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理复习资料商务星球版解读.docx
- 文档编号:23410186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85.28KB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资料商务星球版解读.docx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资料商务星球版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地理复习资料商务星球版解读.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资料商务星球版解读
第一单元地球
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3.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4.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2)登高望远(即站得高,看得远)。
(3)海天相接处呈弧线。
(4)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
【地球的大小】
1.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代表地球的极半径,长度是6357千米;
(2)图中B代表地球的赤道半径,长度是6378千米;
(3)图中C代表地球的平均半径,长度是6371千米;
(4)图中D代表地球上的赤道,周长是40000千米;
(5)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6)从上面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
①地球的半径;②地球的赤道周长;③地球的表面积。
第2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球仪的用途:
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能够形象直观地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等现象。
3.地轴是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南极。
4.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就是赤道。
【纬线和经线】
1.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纬线。
2.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
3.经线和纬线的特点比较:
纬线
经线
形状
一个圆圈(南北两个极点除外)
半圆(相对应经线成圆,两者之和为180°)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相交南北极点)
长度
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相等
度数的起点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的范围
0°—90°
0°—180°
度数的变化
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
增大为90°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
向西逐渐增大180°
相同度数的
区分方式
赤道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
0°经线以东为东经“E”,
0°经线以西为西经“W
半球的划分
赤道(0°经线)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小于20°W和小于160°E为东半球(小小为东);大于20°W和大于160°E为西半球(大大为西)
【纬度和经度】
1.为了区分每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纬度。
地球仪的纬线有无数条。
2.人们把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定为0°纬线,也就是赤道,度数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增大,最大值为90°;赤道以北的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称南纬,用“S”表示;北极就是北纬90°(写作“90°N”),南极就是南纬90°(写作“90°S”)。
3.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即0°纬线)为界的;此线以北的半球为北半球,以南的半球为南半球,即纬度是北纬的就在北半球,纬度是南纬的就在南半球。
4.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
(看右图)
(1)图中字母表示低纬度的是A,纬度范围是0°-30°,
即0°-30°N和0°-30°S。
(2)图中字母表示中纬度的是B,纬度范围是30°-60°,
即30°N-60°N和30°S-60°S。
(3)图中字母表示高纬度的是C,纬度范围是60°-90°,
即60°N-90°N和60°N-90°S。
5.几条比较重要的纬线:
北回归线是23.5°N的纬线;南回归线是23.5°S的纬线;
北极圈是66.5°N的纬线;南极圈是66.5°S的纬线;赤道是0°的纬线。
6.为了区分每条经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经度。
地球仪的经线有无数条。
7.经度的划分:
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度数由0°经线向东西两侧逐渐增大,最大值为180°,由0°经线向东到180°为东经,用“E”
表示;由0°经线向西到180°为西经,用“W”表示。
180°的经线只有一条,叫180°经线。
8.两条相对的经线就组成一个经线圈。
例如:
60°E和120°W就组成了一个经线圈;45°W和135°E就组成了一个经线圈。
9.国际上规定,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到160°E
的半球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的半球为西半球
10.东西半球的判断:
看经度,东经度大于160°E在西半球,小于160°E在东半球;西经度大于20°W在西半球,小于20°W在东半球。
11.从南北半球看:
中国位于北半球。
从东西半球看:
中国位于东半球。
【经纬网】
1.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
2.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途。
3.利用经纬网定位:
(看右图)
(1)写出图中A、B、C、D的经纬度:
A的纬度是50°N,经度是75°W。
B的纬度是10°N,经度是45°W。
C的纬度是50°S,经度是15°E。
D的纬度是20°S,经度是75°E。
(2)写出图中A、B、C、D四点所在半球:
在北半球的是A、B,在南半球的是C、D。
在东半球的是C、D,在西半球的是A、B。
(3)图中A、B、C、D四地:
在低纬度的是B、D,在中纬度的是A、C。
第3课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
顺时针方向旋转。
(即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昼夜更替】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朝向太阳的一半为白昼,背对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2.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时间的差异】
1.由于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总是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样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2.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3.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向西分别叫做东时区和西时区。
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经度7.5°,两个时区合并为一个时区,叫东西12区。
4.每个时区均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这是该时区的“区时”。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
5.伦敦时间就是中时区的区时,也就是0°经线的地方时。
6.我国东西跨5个时区,使用起来不方便,我国就使用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作为统一使用时间,这就是“北京时间”。
也就120°E的地方时。
7.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
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8.日界线东12区与西12区时刻相同,日期正好相差一天,从东12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
日期减1天;从西12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1天。
第4课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大约365天。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这样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四季的变化。
4.读右下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纬线),北半球是春分日(节气),
日期是3月21日前后;
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太阳直射23.5°N(纬线),北半球是夏至日(节气),
日期是6月22日前后;
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纬线),北半球是秋分日(节气),
日期是9月23日前后;
当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太阳直射23.5°S(纬线),北半球是冬至日(节气),
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2)表示北半球春季的是A→B,月份是3、4、5月,南半球为秋季(季节);
表示北半球夏季的是B→C,月份是6、7、8月,南半球为冬季(季节);
表示北半球秋季的是C→D,月份是9、10、11月,南半球为春季(季节);
表示北半球冬季的是D→A,月份是12、1、2月,南半球为夏季(季节)。
(4)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最短的一天是冬至。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是夏季,最低的季节是冬季。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太阳光照图
1.读上图“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作回归运动。
(2)北半球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上,之后直射点向北移;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回归线上,之后直射点向南移;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上,之后直射点并继续向南移;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之后直射点向北移;
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
至此完成一次回归,并开始进行下一次回归移动。
(3)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二次。
2.读上图“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5°N,日期是6月22日,北半球是夏至(节气)。
(2)在A、B、C、D、E五地中,昼短夜长的是D地,昼长夜短的是B地,
昼夜等长的是C地,有极昼现象的是A地,有极夜现象的是E地。
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节气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状况
夏至
北回归线
最大
昼长夜短
秋分
赤道
居中
昼夜等长
冬至
南回归线
最小
昼短夜长
春分
赤道
居中
昼夜等长
【地球上的五带】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
差别。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北寒带、南寒带。
2.读右图“五带划分示意图”,回答:
(1)划分五带的根据是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名称及范围:
A是热带,纬度范围是0°-23.5°。
B是南温带,纬度范围是23.5°S-66.5°S。
C是南寒带,纬度范围是66.5°S-90°S。
D是北温带,纬度范围是23.5°N-66.5°N。
E是北寒带,纬度范围是66.5°N-90°N。
B和D合称温带,C和E合称寒带。
(3)填出五带分界线的名称及度数:
a是北极圈,纬度是66.5°N;b是北回归线,纬度是23.5°N;
c是南回归线,纬度是23.5°S;d是南极圈,纬度是66.5°S。
(4)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或北寒带和南寒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温带(或北温带和南温带)。
(5)我国地跨五带中的北温带和热带,大部分地区在北温带,没有寒带。
(6)热带的气候特点是终年炎热;温带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寒带的气候特点是终年寒冷。
第二单元地图
第1课地图基本要素
【绘制校园平面图】
1.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和图例和注记。
2.根据比例尺可以算出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方向;根据注记可以知道图中标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及陆高与水深等的数字,根据图例可以知道图中符号的含义。
【地图上的方向】
1.看地图,要学会辨方向。
在地图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确定了东南西北方向,就能确定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2.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的地图,通常用“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表示方向。
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一般指向标指向北方。
4.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即: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在北极点,四面八方都朝向南方;在南极点,四面八方都朝向北方。
【比例尺】
1.地图上的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表示方法。
写法如下:
数字式
例如:
“1:
1000000”或者“1/1000000”或者“
”
文字式
例如: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或者“一百万分之一”
线段式
例如:
。
3.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第2课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
1.地面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也叫绝对高度),单位是米;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等五种。
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地形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地表形态特征
平原
地势起伏较小
海拔在200米以下
地面广阔平坦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面广阔,起伏和缓
山地
地势起伏较大
海拔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四周被山岭、高原环绕
3.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
1.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2.等高线图基本特点:
①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等;
②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全图一致;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程度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愈密集,则表示坡度愈陡,等高线愈稀疏,则表示坡度愈缓。
3.主要地貌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形态特征: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线特征
如图
山峰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标高
由外向内递增
图①
盆地或
洼地
中间低,周围高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标高
由外向内递减
图②
陡崖
垂直的山坡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图⑥
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山谷线最高处
图⑤
山脊
山顶到山麓凸出高耸部分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图③
山谷
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图④
4、在地图上,将水域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等深线地形图,可以表示水域底部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
【分层设色地形图】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制作而成的。
按照不同的高度,着上深浅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底的起伏状况的地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立体感强。
借助这种地图,我们既可以了解某一地区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又能表示地势和各种地形类型。
第3课地图的应用
【地图与生活】
1.地图的种类很多。
按内容,地图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普通地图综合反映某一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一般特征,包括地形、河流、植被、行政区划、城镇、交通等基本内容。
专题地图则集中反映一种或几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例如,农牧业分布、旅游景点分布等。
2.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地图有不同的用途,在生活中要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如:
城区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目的地的位置,并根据目的地选择快捷的路线;交通旅游图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地形图在军事指挥中作用重大,在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又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线路选址。
3.阅读地图的三部曲:
第一步,看清地图,了解该图表达的主题内容和区域范围。
第二步,熟悉图例。
图例是地理事物的形象符号,是读懂地图的钥匙。
第三步,阅读地图主要内容。
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
第1课海陆的分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1.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而海洋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71%。
概略地说,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而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陆地分布很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3.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七大洲】
1.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看,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隔成几块面积广大的大陆和许多面积较小
的岛屿。
世界上共有六块大陆,即亚欧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南极大陆。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2.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世界上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即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简记:
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
3.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4.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它位于北美洲。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它位于亚洲。
【四大洋】
1.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按照它们的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简记:
太大印北)
2.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3.读上图“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左图代表西半球,右图代表东半球。
(2)根据字母代号填出七大洲的名称:
Ⅰ.A是大洋洲,B是亚洲,C是欧洲,D是非洲,
E是北美洲,F是南美洲,G是南极洲
Ⅱ.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Ⅲ.赤道穿过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部分。
(3)根据数字代号填出四大洋的名称:
Ⅰ.①是北冰洋②是太平洋③是大西洋④是印度洋
Ⅱ.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
(4)填出大洲分界线的名称:
Ⅰ.亚欧两洲的陆上分界线:
H是乌拉尔山脉,I是乌拉尔河,J是大高加索山脉,
⑤是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黒海和地中海。
Ⅱ.亚非两洲的陆上分界线:
⑥是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Ⅲ.南北美洲的陆上分界线:
⑦是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⑧是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
第2课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床的遗迹,这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可见,海陆是可以变迁的,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形成的地形区,如喜马拉雅山、长白山天池等;另一种来自地球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形成的地形区,如长江三峡、塔里木盆地风蚀地貌等。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3.此外,人类活动也能造成海陆变化,如荷兰的围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陆。
【大陆漂移】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轮廓几乎是吻合的,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大陆漂移说认为: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大陆解体、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测量结果表明,大西洋正在不断扩张,太平洋则在不断收缩。
【板块运动】
1.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的基础上,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3.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4.板块运动,有的地方表现为张裂,有的地方表现为挤压。
张裂的地方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挤压的地区则出现高山、岛弧或海沟等。
5.世界上有两条著名的山系:
一条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它们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的。
6.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7.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正在不断缩小,其原因是: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抬升,使得地中海不断地缩小。
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正在不断扩张,其原因是: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拉升,使得红海继续扩大。
8.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
(2)根据字母代号填出板块名称:
A是非洲板块,
B是印度洋板块,
C是亚欧板块,
D是太平洋板块,
E是美洲板块,
F是南极洲板块。
(3)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无关的板块是非洲板块。
几乎全部在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
(4)我国的领土主要在亚欧板块上。
(5)喜马拉雅山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上升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6)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挤压亚欧板块,导致青藏高原向东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引起的。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
第1课天气
【天气与生活】
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语言来描述某个地方的天气状况,它具有不稳定性。
2.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具有相对稳定性。
3.判断天气和气候的方法:
短时间为天气,长时间(超过三个月)为气候。
【看图识天气】
1.天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早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
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危害。
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向、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为云雨区。
白色的程度越浓,表示云层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当天空布满云时,为“阴天”;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晴天”。
3.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或风吹来的方向),有“东、南、西、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地理 复习资料 商务 星球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