求恩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重要词语。
2.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特点。
3.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派遣(qiǎn) 狭隘(ài) 晋察冀(jì) 拈轻怕重(niān)
纯粹(cuì)鄙薄(bǐ)以身殉职(xùn)满腔热忱(chén)
2.记住重点词语的意思。
殉职:
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
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热忱:
热情。
忱,情意。
拈轻怕重:
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麻木不仁:
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见异思迁:
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鄙薄:
轻视。
不足道:
不值得一提。
3.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白求恩大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交流点拨】“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
2.学生讨论,全文共4个自然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交流点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版 年级 语文 下册 全册导学案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