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docx
- 文档编号:23373921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12KB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docx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
专题2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侵华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和不断探索的历史。
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纵向线索梳理
(一)19世纪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从1840—1900年的60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1、鸦片战争
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
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受到了严重阻碍,出现了大量逆差。
当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发生后,他们以“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规定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由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为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扩张开了绿灯。
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开放还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于1856-1860年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并于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迫使中国与之订立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汉口、牛庄、天津等内地和北方城市被开放成为商埠;条约还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这样,列强的对华扩张就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和北方地区。
俄国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肆侵吞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就走上了对侵略扩张的道路。
1894-1895年,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
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省等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举借外债,致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进一步为列强所控制;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迫使清政府与之订立《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中国的各项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极大地加强了在中国的统治。
《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9.8亿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1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经济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政治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立单独的使馆区、在中国境内平毁炮台、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
(二)19世纪中国各种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应
1、清政府的腐败与对敌决策的失误
清末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在和与战的决策上往往举棋不定,徘徊于妥协与抵抗之间。
决策的屡屡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开战前依赖列强的调停,战、守准备不充分;战争中“避战自保”,屡失战机,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决策高层的无能与柔弱。
1894年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把持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甲午战争中,慈禧太后为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始终抱定对日妥协的和平方针。
李鸿章为保存其实力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结果处处被动。
清军中虽然有一批关天培式的民族英雄,但大都缺乏斗志,许多将领贪生怕死,甚至闻风而逃。
2、民众的自发斗争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协,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自发斗争。
重要的主要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各族人民组成了各支义军。
义军和留在台湾的部分清军公推刘永福为领袖,领导台湾军民共同抗击日军。
1898年,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
随后,义和拳改名义和团,树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
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难以很快“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
1900年春,义和团在清政府的默许下,涌入北京和天津。
义和团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3、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
林则徐在领导禁烟斗争的同时,搜集和研究外国情况,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等情况。
在这部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60年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
为实现“自强”的目的,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军事工业和新式学堂,并派遣学生留学,编练新式海陆军。
70年代起,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和交通运输等困难,洋务派还打着“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9世纪七十年代后,在“求富”的口号下,洋务派提出了利用本国经济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的“商战”主张。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商战”主张逐渐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反侵略主张。
马建忠和郑观应等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三)二十世纪日本侵华史
1、20世纪初期日本的侵华活动
1901年至1919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的列强没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但并没有停止其它形式的侵略扩张。
1904—1905年,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殖民地位。
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夺取德国租借的青岛,强占胶济铁路沿线。
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以占领山东为既成事实,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矛盾斗争,“二十一条”没有实施,但由此加强了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尤其是其中的经济利益。
袁世凯死后,日本支持皖系和奉系军阀打内战,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仇视中国革命,破坏中国的统一事业。
2、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
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
从此,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开始扩大对华侵略的步伐。
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到1936年,华北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势力范围。
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
1936年,广田内阁召开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制定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之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侵略方针,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定下了基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信号,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战争初期,日军由于装备精良,准备充分,很快攻占了华北五省和上海、南京等地。
但日本的侵华战争遭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军陷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之中。
战争期间,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掠夺中国的资源,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殖民统治。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发展为主要矛盾。
国民党内部力量开始分化。
1936年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从此,国民党被迫放弃“剿共”的内战政策,逐步确立了联共抗日的方针。
共产党的政策也由“逼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进逼南京,“八一三”事变爆发。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欢迎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这实际上表明国民党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正面战场的抗战
1937年7月底,日军攻陷北平、天津。
其后,日军一面进攻上海,企图控制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长江下游地区;一面由平、津南下,实行南北夹击,威逼中国政府投降,实现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
为抵抗日军的侵犯,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保卫战是抗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武汉失陷后,日军迫于战线过长、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上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的进攻。
3、敌后战场的抗战
根据协议,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陕北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红军改编以后,开赴华北、华中敌后,在国民党丢失的广大土地上,发动和武装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
1940年下半年,为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
1941年至1942年,日本集中侵华的大部分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频繁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根据地面临困难局面。
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政策和整风运动等措施,根据地军民渡过了困难时期。
4、抗战胜利与民族独立的实现
1944年,中国军队开始了局部反攻。
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攻击和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外国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被日本侵占了五十年之久的台湾省也回归了祖国,大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日战争也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易混概念辩析
1、两次鸦片战争
侵略者发动战争的目的和影响都与中国的市场有关,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前者与鸦片有关,后者无关;前者只有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参与战争的只有英国,后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直接参与的还有法国,美俄间接参与;促使中国社会对外国侵略作出实际反应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2、地主阶级两大派别——洋务派与顽固派
相同点:
目的都是为维护清朝的统治,都属于地主阶级,都掌握了一定的政权;都没有取得成功。
不同点:
前者存在于1860—1890年,后者存在于1840-1912年;前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经济技术,后者反对;前者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后者代表没落的势力。
3、农民阶级领导的两次反侵略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性质:
都属于民族解放运动,前者着眼于反封建,后者着眼于反帝;原因:
前者主要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后者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领导:
前者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调度,有纲领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者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也没有革命纲领;对外关系:
前者比较灵活,有贸易交往,也有与洋枪队的战争,后者盲目排外。
结局:
这两次运动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4、两次中日战争
指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与1931—1945年的中日战争。
中国在两次战争中前胜后败,其主要因素包括:
国际环境:
前者处于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中国孤立;后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领导:
前者是腐败的清政府,后者是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众参与:
前者只有极少数人,后者是全民参与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略战术:
前者执行避战保和的方针,后者持久抗战,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影响:
前者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后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抗日战争的两大战场: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联系:
两战场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不会有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迅速发展。
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相持阶段的到来。
地位:
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敌后战场起辅助作用;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是主战场,正面战场起辅助作用。
不同点:
抗战路线、依靠的武装力量、战场区域、规模和作战方式、战略地位。
三、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征
(1)1840—1894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大量的“条约权利”,并监督清政府履行这些所谓的“条约义务”。
在表面上“中外和好”的局势下,进一步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列强还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英国迫使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岛和九龙司。
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开放了东南沿海五口,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增开11个通商口岸。
中外贸易的巨大变化,表明中国的市场已经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联系在一起。
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
(2)1894—1901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侵华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由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3)1901—1945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计划,采取“以华治华”的方针。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日本和德国的崛起和后来居上,打乱了老牌帝国主义侵华的格局,使列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
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
日俄在中国东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最终引发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
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问题上虽有矛盾和斗争,但在最大限度地侵略中国、维护他们共同利益这方面却是一致的。
随着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它终于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要排除其它列强而独霸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4)1945—1949年近代列强侵华特征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建立,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新中国的成立,打碎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阴谋。
四、规律性知识拓展
1、列强侵华战争的发动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扩展到法、美等国。
从1840年起,中、日等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国家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地。
东方亚洲国家从属于西方国家的格局形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并为本国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形成了瓜分世界的殖民主义狂潮。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后,开始了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日本的阶级矛盾和统治危机。
日本法西斯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对外封闭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确立,势必要将东方封建主义的农业社会卷进世界政治经济的新体系。
面对着西方的挑战,清朝统治者在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下昧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了无力的回应。
统治者一是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措施,这种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
二是以“天朝上国”的自我中心观自居,形成了闭关锁国心态,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才逐渐走向开放,但阻碍重重。
在有限开放中学习西方,国力也渐渐增强,但与列强相比仍然是相差很远。
3、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两种矛盾的发展趋势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势:
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来说是取得了进步。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又是“先生”,侵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
其中包括近代的科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民主自由价值观。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铁路、轮船和电信等,以及近代的海军和陆军,并开始了近代政治体制的转化。
4、民族团结与统一是民族独立的根本保证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顶峰。
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已经觉醒起来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精诚团结,取得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领导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抗日战争同以前的反侵略战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这场反侵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根本的政治保证,对国共两党政治力量的消长和抗战后中国的前途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及国外的反法西斯阵线相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两党之间的联合与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国共两党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部分,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经过抗日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四强和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五、考点回顾与展望:
[典型考题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2002年文科综合卷第37题)
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二(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注:
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四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基本恢复的过程。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答案]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解析]
试题以旅顺、大连主权的归属变化为主题,生动地揭示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以及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获得民族独立的曲折过程。
题目切入点小,展开空间大,涉及从1898年到1950年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战争、雅尔塔会议、中苏建交等中外大事。
构思巧妙,考查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的主干知识,弘扬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试题着眼于对历史事实的再现、对历史材料的处理及其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学科能力的考察。
六、热点考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贸易对中英两国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回答1-5题
1、1793年清乾隆帝复信英王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反映了
A、统治者自诩为天朝上国的闭关心态
B、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C、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外贸无意义
D、乾隆帝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反对外贸2、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贸易的直接动机是
A、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B、把中国变成鸦片贸易的市场
C、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制造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3、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A、长江流域下游城市 B、长江和珠江下游城市
C、广东和福建沿海城市 D、长江口以南的沿海城市
4、《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的茶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丝茶的质量提高 B、中国丝茶的生产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崩溃
5、有的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这种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①是对战争原因深层次的思考②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③为侵略战争辩护④反映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A、①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③④
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确立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回答6-10题
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这主要是指:
A、中国资源被掠夺B、中国主权遭到破坏
C、封建制度衰落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7、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取得永久居住权始于
A、鸦片战争以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甲午战争以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其中面积最大的位于:
A、黑龙江以北 B、乌苏里江以东
C、伊犁西北部 D、新疆南疆西部
9、从19世纪中期起外国轮船就可以驶入长江,进入中国腹地。
1895年时,他们最远可到的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列强 侵略 中国 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