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城镇与经济发展策略.docx
- 文档编号:23380670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49.60KB
山区县城镇与经济发展策略.docx
《山区县城镇与经济发展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县城镇与经济发展策略.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区县城镇与经济发展策略
山区县城镇与经济发展策略
引言
根据双方约定,山区城镇与经济发展策略,重点是城镇发展战略,开发区发展思路、县域空间经济功能划分。
在实际策划过程中,发现农业园区、仁居及相关城镇发展应考虑进去,于是本课题形成如下成果:
1、山区城镇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2、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对策
3、山区中心城区与南部经济区发展对策
由于经费、时间等原因,此次规划和策划以理清思路为主,不做具体的专项探讨和策划。
经济发展是动态性的,经济系统作为一个离散系统,要搞清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涉及很多专业和花费很大精力。
因山区经济发展还有不少基础工作要做,执行力是一个关键,因而本课题以2010年目标为限。
课题执行由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与城市所共同执行,山区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协助。
第一部分概念规划
一、规划依据
1、山区的市场政策环境
1.1山区的形态
山区在今后面临的竞争中,可以说是3个缺乏:
第一,经济自然资源存量较小,缺乏转化为市场财富开发的较大价值;第二,实物资源总量小,市场形态可谓有“态”缺“形”;第三,市场人力资源弱小,缺乏人力资才竞争力。
结论是:
县域经济形态缺乏能统一全县的产业和城市品牌,必须用几年时间发展主导性产业和重点城镇,达到造“形”亮“态”目标。
1.2支撑县域经济的5根柱子
县域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基础形态,也是目前国家困绕着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寻找突破口的关键。
概言之,工业化相对薄弱的县域经济形态以什么形式参与市场角逐和竞争,农业部说这个问题并未破题,并希望在2006年委托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主持的县域可持发展课题能达到破题的目的。
根据课题组对山区及全国的调查,尤其是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认为县域竞争的态势,主要靠5根柱子:
中心城镇、产业集群、市场人才、服务能力,主导产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构成了县域经济的市场形态格局。
1.3国家对县域经济的重视
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是自然资源或经济不太发达的县的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领导人每年关于县域经济的讲话不少,学界研究县域经济的文章上千篇,农业部的产业化办公室也是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设计的,此外,建设部、商务部、农业部、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等的小城镇试点、小康建设、科技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四农问题等都有专项政策和扶持资金。
各省市情况大致如此。
2、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2.1竞争态势
2002年,全球经济版图划分为20个都市圈,开始了新一轮“抱团”。
中国划分为“三大”(长、珠、环)和“三小”(成渝、中原、江汉)都市圈,国际上还把区域竞争划分为八级城市(镇)竞争格局:
都市圈、国际大都市、区域性都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综合性小城市、专业城镇、小城镇(专业区)。
纵观国内外区域竞争,均把城市竞争作为“实力军团”对待。
2005年,在评价全球城市地位时,世界大都市只有纽约、东京、伦敦入列,国际都市有150个之多,建置镇50万个左右。
从历史演变看,区域经济的竞争载体,主要是产业发展推动的城镇化。
县域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中心城镇的竞争。
2005年中国千强镇所在的市县,就是一个区域竞争的缩影——上海所有街道全部进入,东莞90%镇进入。
长三角与珠三角占了全国千强镇的近80%。
这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其它地区强镇较少,城镇资源分散,竞争能力有限;
二是全国4万多个乡镇,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进入“千强”少,而花费的管理成本却很高,这表明浪费城镇公共资源;
三是镇城竞争,实际上产业和企业集群的竞争,没有经济地位的城镇,实际上将没有前途,遑论可持续发展?
2.2城镇经营分析
城市(镇)经营是1965年蒂伯特先生最早提出的,他的基本观点是:
一个城市(包括县、镇)区域,似如一个企业,市县长就是总经理:
要懂得把“企业”当成一个产品来经营;与企业家经营企业对象不同的,主要是产品不同而已。
从现状看,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县域之间竞争的差距,与决策者的城市(镇)经营水平关系甚大。
县域间自然条件、基础实力肯定有很大差异,发展的结果肯定不同,但发展的结果仍然是“事在人为”,在于决策者的胆识和决心:
熟悉和参与市场循环的真正能力。
所以,山区这次下决心做城镇、经济发展、旅游策略,从肖文浩书记提议到县里几套班子拍板,仅用了1周时间,体现了新一届班子的办事效率和决心。
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执行力。
城市经营,在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甚至上百年历程,而我们不但是新兵一个;还得面临如下现实:
一是全球发达国家不仅完成了第一次全球化——工业全球化,又从21世纪初全面开始了以服务业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镇)资源经历了几次整合:
资源—工业—商业—服务业几个阶段。
如美国把全国划分为300多个都市统计区,(300多个包含了全国1.9万个市镇)。
5万多个税源区,日本将全国划为约2万个“财产区”,形成了近万个产业集群区和上百万个企业产业链知识集聚区。
根据国外的实践和经验,中国的县域空间都应当有至少一个小城市,一半的人口往小城市集中,其他的城镇作为产业人居区对待,弱化行政功能,以集中人力和城镇资源,形成聚集的资源和市场效益,达到体制内外的共同循环,才能形成一个中型的商圈,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元素。
从城镇经营实续看,凡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很难发展综合性的公共设施,而公共设施不完善的市镇,一般98%会走向衰落。
也就是说,人口规模保证不了5万的墟镇,发展到一定时间会走下坡路,而空间上半小时车程内缺乏商圈的小城市,也不对周边有洼地效应和辐射功能,这对我们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借鉴:
不要人为地浪费城镇资源,否则就是犯罪。
3、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战略分析方法
3.1内涵的层次及分类
目前对欠发达县的持续战略或真正的科学发展策略,并未破题。
本报告探讨破题的态度从以下4个层面分析:
一是政治角度,可分为:
组织(规划、机制、监督、控制)和服务(管理、执行、引导、服务),它是改变传统的领导和管理的模式,而且应视为县域经济的灵魂,一如人的左右脑;
二是规划角度,可分为4块经济:
农业产业化特色经济、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商业服务业;
三是市场经济角度,可分为三大动力:
自然财富、人力资源财富、资本实物财富动力;
四是从社会角度,可分为:
城镇与产业2个轮子,观念与人力资源2大引擎,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特色经济园区、工业开发区、商圈、品牌生态、科技信息8个能力;
3.2县域经济社会形态结构
县域经济社会形态,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描述的,根据“万国”10多年从事咨询形成的分析理念,在“万国”上百个案例中,图表1理念已受到客户的认同。
它是“万国”咨询方法的结晶,因而下图被同行可有关领导称为“破解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象分析法”。
二、战略定位
1、存量分析
1.1经济资源
总量较小,2004年,山区的一二三产值不足40亿元(国际标准:
5亿美元以下的均为小公司),GDP为15亿元,三产结构是:
46040、55877、53099亿。
全县经济相当于一个小中型公司实力,未及全国千强镇最后一名;全县12个镇,财税收入仅为千强镇之首虎门的1/80;与国际财富强镇比,大约相当于1/2000~1/5000;
1.2自然资源
山区面积1381km2(270万亩,其中耕地16万亩,山地16万亩),人口约25万,距广州443km,**42km,除了旅游资源外,其次为矿产和木材资源有一定的商业开发价值;
1.3城镇资源
全县辖12个镇,150条村,农业人口占70%以上,如果剔除5万农民工,城镇人口约占45%,即12万左右。
1.4人力资源
全县满打满算,加上流动人口,劳动力资源不会超过15万,人均GDP约7000元,消费能力有限,支撑不了十几个镇的城镇化格局。
第一,乡镇经济以管理型为主,未走向经营型;且资源分散,管理成本较高,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第二,经济总量小,从事管理的官员较多,承载不了这么大的开支;第三,教育等社会服务的财政开支较大,财政自给能力仅及一半;第四,人力资源有限,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多,为经济服务的人少,“人才产品”的“结构单一”,应当从现有行政人才中,通过实践或培训,强化到为经济服务上来。
2、山区空间规划应重视的问题
2.1SWOT分析
一是开源节流,即加快发展经济,节约行政开支。
对上尽可能地争取上级可能承担的开支,对下则能节约就节约;
二是加快城镇资源的整合,从行政管理型转向开发服务型,让村民也能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城市人的服务,这才是公平、和谐和可持续的;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零星资源开发为合作捆绑开发,把基地型开发转向网络型开发,真正发挥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用服务业链条粘合和推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以园区和特色经济开发为基本模式;
四是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提高城市经营水平,把管理型干部培养成经营服务型,加快资源变资本,墟场变市场。
3、战略定位
3.1总定位、555工程
目标:
生态旅游经济县。
即5年造生态,5年打造成旅游县,再用5年打造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县。
3.21234定位:
“1”即打造旅游文化为特色的“山区形象”,必须办好1个节庆;“2”即建设大柘、仁居2个中心城镇;“3”即打造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3类园区(商圈);“4”即近期抓好4项工程:
旅游、开发区、城镇、富民工程。
3.3辅助性分析
5年造资源,5年经营成资源资本,5年以资源资本结合市场资本,提高知识、生态含量,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用服务业统一县域经济品牌。
三、空间规划
1、国土整治分析
1.1规划定位路径
一是城镇资源往大柘、仁居集中,其他城镇发展为专业性的经济—人居服务区;二是农业往园区化、特色化和品牌化“三化”发展;三是空间上按国土整治要求,划分为7个经济区,但工业以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区为中心集聚产业。
1.2国土整治是空间规划的基础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国土整治,而且是基础性的。
发达国家国土功能划分及管理机制都经过了时间检验,且以“经济指标”作为国土整治的基本指标。
如日本的“财产区”,美国的都市区和税源区,意大利的城镇经济服务区,德国3.6万个经济功能区等。
中国国土整治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尚有一定距离。
但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乡镇已合并近一半:
从7万多个到4万多个,估计今后几年将合并为2万多个镇。
1.3国土整治与产业功能的关系
传统的城市规划重空间不重产业,而传统的经济规划重区域不重城镇载体。
产业或企业集群能否成功,关键是解决的以城为横坐标,产业为纵坐标,构成空间和时间的“经纬”状态。
2、空间功能规划
2.1山区自然功能状态
山区山岭、河流基本为北南走向。
形成了以大柘为中心的东石河、河头河、大柘河“三江盆地”,以及八尺,差干(含上举东)2个丘陵小盆地。
从自然地理看,山区全境可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北部4个丘陵山区。
2.2功能细分:
七个功能经济区
2.21以大柘为中心的“三江盆地”;
2.22以八尺为中心的西部小盆地;
2.23以差干为中心的东北部小盆地;
2.24东部以铁山、尖山为中心的东部丘陵山区;
2.25中部以角三嶂、石马峰、尖山为中心的中部丘陵山区;
2.26西部以南台山、四望嶂为中心的西部丘陵山区;
2.27北部以项山甑、鸡笼嶂、五指石为中心的北部山区。
2.3解决方案
2.31城镇经济版图:
以工商服务经济主导,2010年50%左右人口居住在城镇,规划面积100km2,其中工业园区用地30~50km2,城镇商业、居民住宅等用地50~70km2,合计占国土1/14;
2.32特色经济版图:
以种养加为特色,如脐橙、烤烟、魔芋、肉山羊等100~200km2,约占国土1/14;
2.33林业经济版图:
以林木种植、保护、开发为主,600~700km2,约占国土1/2;
2.34食品蔬菜经济版图:
以种植一般蔬菜、山地粮食为主,200km2约占国土1/7;
2.35农田保护区版图:
以种植水稻为主,100km2,约占国土1/14;
2.36水库等淡水资源版图:
以养殖、蓄水、排洪为主,100km2,约占国土1/14
2.37旅游经济版图:
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概念区300km2(核心开发区50km2),占国土1/46
2.38实施富民工程:
把150个村发展为特色经济村,从政治上可称为生态经济村,从经济上则称为特色经济村,从市场角度称为一村一品村,从品牌角度,称为150个有机食品村,以县打造为有机食品县,称为产品系列或基地。
2010山区国土经济版图划分
图表3
序号
类别
经济功能方面
面积
约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空间目标
2010年产业目标
1
城镇经济版图
公共设施、居民区、
商业服务区
70km2
1/20(其中县域交通占50km2左右)
一个主城市区,一个附城市区,及10个左右墟镇组团
城镇建成区占国土1/20,(不含交通)
2
工业园区版图
发展加工制造业
30km2
1/45
一园多区
占国土1/45,形成经济核心区
3
特色经济版图
发展脐橙、烟叶、甜玉米等
100km2
1/14
5~10农业园区,及20个左右特色产业区,150个特色村
通过以村为单位发展150个特色产业村
4
林业经济版图
发展林木等自然资本经济
700km2
1/2
形成3大经济林区
发民400km2经济林,使之成为自然资源宝库
5
食蔬经济版图
发展饲料、蔬菜、土豆等有机食品
200km2
1/7
发展成**最重要的有机食品基地
发展饲料、蔬菜为主产业,推动农民增收
6
农田自然保护区
水稻等
100km2
1/14
发民优质稻
农田保护区
7
淡水资源经济版图
新建贵妃、凤池水库,加上富石、黄田及河流,可发展特色水产业
100km2
1/14
成为广东主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区
淡水战略创造1亿元产值
8
旅游经济版图
发展旅游经济
300km2(含250km2林区)
1/4.6
成为广东体验式的旅游基地
创造3000~5000万元门票,综合消费2~3亿元
第二部分发展目标
一、城镇规划
1、规划目标
1.1城镇化现状
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山区在稍后对4个镇的合并后,其城镇化水平现状如下:
图表42000年山区县分区城镇化水平单位:
人,%
乡镇名称
非农业人口
镇区人口
非农化水平
仁居
1661
6376
7.50
八尺
939
2254
6.17
东石
2516
10521
8.60
大柘
41776
48180
71.00
石正
2107
10982
6.72
差干
435
2064
5.60
河头
578
810
5.42
中行
401
2050
4.76
上举
380
1078
5.17
泗水
482
1023
4.43
长田
572
898
6.19
热柘
764
965
5.77
注:
①非农业人口按山区县公安部门统计数,镇区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测算。
②非农化水平=非农业人口/镇域总人口(公安部门统计数)。
③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常住人口(第五次人中普查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区12个镇中,镇区超过1万人口的只有大柘、东石、石正3个镇,超过5000人口的只有仁居,其余均在3000人以下。
也就是说,一级城镇有大柘,具备了发展中小城市的条件。
仁居因区位优势可发展为中心镇,东石、石正可以通过合并统计报表,壮大大柘城镇资源实力。
其他城镇基本不宜保留完整的行政建置,宜以经济区对待。
1.2规划思路
由于交通畅达,青年人向往城市生活,原住民也有享受城市生活的权力,山区应当适应大势,因势利导,加快城镇资源整合。
主要是以打造城市中心区和北部中心镇为目标,以区域内30分钟,墟镇(专业经济区)到中心城镇20分钟,或以人口2万以下、税收不足千万不宜设镇的指标,重新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如石正、东石虽人口过万,但与县城较近,可以融为一体,在暂时保留镇建置情况下,发展为关联居民服务区或经济专业(企业集群)区;仁居虽人口较少,但因属北部交通要冲,区位优势决定了可以发展成一个中心城镇,即北部以仁居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区和南部以大柘为中心的工商经济区。
1.3210目标
山区城镇资源整合目标:
“2”指大柘小城市形态,仁居中心城镇形态建设,“10”指经济专业集群墟镇区(石正、长田、热柘、东石、中行、河头、泗水、八尺、差干、上举)。
其中大柘工商业中心城区集中全县60%以上的人口,仁居为旅游经济中心镇区。
2、中心城镇发展目标
2.1山区城市中心区
2.11目标形态
发展成山区的中小型城市,2010年非农人口达到8万人(含流动人口2万),总人口达到10万人;其形态是:
山区城市中心,工商业为其内涵。
2.12综合形态及目标
2007年把石正、东石、长田、热柘4个镇作为约束性的统计区和规划区,2010年纳入到“山区城市中心区规划”强制性执行。
图表5山区城市中心区规划目标
名称
目标(2010)
指标
形态
发展为中小城市
2010年成为8万人口小城市
人口
原住民5万,外来人口3万
通过加快开发区发展,增加人口,即从事工商业的到2010年达到2-3万人
中心区建设
建成区30km2
大柘工商居住区10km2,开发区10km2,东石、石正、热柘、长田10km2
2.2仁居中心镇发展目标
为吸引投资,并使城镇建设走上城市化建设道路,建议把仁居中心镇作为“山区仁居(北部)城市中心区”引商和宣传。
仁居中心镇发展有2个概念:
一是中心镇区建设;二是将八尺、上举、差干合为1个经济统计区。
图表6山区仁居(北部)城市中心区规划目标
名称
规划范围
指标(2010)
目标
发展为山区北部中心镇,以仁居、差干、八尺、上举为城镇概念区
仁居成立3个居委会,统管差干、八尺、上举居委,行使行政功能,各镇主要负责抓经济,可以把干部一分为二。
最好成立一个街道办抓城镇经济
人口预期
3万
2010年墟镇人口达到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务工人口1万。
建设预期
商贸区人居5km2工业区2-3km2
①2010年2区建成面积2km2商住区2km2;②2015年比2010年翻一倍
山区城镇化的等级
必须搞清一个问题:
山区只有20多万人口,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城镇资源不宜太分散,只有集中、集聚、积力发展,才可能有好的结果。
城市经营要求,其城市(镇)资源的整合,在较小区域内减少等级,形成链条而不是组团(群),山区的城镇链才能缩短,才会减少“能量”消耗。
正是基于这一分析和山区实际,山区城镇链条不宜多组群,宜分成3个等级即可:
一级为中心城区:
县中心城区大柘,二级次中心城区仁居,三级为围绕中心城区的产业人居区。
2.3辅助性分析
山区城镇化应根据山区实际,以产业化和城市规划实现双向拉动,一如“天平”的两端。
注:
①“万国”多年形成的坐标进程分析法;
②此图引自“万国”城市经营分析方法:
国外同行称为“万国模式”。
这个图是万国多年研究城市经营得出的。
城市化或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作基础,以规划作指引,如果把二者的动力关系作比,则产业为经,规划为纬,产业决定城市是否长高。
图表9山区县城镇组群结构空间划分
组群名称
包括城镇
主要发展方向及职能
中心
县城中心(大柘)和郊区镇(超竹、坝头)
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石正城镇组群
石正、长田、热柘
农林基地、加工中心、为县城服务基地
东石城镇组群
东石、泗水、河头、茅坪、中行
金融、贸易中心、工业发展基地
仁居城镇组群
仁居、八尺、黄畲、差干、上举
种植基地、贸易加工中心、文化旅游
资料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设计院
城镇组团是不科学的,其原因在于过去迁就现状,不从产业集聚能力考虑城镇的等级发展,把市场因素放在第二位。
因此,应当根据城镇经营特点,把城镇资源往中心城区集中更能见到效益。
图表10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等级
人口规模
乡镇名称
个数
合计人口
平均规模
一级城镇
12万人/个
大柘
1
12
12
二级城镇
2.5~5.0万人/个
石正、东石、仁居
3
10.5
3.5
三级城镇
1.0~2.5万人/个
八尺、中行、差干、坝头
4
5.2
1.3
四级城镇
0.5~1.0万人/个
长田、泗水、上举、热柘、超竹
5
4.3
0.86
资料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设计院
此外,从经济支撑力度出发,在政经合一的管理体制上,山区经济支撑不了这么多城镇,山区有两级城镇即可:
大柘为一级,仁居为二级,其他城镇按照合并后的规模,划分为10个左右城镇专业经济区。
这种划分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是保留城镇建置,将政治、工商管理、党务等行政管理功能收到一二级城镇,三四级城镇则以经济发展服务区为已任,而不是以管理为已任;苏州科大设计院的人口预测,大多数镇区人口在5000人以下,只是一个经济区,不宜保留行政管理职能。
苏州科大设计院认为:
2010年山区县非农化水平达到30%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2020年城镇化达到36%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
即便如此,按照5万人口城镇会衰落的理论,山区只有大柘、仁居可以具有这种发展能力。
山区县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案
图表11
名称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总人口
镇区
人口
城镇化
水平
总人
口
镇区人口
城镇化水平
总人
口
镇区人口
城镇化水平
合
24.5
11.03
45.0
28
14
50.0
32
19.2
60.0
仁居
2.28
0.73
32.0
2.6
0.88
33.8
3
1.44
48.0
八尺
1.3
0.38
29.2
1.3
0.38
29.2
1.4
0.49
35.0
东石
3.21
1.4
43.6
3.4
1.52
44.7
3.8
2.28
60.0
大柘
8.42
5.77
68.5
10.9
8.24
75.6
13
10.79
83.0
石正
2.85
1.23
43.2
3.2
1.4
43.8
3.7
2.2
59.5
差干
0.75
0.26
34.7
0.8
0.24
30.0
1
0.43
43.0
河头
0.88
0.19
21.6
0.89
0.2
22.5
0.9
0.22
24.4
中行
0.76
0.22
28.9
0.71
0.21
29.6
0.6
0.21
35.0
上举
0.6
0.12
20.0
0.6
0.13
21.7
0.6
0.16
26.7
泗水
0.72
0.16
22.2
0.7
0.16
22.9
0.8
0.2
25.0
坝头
1
0.23
23.0
1.1
0.28
25.5
1.2
0.34
28.3
长田
0.71
0.15
21.1
0.8
0.17
21.3
0.9
0.22
24.4
热柘
10.2
0.21
20.6
1
0.2
20.0
1.1
0.25
22.7
资料来源:
根据苏州科技大学设计院资料整理
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区 县城 经济发展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