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年级 阅读理解技巧.docx
- 文档编号:23380743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3.48KB
三五年级 阅读理解技巧.docx
《三五年级 阅读理解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五年级 阅读理解技巧.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五年级阅读理解技巧
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理解方法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在9-10岁,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中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三年级孩子的书面语言水平逐步增强,但是还不够稳定。
在阅读理解题的读题、审题、读懂题意、理解分析、解答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待增强。
如果在这个阶段能让孩子掌握好的方法,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
二、阅读学习内容
(一)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的考查主要是选择比较经典或精彩的课文段落,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字词句段的掌握情况。
如:
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体会关键词句。
(二)课外阅读
1、选择正确的字音或字词
2、写近反义词
3、补充词语
4、解释词语
5、根据词意写词语
6、加标点
7、按要求标画或仿写词语或句子
8、体会段落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或说明的道理,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
9、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0、找出短文的中心句
11、写出读了短文后的心情或感受
12、写出对重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13、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14、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15、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和句子,把握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并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和表达;
三、做阅读题的策略
(一)答题步骤
1、认真阅读,整体感知
一般要求孩子至少读三遍。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
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三年级的孩子还没达到倒读的水平,所以我现在还是引导孩子先读文章。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2、仔细审题,切忌粗心
首先要静下心来,认真读题。
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
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有很多孩子都是因为粗心而导致失分的,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
有的本是要求写近义词,结果却写成了反义词。
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弄清题目要求。
3、按题目要求,完整答题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再次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可让学生用笔在文章中做一点相应的标志符号。
同时我们一定要提醒孩子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学会放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容易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4、用心检查,避免错漏
在做完阅读理解题后,不要马上就放到一边。
要让孩子养成即时检查的习惯,马上就把这一部分的题目再通读一遍,以免发生做错或漏题的情况。
当然在完成整张试卷后,还会有一次检查的机会,但即时检查也有好处,因为大脑的记忆理解还存在当前的状态。
有很多孩子就有漏做题的情况出现,尤其是那些加标点、划横线、划波浪线、找出中心句、选择正确拼音等这类题目,因为题目中没有括号和空格,孩子是最容易把它们放过的。
(二)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完整准确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有很多试题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得到答案,如近义词反义词等,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改头换面。
回答问题时,对于用词造句要反复推敲,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还要提醒孩子答案的完整性,尤其是问答题,句子必须做到通顺、完整。
一般会引导学生按照题目回答,如“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的想法是”“我的体会是”。
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
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
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
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
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
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
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四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
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是相当有意义的。
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
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
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
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
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
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
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
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
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
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
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
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
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
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例如:
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
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
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
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
或是: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请写几句话。
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
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
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
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
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
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
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例如:
《家是什么》(节选)
家是什么?
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
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
“我又有家了。
”
填空:
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什么?
(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喜”的是什么?
(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
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第3/7页
2、提取信息后概括。
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
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
《父亲》(节选)
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
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
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
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
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
父亲铁面无情地说:
“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
”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
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
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
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
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
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心苦婆的劝说总不见效。
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
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
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一般学生来说有难度。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
(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
)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
谁也答不准,答不全。
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第4/7页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
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
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
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
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
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
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
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主观性试题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第5/7页
例: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这句话是总起句,在文中起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例: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热爱之情。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1:
“笔直的公路上,一队队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
”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柱的整齐地立在公路上的特点。
例2: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句话好在哪里?
”
答: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特点。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1: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这句话好在哪里?
第6/7页
答:
这句话是设问句,它能引起读者对进入金龙洞的小船的注意,并引起读者的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2:
难道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
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强调了蝙蝠的特点,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也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并加强了语气。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
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五年级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阅读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题型:
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2)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
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5)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6)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一)
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二)
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方法三)
(7)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8)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9)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②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④特定称谓。
(10)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
(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11)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1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词语/成语:
形容(本来的意思)+本文指(结合文章)。
(13)从原文中找句子,问为什么?
怎么那么说?
答:
前三句,后三句。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1、说明顺序就是三种:
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列数字)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3、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
第2/6页
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范例解答: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
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
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
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
“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
”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
“别怕,孩子。
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
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
”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五年级 阅读理解技巧 三五 年级 阅读 理解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