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docx
- 文档编号:23376245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50KB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docx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主管部门:
中华全国总工会
学校类型:
综合类
学校性质:
一般本科
学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官方网址:
招生简章:
学校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学校立足工会、面向社会,着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劳动关系与工会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普通本科教育为基础,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学历教育、干部教育与劳动关系研究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主,重点培养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文化传播等类型的人才。
学校现设有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法学系、经济管理系、劳动关系系、文化传播学院、安全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教学系(院),初步形成了劳动关系、法学、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组成的特色专业群,涵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11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608人,专科生1504人。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具备了较为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72人,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
根据教学的需要,学校还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著名学者、专家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
学校将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践行“刚健创新、和而不同”的校训,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工会工作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普通高等院校。
历史沿革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会议建议全总开办“工运干部学校”。
1949年9月下旬,根据刘少奇(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全总名誉主席)的指示,全总决定将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培训全国各地的工会主席。
同时决定,由全总副主席李立三兼任校长,校址为天津市九江路26号,即原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校址。
1949年9月27日《天津日报》发表题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组,全总工会干部学校成立”的消息。
1949年11月1日,全总干校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
会议通过了《学校组织规程》确定了学校的组织机构、职责范围、领导原则、工作制度等。
1949年11月8日,全总干校第一期普通班举行开学典礼,全总副主席李立三和全总多位领导出席。
第一期普通班学员共计674人,来自全国各主要工业城市的地方工会与产业工会,学校聘请了苏联专家来校讲授课程。
首期学员经过半年的学习,于1950年5月15日毕业。
1949年12月24日,全总聘请的苏联专家日梅霍夫、马尔科夫、戈列金到校,学校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会。
1950年7月7日,第二期普通班开学,由苏联专家和全总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讲授。
1950年12月11日,劳动保险训练班开学,全总副主席朱学范到校参加了训练班的开学典礼。
1951年2月20日,工会文教干部培训班开学,学员共计375人,同年3月24日毕业。
1951年4月24日,第三季普通班、工会基层干部培训班同时开学,李立三校长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
1952年7月24日,全总党组向刘少奇同志请示,拟在北京市修建能容纳1500名学员的全总干部校舍。
8月20日,刘少奇同志对上述全总党组的请示作了批示,同意在北京修建全总干部校舍。
1952年8月22日,薄一波同志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批件做出在批示,同意在北京修建新校舍,从此,我校着手在北京市阜成门外花园村购地以及筹建校舍等工作。
1954年7月2日,经全总总书记处第38次会议通过,任命狄子才为我校校长。
1954年7月26日,我校开始从天津迁往北京,8月11日,学校教职工正式在北京新校舍办公。
1957年1月,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总书记在中南海接见第7期普通班毕业生及全校学工人员,并一起合影。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我校县工会主席培训班全体学员和部分工作人员,并一起合影。
1966年6月份,因开展“文化大革命”,我校停办。
1978年11月10日,全总党组向中央申请恢复全总干校。
1978年11月12日,中央同意恢复全总干校。
1983年6月21日,全总党组向中央书记处申请开办在全总干校开办三年制大专班,中央书记处予以同意。
1984年8月13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系中央部委所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为我院书写“中国工运学院”院名。
1984年9月5日上午,本校召开庆祝全总干校建校35周年和全总干校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总主席倪志福到会讲了话。
1984年10月20日,全总书记处决定,从1985年起本院轮训部改为进修部,轮训班改为工会领导干部进修班,负责培训省、市、区和地方工会正、副主席、部长,大型骨干企业正、副主席,大的县工会主席。
1985年八五级工会学专业和劳动保护专业开学。
经教育部同意,这两个专业列入国家1985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院在全国工会系统统一招生。
1985年9月14日,院长办公室会第24次会议决定:
撤销培训部,成立工会学系、劳动保护系。
1986年4月2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我院工运史专业、劳动法专业从1986年开始招生。
1987年1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中国工运学报》(季刊)。
3月正式创刊,公开发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为《学报》创刊题词。
1989年,《学报》改为双月刊。
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在职成人劳动模范本科学生,并于1992年9月招收了第一期学员,共计48人,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以及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1997年起,试办成人大专函授教育。
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学院开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5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并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为普通本科院校的通知”,学院由成人高校转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院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学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方向)、(工会工作方向)的招生培养工作。
建设成果
在重点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还重视科研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学院把科研工作作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研工作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
通过健全科研规章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学术研究所,为学院教师的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自2003年学院转制以来,累计获得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7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3部,学院教师主编和参编的教材和辅助教材50部,其中《中国劳动关系学》和《企业文化学概论》两部教材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319篇,其中被SSCI和CSSCI收录的论文达到17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为中国政治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科研平台
学校设有劳动关系研究所、劳动法与工会法研究所、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所、安全科学与管理研究所、劳动力市场研究所、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研究所、中国职工舆情研究所等16个研究所,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积极参与我国工会和劳动立法工作。
学术资源
学校作为全国劳动关系及工会图书信息中心,图书馆截至2014年各类中外文纸质藏书67万册,电子图书120余万种,为学校师生及全国工会组织提供教学研究及信息咨询服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是中国政治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学校主办的《中国工人》杂志,是研究和宣传职工权益的重要舆论阵地。
学术交流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越南、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与交流活动,并与国际劳工组织、艾伯特基金会、英国英中协会等组织开展了长期的项目合作,与日本爱知大学、俄罗斯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越南工会大学、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白俄罗斯劳动与国际关系学院、新加坡劳工学院、韩国劳动教育学院、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院校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定期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
学院还聘请在工会及劳动研究领域的外籍专家来校授课,每年派出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与国外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扩大了学院办学的国际视野。
作为全国工会系统的最高学府和劳动关系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拥有一批从事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工会理论、劳动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学科专业的资深学者、教授,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队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律、社会工作、工会理论与实践、劳动安全、劳动与社会保障、企业民主管理、中国工人运动史等领域的教学科研水平居国内前沿,并同国外有关组织、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院系设置
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重点,工会干部培训为使命,高等职业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设有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法学系、经济管理系、劳动关系系、安全工程系、文化传播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基础部、外语教学部等十二个教学系(院)部,开设有15个普通本科专业及方向,有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构建起以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劳动法、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专业组成的面向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领域的
学科专业群,涵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等6大学科门类。
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建校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继续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践行“刚健创新、和而不同”的校训,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工会工作、安全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普通高等院校。
为适应普通本科教学的需要,学院通过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适合学院发展规模的师资队伍。
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79%。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具备了较为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学校截至2014年有专任教师254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7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1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还常年聘请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根据教学的需要,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学校标识
“刚健创新、和而不同”
释义:
“刚健创新”,源于《周易》。
“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
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致人于刚健善美,出人于精神荒寒。
在知识求索的进程中,培育宏扬君子的品德,刚健笃实,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进取有为,养成以社稷民生为己任的浩然正气。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
和是“一”,和而不同是“一”中包含多元,既不失准则又包容并存。
劳动关系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应倡导坚持原则而又善于协调,正视差异而能和睦相处,尊重多元而求公平正义。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社团文化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学校有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空山新雨文学社、翔远社、乒羽社、健美操社、数学建模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武术协会、中劳微博协会等近五十多个学生社团组织,其中马克思主义协会为全院最大的学生协会之一,“水星计划”为其特色活动。
学院组建有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声乐部、器乐部、话剧部、摇滚社、舞蹈队、健美操队等多个学生艺术团体,以及棒球队、排球社、足球队等多个学生体育组织,定期举办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同时,在学生心理辅导、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成立了勤工助学协会、学生就业协会、心理协会等,配备了专门人员,制订相关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替代贴吧中劳家园吧创建于2010年4月8日,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大的无门槛网上社区存在。
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替代吧,中劳家园吧主要着力于校内讨论、活动宣传、学校介绍、新生疑问解答,交流互动等工作。
2011年6月15日在高校贴吧联盟的帮助和众吧友的长期支持下,我们终于实现了跳转,在XX贴吧输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即可自动跳转至“中劳家园”吧,现了大学类贴吧的另一种形式上的重生!
并且我们高兴的看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吧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实现跳转的高校贴吧!
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
我院相继开通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团委、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等官方微博,实时发布各类动态信息。
专业设置
【经济学类】
经济学
【法学类】
法学
【社会学类】
社会工作
【汉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类】
新闻学
【环境与安全类】
安全工程专业
【公共管理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
劳动关系
【工商管理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类】
酒店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劳动 关系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