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重点.docx
- 文档编号:23414399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73.65KB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重点.docx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重点.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重点
西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累及肺部,也可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
COPD的病因:
吸烟是最主要的病因。
2、临床分级与临床表现
Ⅰ级(轻度):
FEV1/FVC<70%(最有助于诊断),FEV1≥80%预计值,有或无慢性咳嗽、咳痰症状。
临床表现:
气短及呼吸困难 为COPD的典型症状。
3、并发症:
1)慢性呼吸衰竭:
多肺部感染诱发。
2)自发性气胸:
急性并发症。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OPD的最终结局。
四、治疗
(1)稳定期治疗:
支气管扩张药是COPD稳定期最主要的治疗药物。
1.支气管扩张药:
1)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沙丁胺醇;2)抗胆碱能药;3)茶碱类药
2.祛痰药3.糖皮质激素:
FEV1<50%4.长期家庭氧疗:
氧流量1~2L/min,吸氧持续时间>15h/d。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增加抗感染治疗
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慢性肺、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病因:
慢性支气管-肺疾病:
最常见,80%以上继发于COPD。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重要病因。
二、临床表现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
多由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诱发。
1.呼吸衰竭1)低氧血症;2)高碳酸血症
2.心力衰竭 以右心衰竭为主。
三、并发症
1.肺性脑病 是慢性肺心病首要死亡原因。
2.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其中以呼吸性酸中毒常见。
3.心律失常 4.休克 5.消化道出血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X线:
①肺动脉高压征:
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
②右心室肥大:
心界向左扩大。
四、治疗
(一)急性加重期治疗
1.控制感染(最基本):
联合用药,根据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更合理。
多采用静脉用药。
2.改善呼吸功能,纠正呼吸衰竭:
吸入氧浓度为25%~33%,氧流量为1~3L/min。
3.控制心力衰竭
1)利尿剂 宜短疗程、小剂量、间歇、联合使用排钾和保钾利尿剂,常用氢氯噻嗪联合螺内酯。
2)强心剂 应用指征:
①感染已控制,呼吸功能改善,利尿剂不能取得良疗而反复水肿的心衰患者;
②合并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③以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急性感染者;④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者。
慢性肺心病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低、疗效差,且易引起中毒,应用原则为:
①剂量宜小,约为常规剂量的1/2~2/3;②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强心剂;③低氧血症、感染等均可使心率增快,故不宜以心率减慢作为衡量强心药的疗效指征。
3)血管扩张剂
4.控制心律失常5.应用糖皮质激素6.抗凝治疗
细目三支气管哮喘
1、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炎症。
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的、可逆性气流阻塞。
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
病因: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与环境激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发作常与吸入外源性变应原有关,多呈季节性,春秋易发且日轻夜重(下半夜和凌晨易发)。
2.特殊表现:
1)咳嗽变异性哮喘(CAV)(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2)运动性哮喘、3)药物性哮喘
体征:
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两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严重者呈强迫端坐位。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发感染者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2.痰液检查:
涂片镜检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3.肺功能:
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率(FEV1%)最可靠,最大呼气流速(PEF)的测定最方便,PEF测定值占预计值的百分率(PEF%)和PEF昼夜变异率也是判断支气管哮喘病情严重度的两项重要的指标。
4.免疫学和过敏原检测:
缓解期血清中特异性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测定有助于哮喘的诊断。
哮喘患者IgE可较正常升高2倍以上。
皮肤过敏原测试用于指导避免过敏原接触和脱敏治疗。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哮喘急性发作的分级
临床特点
轻度
中度
重度
危重
气短
步行,上楼时
稍事活动
休息时
体位
可平卧
喜坐位
端坐呼吸
讲话方式
连续成句
常有中断
单字
不能讲话
精神状态
可有焦虑/尚安静
时有焦虑/烦躁
常有焦虑/烦燥
嗜睡意识模糊
出汗
无
有
大汗淋漓
呼吸频率
轻度增加
增加
大于30次/分
辅助呼吸肌活动及三凹征
常无
可有
常有
胸腹矛盾运动
哮呜音
散在,呼吸未期
响亮/弥漫
响亮/弥漫
减弱或无
脉率(次/分)
小于100
100-120
大于120
脉率变慢或不规则
奇脉/深吸气时收缩压下降mmHg
无/小于10
可有/10-25
常有/大于25
无
使用β2激动剂后PEF(最大呼气流量)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
大于80%
60-80%
小于60%或小于100L/分或作用时间小于2小时
PaO2
正常
大于60
小于60
PaCO2
小于45
小于45
大于45
SaO2(氧饱和)
大于95
91-95
小于90
PH
降低
5、治疗
(一)脱离变应原:
立即使患者脱离变应原的接触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
(二)药物治疗
1.β2受体激动剂:
是缓解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
2.茶碱(黄嘌呤)类药物:
适合夜间发作的哮喘的治疗。
3.抗胆碱能药
4.糖皮质激素:
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
5.白三烯调节剂:
为控制轻度哮喘的较好选择,常用孟鲁司特和扎鲁司特等,不良反应较轻微。
(三)危重哮喘的处理
1.氧疗与辅助通气:
使Pa02>60mmHg。
2.解痉平喘:
联合应用解痉平喘药。
3.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①补液②纠正酸中毒;③纠正电解质紊乱。
4.控制感染:
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
5.应用糖皮质激素。
6.处理并发症
细目四肺炎
1、概述: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
1)按解剖分类 ①大叶性(肺泡性)肺炎;②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③间质性肺炎。
2)按病因分类 ①感染性肺炎,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约占80%;②理化性肺炎;③变态反应性肺炎。
3)按患病环境分类
①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外感染):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②医院内获得性肺炎(院内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率高,可达50%,常为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多,治疗困难,且病死率高。
二、肺炎链球菌肺炎:
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外有荚膜
1.临床表现
(1)症状:
1)寒战、高热;2)咳嗽、咳痰(铁锈色痰);3)胸痛;4)呼吸困难;5)其他
(2)体征:
典型患者有肺实变体征:
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并可出现支气管呼吸音。
消散期可闻及湿性啰音。
2.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X线:
早期肺纹理增粗、紊乱。
肺实变期呈肺叶、肺段分布密度均匀阴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
消散期显示实变阴影密度逐渐减低,呈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
3.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 首选青霉素G。
(2)感染性休克的处理 ①一般处理:
取平卧位,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②补充血容量:
是抢救感染性休克的重要措施;③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主要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④应用糖皮质激素;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一般不作为首选,根据病情应用多巴胺、间羟胺等;⑥控制感染:
加大抗生素用量,必要时选用二、三代头孢菌素;⑦防治心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并发症。
三、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1.临床表现:
干咳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咳嗽多为阵发性剧咳,咳少量黏液痰。
发热可持续1~3周,体温恢复正常后可仍有咳嗽,咳嗽一般持续6周左右。
偶伴有胸骨后疼痛。
肺外表现更为常见,如皮炎(斑丘疹和多形红斑)等。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儿童偶可并发鼓膜炎或中耳炎,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胸部体检与肺部病变程度常不相称,可无明显体征。
2.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X线:
显示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可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
3.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为首选,常用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
其他如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及四环素类也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疗程一般2~3周。
对剧烈呛咳者,应适当给予镇咳药。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病因:
吸烟是最重要原因
二、病理与分类
1.按解剖学分类
1)中央型肺癌:
生长在段支气管以上位于肺门附近者,约占肺癌的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较常见。
2)周围型肺癌:
生长在段支气管及其分支以下者,约占肺癌的1/4,以腺癌较为常见。
2.按组织病理学分类
(1)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其他肺癌(腺鳞癌、类癌、肉瘤样癌等)。
1)鳞状上皮细胞癌:
多见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多呈中央型肺癌。
生长较慢,转移晚,5年存活率较高。
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低于小细胞肺癌。
2)腺癌:
女性多见,与吸烟关系不密切,多呈周围型肺癌,对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
3)大细胞癌:
发生转移较小细胞肺癌晚,手术切除机会较大。
(2)小细胞肺癌(SCLC):
恶性程度最高,较早发生淋巴及血行转移。
患者年龄较轻,多有吸烟史。
三、临床表现
1.原发肿瘤引起的表现:
咳嗽为常见的早期症状,多呈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黏液痰。
如肿瘤压迫导致支气管狭窄,呈持续性高音调金属音咳嗽。
继发感染时,则咳脓性痰。
痰中带血。
2.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表现:
肺上沟瘤(Pancoast瘤)易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Homer综合征,出现同侧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瞳孔缩小、额部少汗等。
3.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表现:
锁骨上淋巴结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
4.肺外表现:
又称副癌综合征。
表现有:
杵状指(肺CA、支扩)(趾)和肥大性骨关节病;高钙血症;分泌促性激素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质可引起Cushing综合征等等。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为常规检查方法。
2.痰脱落细胞:
简单而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3.纤维支气管镜:
确诊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
4.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CA-50、CA-125、CA-199,NSE,但缺乏特异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癌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对40岁以上长期大量或过度吸烟者,有下列情况者应进行排查肺癌的检查:
①刺激性咳嗽持续2~3周,治疗无效;②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质改变者;③持续痰中带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④反复发作的同一部位的肺炎,特别是段性肺炎;⑤原因不明的肺脓肿,无中毒症状,无大量脓痰,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著者;⑥原因不明的四肢关节疼痛及杵状指(趾);⑦X线显示的局限性肺气肿或段、叶性肺不张、孤立性圆形病灶和单侧性肺门阴影增大者;⑧原有肺结核病灶已稳定,而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者;⑨无中毒症状的胸腔积液,尤其呈血性、进行性增加者。
六、治疗
1.手术治疗:
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2.化学药物治疗:
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最敏感,鳞癌次之,腺癌最差。
3.靶向治疗:
主要适合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失败或无法接受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
此外还有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
4.放射治疗:
放疗对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其次为鳞癌和腺癌,其放射剂量以腺癌最大,小细胞肺癌最小。
5.生物反应调节剂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一心力衰竭
一、病因
(一)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2)心肌炎和心肌病:
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常见。
3)心肌代谢障碍:
以糖尿病心肌病为常见。
2.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后负荷):
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
(2)容量负荷过重(前负荷):
①心脏瓣膜关闭不全;②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
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二)诱因:
.感染:
为最主要、最常见诱因,尤其是肺部感染。
二、心功能分级
1.NYHA心功能分级:
目前通用的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法:
Ⅰ级:
患者有心脏病但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为心功能代偿期。
Ⅱ级:
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日常活动即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发作等。
Ⅲ级:
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即出现上述症状。
Ⅳ级:
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即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力活动后显著加重。
2.6分钟步行试验:
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可能快的行走,测量其6分钟的步行距离,6分钟步行距离>450m为轻度心衰;150~450m为中度心衰;<150m为重度心衰。
细目二慢性心力衰竭
2、一、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
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的表现为主,症状明显但体征不具特征性。
1.症状:
1)肺淤血的表现: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③端坐呼吸;④急性肺水肿。
2)心排血量不足的表现
2.体征:
1)肺部体征:
肺部湿性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发展到全肺。
严重心源性哮喘时,可闻及散在哮鸣音。
2)心脏体征:
心脏轻度扩大、心率加快、肺动脉瓣区S2亢进、舒张期奔马律或收缩期杂音,交替脉等。
(二)右心衰竭
1.症状:
以胃肠道及肝脏淤血症状为主。
2.体征:
1)颈静脉征:
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
2)肝脏肿大。
3)水肿:
身体低垂部位可有压陷性水肿,多由脚踝部开始。
4)心脏体征:
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5)发绀。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血浆脑钠肽(BNP)检测:
有助于心衰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BNP<100pg/ml,不支持心衰的诊断,BNP>400pg/ml,支持心衰的诊断。
2.超声心动图:
诊断心力衰竭最有价值的方法,①收缩功能: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为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舒张功能:
舒张功能不全时,E/A比值降低。
三、治疗
(一)治疗原则和目的:
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阻止或延缓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
(二)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1)利尿剂:
水肿消失后应以最小剂量长期使用。
常用:
①噻嗪类利尿剂;②袢利尿剂;③保钾利尿剂。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
阻断心肌、小血管重塑,以达到维护心肌功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的治疗效果;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作用与ACE抑制剂相同;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对抑制心血管重构、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有较好的作用。
3)β受体阻滞剂:
对抗交感神经激活,阻断心肌重塑,长期应用达到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复发和降低猝死。
4)正性肌力药:
洋地黄类药物、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洋地黄类药物:
可明显改善症状,增加心排血量:
①地高辛:
适用于中度心力衰竭的维持治疗;②毛花苷C:
适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衰加重时,特别适用于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者。
洋地黄的适应证:
在利尿剂、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过程中,持续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加用地高辛。
如同时伴有心房颤动则更应使用洋地黄制剂。
洋地黄中毒及其处理:
①低血钾、肾功能不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都是引起洋地黄中毒的因素;②洋地黄中毒最重要的毒性反应是出现各类心律失常及加重心力衰竭,还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以及中枢神经的症状如视力模糊、黄视、倦怠等;③发生洋地黄中毒时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
5)血管扩张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
常用:
①小静脉扩张剂如硝酸酯类药;②小动脉扩张剂如酚妥拉明等;③同时扩张动、静脉药如硝普钠等。
2.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在无收缩功能障碍的情况下,禁用正性肌力药物。
细目三急性心力衰竭
1、临床表现:
以急性肺水肿表现为主,不及时诊断及治疗,可危及生命。
1.起病急,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达每分钟30~40次。
2.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淋漓,烦躁不安。
3.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心源性哮喘)。
4.听诊两肺满布湿性啰音和哮鸣音。
5.危重患者可因脑缺氧而致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二、治疗
1..镇静:
常应用吗啡皮下或静脉注射。
2..快速利尿:
应用呋塞米、布美他尼等静脉注射。
3..扩张血管:
1)硝酸甘油;2)硝普钠
4..应用正性肌力药:
1)多巴酚丁胺:
短期应用,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2)多巴胺;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4)毛花苷C:
心房颤动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可考虑应用毛花苷C静脉注射,首剂0.4~0.8mg,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心肌炎、低钾血症、房室传导阻滞(考)等。
5..机械辅助治疗:
危重患者可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应用临时心肺辅助系统。
细目四心律失常
1、发生机制
1.冲动形成的异常:
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
2.冲动传导的异常:
折返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抗心律失常药
Ⅰ类:
阻断快钠通道:
①Ⅰa类:
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Vmax),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常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②Ⅰb类:
不减慢Vmax,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常用美西律、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③Ⅰc类:
减慢Vmax,减慢传导与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常用氟卡尼、恩卡尼、普罗帕酮、莫雷西嗪等。
Ⅱ类:
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常用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
Ⅲ类:
阻断钾通道与延长复极,常用胺碘酮和索他洛尔。
Ⅳ类:
阻断钙通道,常用维拉帕米、地尔硫卓(适用于老年人)等。
(二)其他:
临床上不属抗心律失常药范畴,但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1.异丙肾上腺素 强烈兴奋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提高心室率。
2.腺苷:
产生较强的拟迷走神经效应,抑制房室结传导功能,快速有效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3.洋地黄:
正性肌力作用,负性传导作用。
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
1、过早搏动
(一)心电图诊断
1.房性过早搏动:
①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各异;P’R间期≥0.12秒;②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③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2..室性过早搏动
①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②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③代偿间歇完全。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
1.房性心动过速
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少数患者可由心脏疾病或药物诱发。
3.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是指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早搏形成的异位心律,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其病因有:
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见;②其他如代谢障碍、血钾紊乱、药物中毒、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③偶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二)临床表现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①发作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由一个室上性早搏诱发;②可有心悸、焦虑、紧张、乏力、眩晕、晕厥等,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心力衰竭,重者发生休克;③体检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则。
2.室性心动过速
1)症状:
①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30秒,能自行终止者)通常无症状;②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30秒,需药物或电复律方可终止者)常有突发心悸、胸闷、气促,重者出现低血压、晕厥、心绞痛发作等。
严重者易引起休克、阿-斯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2)体征:
①听诊心律轻度不规则,可有第一、第二心音分裂,收缩压可随心搏变化;②如发生完全性房室分离,第一心音强弱不等,颈静脉间歇出现巨大a波;③若心室搏动逆传或持续夺获心房,则颈静脉a波规律而巨大;④脉率不规则,血压下降或测不出。
(三)心电图诊断
1.房性心动过速
①心房率通常为150~200次/分;
②P波形态与窦性者不同,在Ⅱ、Ⅲ、aVF导联通常直立;
③常出现二度I型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呈现2:
1房室传导者亦属常见,但心动过速不受影响;
④P波之间的等电线仍存在(与心房扑动时等电线消失不同);
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仅加重房室传导阻滞;
⑥发作开始时心率逐渐加速。
.室性心动过速:
①出现3个或3个以上连续室性早搏;②心室率在100~250次/分,节律略不规则;③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④P、QRS间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⑤可出现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为室性心动过速的特征性表现。
(四)治疗
1.房性心动过速:
①洋地黄中毒引起者,立即停用洋地黄并补钾;
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急性发作期首选机械刺激迷走神经。
3.室性心动过速: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非持续性室速,如无症状及晕厥发作,无需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应考虑治疗;持续性室速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应给予治疗。
终止发作:
①药物治疗:
无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宜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治疗;②同步直流电复律:
用于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室速;③超速起搏:
复发性室速患者,如病情稳定,可试行
三、心房颤动(常考)
(一)临床表现:
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度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伴有脉搏短绌,颈静脉搏动A波消失。
(二)心电图诊断: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不同、节律完全不规则的房颤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②心室率绝对不规则;③QRS波群形态正常,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则增宽变形。
(三)治疗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消除诱因。
2.急性房颤症状显著者:
①控制心室率;②药物或电复律;③房颤转复后,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3.慢性房颤:
①阵发性房颤常能自行终止,发作频繁或伴随症状明显者,可口服胺碘酮或普罗帕酮,以减少发作的次数与持续时间;②持续性房颤应给予复律:
选用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常用复律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③经复律无效者,以控制心室率为主,首选药物为地高辛,也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
4.预防栓塞:
既往有栓塞史,或有严重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以及老年人、左心房扩大、冠心病等高危患者,应长期采用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或肠溶阿司匹林。
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
1、房室传导阻滞
(一)临床表现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通常无症状,听诊第一心音减弱。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常有心悸与心搏脱漏感。
二度Ⅰ型:
1.P-R间期逐渐延长致一个P波后脱落QRS
2.传导比率多为3:
2和4:
3
3.相邻R-R进行性缩短,QRS波多正常
4.漏搏后PR间期又趋缩短
二度Ⅱ型
1.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
2.突然P波阻滞而不能下传
3.传导比率不定(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执业 医师 西医 内科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