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docx
- 文档编号:23385631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44.53KB
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docx
《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
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绝对数逐年增长,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0.6元,增长了33.63倍;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08年的15780.8元,增长了44.95倍。
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GDP年平均环比增长率保持在12.8%左右,而同期我国农村居民实际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6%,城镇居民的实际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9%。
根据相关经济理论与实践,投资、出口与消费一向被认为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反映了这一点,“增加消费,扩大需求,启动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因此,对于消费的研究就显得极为迫切且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的凯恩斯消费理论中,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消费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在我国居民消费还存在着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消费群体: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
对于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他们各自的消费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孰轻孰重呢?
即我国政府应该将经济的增长点着重放在刺激哪个消费群体上呢?
是农村居民呢还是城市居民呢?
对此我们展开了关于我国人均居民消费的研究分析。
二、模型设定
(1)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因此《宏观西方经济学》中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即凯恩斯消费函数: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我国人均居民消费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就个人消费而言,个人消费主要受到个人收入、商品价格、个人消费偏好的影响。
其中个人消费的影响因素个人收入与商品价格是很容易数量化的, 至于个人消费偏好可以考虑前期消费量,因为前期消费可以反映个人消费偏好。
(2)变量的选择。
我国人均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确定为人均收入、商品价格、前期消费,上述分析符合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基于人均消费受到人均收入、商品价格、前期消费因素的影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成是人均收入,前期人均居民消费可以反映消费者偏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3)先从整体分析,涉及四个变量:
人均居民消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前期人均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再从城镇与农村两方面具体分析,消费与收入差异的影响。
三、数据收集
从《国家统计数据库》找到了自1983—2011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官方数据。
以此来分析我国人均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具体是如何对消费产生影响的。
1983—2011年我国人均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数据
时间
居民消费水平(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前期居民消费水平(元)
2011年
12570
35197.79
21809.8
6977.3
565
10522
2010年
10522
30015.05
19109.4
5919
536.1
9283
2009年
9283
25607.53
17174.7
5153.2
519
8430
2008年
8430
23707.71
15780.8
4760.6
522.7
7310
2007年
7310
20169.46
13785.8
4140.4
493.6
6299
2006年
6299
16499.7
11759.5
3587
471
5596
2005年
5596
14185.36
10493
3254.9
464
5032
2004年
5032
12335.58
9421.6
2936.4
455.8
4475
2003年
4475
10541.97
8472.2
2622.2
438.7
4144
2002年
4144
9398.05
7702.8
2475.6
433.5
3887
2001年
3887
8621.71
6859.6
2366.4
437
3632
2000年
3632
7857.68
6280
2253.4
434
3346
1999年
3346
7158.5
5854
2210.3
432.2
3159
1998年
3159
6796.03
5425.1
2162
438.4
3002
1997年
3002
6420.18
5160.3
2090.1
441.9
2789
1996年
2789
5845.89
4838.9
1926.1
429.9
2355
1995年
2355
5045.73
4283
1577.7
396.9
1833
1994年
1833
4044
3496.2
1221
339
1393
1993年
1393
2998.36
2577.4
921.6
273.1
1116
1992年
1116
2311.09
2026.6
784
238.1
932
1991年
932
1892.76
1700.6
708.6
223.8
833
1990年
833
1644.47
1510.2
686.3
216.4
788
1989年
788
1519
1373.9
601.5
209.9
714
1988年
714
1365.51
1180.2
544.9
177.9
565
1987年
565
1112.38
1002.1
462.6
149.8
497
1986年
497
963.19
900.9
423.8
139.6
446
1985年
446
857.82
739.1
397.6
131.1
361
1984年
361
695.2
652.1
355.3
119.9
316
1983年
316
582.68
564.6
309.8
116.7
273
来自《国家统计数据库》
设定如下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1:
其中,Y为人均居民消费,X2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3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为前期人均消费。
计量经济模型2:
其中,Y为人均居民消费,此处的X2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四、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1、人均居民消费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前期人均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回归双击“Eviews”,进入主页。
输入数据:
点击主菜单中的 /EV Work—数据1.xls ; 在EV主页界面的窗口,输入“ls y c x2 x3 x4”,按“Enter”。
出现OLS回归结果。
OLS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为
Yˆ= -1213.9046+0.208059X+1.692420X+0.392834X
(-2.207573) (10.74985) (5.415168) (5.334264)
R^2= 0.999445 R^2= 0.999378 F= 1.338861
(1)经济意义检验。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增加1元,人均消费平均增加0.208059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加1%,人均消费平均增加1.692420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前期人均消费增加1元,人均消费平均增加0.392834元。
(2)统计推断检验。
由上可知,该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999445,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378,模型拟与很好,F值为1.338861,回归方程整体上显著。
除了截距项,其余各参数的t值都通过检验,表明解释变量X2(人均GDP), X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前期人均消费)对被解释变量Y(人均消费)有显著影响。
多重共线性的诊断与修正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
在Workfile窗口,选择X2、X3、X4数据,点击“Quick”—Group Statistics—Correlations—OK,出现相关系数矩阵,结果为:
相关系数矩阵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有的较高,有的为负值,这表明模型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由上已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前期人均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人均居民消费都有显著影响。
考虑到论文研究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在此重点对人均居民消费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回归。
2、人均居民消费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
对人均消费Y与人均GDP进行回归结果为:
Yˆ=455.5392 + 0.3482220X
(74.84850) (0.005718)
t=(6.086159) (60.89674)
R^2= 0.992772 R^2= 0.992504 F= 3708.413
(1)经济意义检验。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增加1元,人均消费平均增加0.3482220元。
这符合经济理论。
(2)统计推断检验。
由上可知,该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992772,模型拟与很好。
F值为3708.413,回归方程整体上显著。
当=0.05时,)(2/knt=)29(025.0t=2.045,t﹥)29(025.0t,各参数的t值都通过检验,表明人均GDP对人均消费有显著影响。
3、人均消费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回归
回归结果为
Y= -206.6395 + 0.283187X + 0.897141X
(-5.034692) (7.526482) (7.095060)
R^2= 0.999158 R^2= 0.999093 F = 15425.94
(1)经济意义检验。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时,平均说来人均消费将分别增0.283187元与0.897141元;
(2)统计推断检验。
由上可知,该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99915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093,模型拟与很好,F值为15425.94 ,回归方程整体上显著。
各参数的t值都通过检验,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人均居民消费有显著影响。
五、本文的结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前期人均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对人均居民消费都有显著影响。
尤其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收入对人均居民消费有显著影响,它符合简单线性消费函数:
c = α +βy 。
这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相符。
(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对比研究,说明收入与消费在城市与农村的不同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消费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但居民的消费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同步增长。
这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制约,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在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等原因,使得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不高。
我国的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是逐年加大的,消费对应指数的差距拉大了城乡实际收入的差距,也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
(3)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与投资拉动,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出口受到很大打击,加速投资又极易造成产能过剩,由此可见,积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是我国保增长促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也有利于改变我国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现状,降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而消费的前提与收入有关。
从经济循环的角度看,收入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巨大,如果收入没有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的同步增长关系,那么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作用将大打折扣。
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尤其是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整体经济仍处于较快上升时期,这为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因此,要抓住这个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廓清发展思路,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努力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匹配,从而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
(4)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
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级党与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问题作为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使人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社会财富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水平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与良性互动。
(5)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注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切实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以缩小收入差距,这也是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
建立低收入群体的保护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析 我国 居民 人均 消费 影响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