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docx
- 文档编号:23387029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1.56KB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一情绪疗法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频考点提要
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频考点速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3、 智力正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4、 2.情绪适中
5、 3.意志品质健全
6、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做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反应适度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
7、 4.人格稳定协调
8、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9、 5.自我意识正确
10、 自我意识正确包括了解自我与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生活目标、自我期待切合实际。
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能以喜悦的心情接纳自我,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泰然处之,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11、 6.人际关系和谐
12、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13、 所谓人际关系和谐指的是:
14、 第一,了解和理解他人。
15、 第二,乐于接受他人与被他人所接受。
16、 7.社会适应良好
17、 心理健康的人,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18、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19、 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
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均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思维的成熟度不足,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的言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比较强烈的主观偏执性,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觉得他人时刻都在对其进行品评,担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怀疑是在议论自己;当别人面露微笑时,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这样的纠结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2.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也称为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中学阶段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关系方面
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中学生强烈的“成人感”要求父母尊重他们,改变以前那种不独立、不平等和依附的地位,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
这时,如果父母仍像对待儿童那样给予过多的照顾,提出过细的要求,往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抗情绪,甚至导致冲突,造成对立,产生疏远,给教育带来难度。
在亲子交往中缺乏沟通和相互理解,会造成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相处得不愉快,甚至会出现家庭暴力、学生离家出走以致走上犯罪道路等严重后果。
(2)师生关系方面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互动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学生认为在学校中以学习为中心,与教师缺乏情感的沟通,师生间有陌生感,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教师可敬但不可亲。
中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中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相互的理解,沟通不畅。
(3)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有75%~85%的同学明显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朋友,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他们对平等关系的向往,他们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
对于那些“非志同道合”的同伴则存在动力性不足,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的沟通等问题。
(4)异性交往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性不断成熟,异性吸引逐渐强烈。
正常的异性交往可以获得成长,有利于智力上的取长补短,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有利于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有利于活动中增进相互激励。
但在具体与异性交往的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性知识和异性交往的经验,不能掌握处理异性关系的技能技巧。
有部分中学生把握不好交往的尺度,出现异性交往过频、过深的情况。
3.学业发展问题
(1)学习动力问题
中学生存在较多的学业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即厌学问题,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
厌学的心理主要表现有:
第一,缺失内部学习动力。
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
他们认为学习是为父母、为家人而学。
第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一提到学习就觉得痛苦,觉得学习是一件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
第三,逃避学习。
厌学行为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花时间写作业、不愿意参加考试,严重厌学的学生经常逃学,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辍学等。
(2)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学习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习计划性差。
第二,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第三,呈现出无意义学习状态。
学习中不求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
(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
1.抑郁症
(1)抑郁症的含义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
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景的最先反应。
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景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2)抑郁症的表现
通常抑郁症的表现:
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3)抑郁症的形成原因
抑郁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有各种不同理论的解释。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经治疗或不经治疗能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人有复发的倾向。
(4)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对于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应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恰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
2.恐惧症
(1)恐惧症的含义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2)恐惧症的分类及表现
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3)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①情景治疗。
让学生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不断地鼓励学生面对这种场面,让学生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②认知疗法。
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不断告诉学生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3.焦虑症
(1)焦虑症的含义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2)焦虑症的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焦虑症的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3)焦虑症的原因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
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
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4)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为防止考试焦虑症发生,学校咨询人员可以通过一些早期干预的措施,如对这些学生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等进行早期干预。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4.强迫症
(1)强迫症的含义
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
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2)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例如门是否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3)强迫症的原因
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包括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
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等。
(4)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
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作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治疗强迫行为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
5.网络成瘾
(1)网络成瘾的含义
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网络成瘾的表现
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
可见,网络成瘾倾向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
(3)网络成瘾的原因
①网络自身的诱惑;②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③家庭环境的影响;④上网者自身因素。
(4)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
治疗网络成瘾主要采取心理干预的手段。
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①强化干预
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
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
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②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不良行为的方法。
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A.橡皮圈拉弹法。
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
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B.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
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C.内隐致敏法。
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③转移注意力法
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④替代、延迟满足法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
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⑤团体辅导法
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
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重点应是预防,而不只是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补救性矫治。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高频考点提要
1.心理辅导的含义、目标和途径;2.心理辅导的内容;3.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一情绪疗法。
高频考点速记
一、心理辅导概述
(一)心理辅导的含义
心理评估是指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辅导是指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第二是寻求发展。
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试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三)心理辅导的途径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途径有: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2、心理辅导的内容
3、
(一)学习辅导
4、 学习辅导是指教育者利用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其学习效果、发挥其潜能的过程。
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与学习习惯进行训练与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
(二)人格辅导
6、 人格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青春期辅导。
人格辅导着重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调适、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以及群体协作技能进行辅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7、 (三)生活辅导
8、 生活辅导是通过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日常生活技能辅导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
9、 (四)生涯辅导
10、 生涯辅导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为今后顺利地踏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学实施的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做好三件事: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选择教法;写三种计划:
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编制单元教学计划与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等:
在备课的所有活动中,教案的设计处于核心的位置。
(二)上课
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上课包括导入、课中实施教学、结束等三个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三)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
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2、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3、
(一)直接教学策略
4、 1.直接教学策略的含义
5、 直接教学策略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信息,教师的作用是以多种方式把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
通常是以演讲、朗诵的形式为主.辅以解释、举例、练习以及纠正与反馈等教学行为。
这种教学比较适于对事实、规则、活动过程的讲解与指导。
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
6、 直接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7、
(1)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
8、
(2)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组织教学:
9、 (3)提供详细的,反复的练习:
10、 (4)采用“小步子”原则呈现材料:
11、 (5)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
12、 2.直接教学的程序
13、
(1)日常复习与检查;
14、
(2)呈现与组织新内容;
15、 (3)指导学生练习;
16、 (4)反馈与纠正。
17、
(二)自主型教学策略
18、 自主性教学策略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
19、 (三)共同解决教学策略
20、 共同解决教学策略是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策略。
它的基本形态是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
第四节学习动机
高频考点提要
1.学习动机的含义;2.学习动机的构成;3.学习动机的功能;4.学习动机的分类;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6.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高频考点速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2、学习动机的构成
3、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诱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4、
(一)学习需要
5、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6、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7、 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8、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9、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0、 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
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11、
(二)诱因
12、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学习动机的功能
4、
(一)激发功能
5、
(二)指向功能
6、 (三)维持功能
7、 (四)调节功能
4、学习动机的分类
5、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6、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7、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
8、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于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老师等。
9、
(二)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10、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11、 高尚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12、 (三)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3、 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14、 远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近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例如,学生在确定选修课程时,有的是考虑今后走上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需要,有的只是考虑眼下是否容易通过考试,他们的择课动机便属远景性和近景性动机范畴。
15、 (四)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6、 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7、 直接动机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中学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高频 考点 速记 第六 中学生 心理 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