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新课程精神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docx
- 文档编号:23373740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88.63KB
领会新课程精神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docx
《领会新课程精神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会新课程精神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会新课程精神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
领会新课程精神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
张辉耀
普通高中新课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基本质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整体规划和工作部署,从2008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将在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
为此,我们现在就应着手新课程实验的准备工作。
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思路
1、抓好学校新课程培训
为了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新课程和实验的重大意义,彻底转变观念,增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校将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使广大教师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实验内容、实施策略,准确把握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基本理念,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制订学校实验工作计划
校长是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我校拟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
由教务处牵头,科研处、总务处等处室协调,确保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
教务处在08年9月前根据校情分析制定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特色工作、课程设置、实施步骤、组织机构、保障措施等。
3、制订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教育部《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课程设置方案。
严格按规定开设课程和安排课时,保证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修习时间,不随意增减课时或挪作它用,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利用节假日和其它休息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4、开展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学生选课是新课程实验的一大亮点,学校拟建立学生选课指导机构,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学校将切实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并将指导学生选课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责任感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先行新课程实验学校的经验,学校计划将德育导师制度与选课指导制度结合起来,使每位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都有相对固定的“导师”,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
另外,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富传,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5、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
学校计划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实施意见》,科学把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难度,改变以往随意提高教学难度、提前结束新课、作业过多过滥等不良做法,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生态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知识观、教材观,积极探索模块式课程的教学方式,努力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可持续地发展。
6、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学校拟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鼓励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下的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将认真总结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7、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计划制订专门的工作计划,建立专门的人员队伍,落实专项经费,形成广泛参与、统一管理、滚动开发、不断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克服开发课程就是编写教材的错误观念,充分挖掘校史、校友以及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教育素材,尤其是注重开发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成性、活动型课程,体现校本课程生动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对校本课程资源的管理。
8、实施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
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是新课程实验的又一个亮点。
学分是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毕业、升学、就业的基本条件。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学分认定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学分认定工作,并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
9、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学校拟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体系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学校将按要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为此,学校将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式,建立起客观、全面、公平、公正反映教师业绩的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功能。
学校将不按考试成绩给教师或班级排名次。
10、加强学生和班级管理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班级拟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形成以行政班管理为主、教学班管理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
学校将根据实情况制订学生走班选修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同时要重视发挥学生会、团委等组织的作用。
11、提供实验工作保障
学校将尽全力争取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课程实施、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坚实的物质条件。
学校将及时召开家长会议,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意义,消除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新课程的疑虑和误解,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氛围。
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几点思考
高中新课程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有些问题是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需要解决的,还有许多问题,不是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所能解决的,而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行政部门领导和业务职能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各位专家、同行们帮助解决,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探讨。
1、评价制度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制度改革滞后。
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用人制度、观念和现实状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矛盾,加上目前学生结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要求接受高层次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导致社会上过热的追求升学教育、普通高中发展过热、职业教育受到冷落的现象,使国家各类教育不能科学地均衡发展。
新课程实验中的学分认定、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理念很好,但是,担任复杂,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且各校之间在学分认定上肯定存在差异。
如何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如何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高考如何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产生正确的导向,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也是新课程实验中多数人较为困惑的问题。
高考是高中一切数学活动的“指挥棒”高考柳暗花明式不改变,一切都将是空谈。
只有在与新课程精神相配套的高考新模式出台后,我们一线的教师才可能会有目的地全身心投入到新课程实验中去。
从200年四个实验省份的高考模式来看,各省在遵循教育部考试大纲的同时,都有所微调。
因此,在制定新课程实验方案的同时,必须明确三年后的江西高考模式。
2、师生面临的压力问题
新课程实验的目的之一,是减轻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但是由于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压力问题、课程与教材问题、优质教育不均衡问题、学校管理问题和教与学的问题等,将迫使教育工作者做出许多无奈的选择。
比如高中毕业生必须要面对高考,但是由于存在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两条线并行的现状(从2007年四个实验省份的高考中可以看出),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负担过重的问题,与新课程实验前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压力和负担正在向低龄学业段延伸。
新课程实验造成的“负担过重”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健康状况下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渐行渐远,人们由此产生的不少闲惑,严重影响了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
3、课程开设及师资问题
根据新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科教师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将导致部分学科师资紧缺,使相关学科应开设的课程有些无法正常开课。
上级主管部门应配齐相关课程的教师。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有较大差距,教学大纲的内容多于考试大纲,这就使得学校开课面临两难的选择。
4、师资培训问题
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其实,通过有限次数的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持续有效的培训,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
5、经验借鉴问题
新课程实验的理论较多,可指导教学实践的专家不多,部分学校的教师由于呼种原因,外出学习和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较少,信息闭塞,不了解新课程教学的发展变化,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到位,缺乏操作层面上的高水平的指导,平时又缺乏自觉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这将造成教学上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基本能力得不到提高,直接导致一些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学校的管理者与老师对新课程的具体实验必须积极主动地借鉴先行实验学校的科学管理方法与成功经验。
总之,新课程实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本文发表于《吉安教育》2008年第2期)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困惑与对策
刘忠
我省的新课程实验已开展近一个学期了,实验教师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取得了不少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惑,笔者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以问答的形式分析这些困惑,同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供一些对策,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为什么要加强对《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学习?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是江西省指导新课程实验的纲领性文件,它是教育厅组织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对所有年级各模块、各专题的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
例如,必修课各模块按什么顺序进行教学?
是按“12345”的顺序,还是“14523”的顺序,抑或“14532”的顺序?
选修课各模块(专题)统一选修哪些?
这里面都有详细具体的说明。
如果参加实验的教师只研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而不研读《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话,这些问题就找不到答案了。
另外,对高中阶段所有教学内容有个全面了解的话,就可以对不熟悉的内容(特别是选修内容)早作准备,做到未雨绸缪。
2、各种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分别要注意什么问题?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供参考的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都是:
高一第一学期讲授必修1、必修2,高一第二学期讲授必修3、必修4,高二第一学期讲授必修5,即教学顺序为“12345”。
有的教师认为按“14523”或者是“14532”的顺序不是更与大纲版教材的顺序接近吗?
更有系统性吗?
笔者认为,对于教科书中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我们不必考虑过多,因为作为教材,必然会考虑前后内容的衔接,使得前面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而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继续。
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前面学习知识的严谨性有待于通过后面的学习来完善的情况,但基本上不会出现前面学习的内容有赖于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情况,否则,教材就不可能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步审定而用于实验。
因此,按教材编写的必修模块顺序进行教学,一般说来不存在要补授什么知识的问题,遗留的问题以后必然会迎刃而解。
现在有的教师提出,把必修2(主要内容:
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放在必修4(主要内容:
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形)之前,如何解决求二面角等解斜三角形的问题呢?
如何解决有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问题呢?
是不是需要补充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
实际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就是不要你在这个时候一步到位地解决这些问题,剩下的问题到以后再解决。
鉴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衔接以及与相关学科配套方面的分析,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还可以为“14532”或“14523”,但无论用什么顺序进行教学都必须有效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无序形、低效性,而应该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定方向、定深度、定广度以及综合贯通等作用。
3、如何补授初中与高中的衔接内容?
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把以前初中的不少知识删去或降低要求了,而且高中教材中也没有这部分内容,但高中数学的学习没有这些知识又绝对不行,因此我们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补授。
用什么方式补授呢?
我认为既可以采取利用开学初的时间一次性补授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在每章节的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即时补授的方法。
前者要求可能高点,因为只有实验教师在开始实验时就知道在一学期甚至在整个高中阶段哪些内容是初中和高中教材都没有而又必须掌握的内容,而这在没有研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不可能达到的。
总之,衔接内容必须补授,而且不能走过场,至于有什么方法补授,可依具体情况而定。
要补授哪些内容呢?
以必修1为例,要补授:
(1)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2)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分解因式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等。
4、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对待教材与教辅的关系?
首先要清楚,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
这是因为,教科书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初审通过的,而教辅材料却不然。
由于受时间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省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中,与教科书配套的辅导用书《新课标高中达标训练――数学》有一些不配套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1)教学辅导用书与教科书的内容不同步;
(2)难度很大,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精神不太一致;(3)习题量太大,学生无法完成;(4)题型重复等。
因此,我们的实验教师不要被教学辅导用书乱了方寸,始终要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纲,以教科书为本,对现有教学辅导用书大胆取舍。
另外,这些直接的课程资源的完善与建设也给我们的实验教师提供了参与研究和开发的机会。
我们要发挥自己作为实验教师的智慧,开展对现有课程资源的适应性研究,大胆地、积极地为实验教科书及其配套教学辅导用书的修订提供建议,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
5、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深度应如何把握?
首先,由于教材内容太多,我们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加深。
例如,第一学期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共245页,比大纲版教材第一册(上)多71页,因此单位课时安排的内容也就比较多,如:
“函数的单调性”1课时,“简单的幂函数(含奇偶性)”1课时,“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2课时等。
再者,需要补授的衔接内容又不少(如前所述),所以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其次,教师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能有一步到位的思想,一定要坚持“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不能一开始就“挖”得太深。
如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向量、导数、统计、算法,空间观念、数形思想、随机观念等)要在整个高中阶段让学生多次接触,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再次,教学中不能舍本逐末,注重“巧解”而忽视“通法”,更不能只追求“特技”,只有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
另外,不同的学校对教学的要求要有不同的标准,教学目标应据生源情况而定。
有的学校可以主要以高考为目标,但有的学校则应采取对教学内容基本上不加深、不拓展的原则,多讲授一些数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做远比整天讲授学生听不懂的加深、拓展的知识有效果,至少不致于使学生学了数学后反而讨厌起数学来,从而达到新课程实验的目的。
6、哪些内容需要扩展和补充?
不少教师习惯了参照高考题对知识点拓展加深的教学方法。
利用大纲版教材进行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时间相对较多,这样做还算可以,但新课程对内容与难度的要求与原大纲版有较大不同,如果再这样做,不仅课时不够,还与新课程理念相悖。
另外,教师应避免要求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时达到选修课要求。
例如,立体几何”分为“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两部分。
必修课程只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即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
而选修课程则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但是,有些知识还是要稍作拓展的,如:
(1)对重点的传统知识要作适当拓展。
例如,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值域),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等。
(2)对数学知识背景要作适当拓展。
数学教学中应该讲背景、讲联系、讲方法、讲思想。
(3)对重点知识要多次呈现、逐步拓展。
新课标对一些重点知识的安排是多次呈现逐步深入的。
例如函数教学就分了多次呈现并逐步加深,切忌在教学中按照总复习那样一步到位。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新课标淡化的内容不宜拓展。
例如,集合、简单的幂函数、函数定义域、值域、奇偶性等。
一方面,信息技术有助于展现数学过程、探究数学结论、展现数学之美。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不能把放电影式的教学方式认为是好的、正确的方式,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积件进行教学,以达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最佳效果,才是正确方法。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实验学校只有有限的几个多媒体教室,无法保证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因此就不可能经常性地利用与课本配套的课件和积件,因此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等就成为虚设。
再者,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真正会独立做课件的教师不多,即使是做PPT课件都不会,更不用说利用几何画板或FLASH等软件制作课件了,更有甚者,连与教材配套的积件都不会用。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笔者认为,实验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就目前情况看,解决这个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如何进行校本教材开发?
设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是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给学校与教师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它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那么怎样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呢?
我认为,要着重突出学校特色和文化价值,关注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这是因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在大纲版教材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新课标教材虽有区别,但相差不是很大,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大纲版教材中就基本上没有体现,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笔者结合自己已结题的数学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正在汇编一本《数学文化》的校本教材,将“近代数学家简介”、“数学奖简介(世界、中国)”、“世界数学大会简介”、“数学名题(古、今、中、外)”、“数学趣题”、“数学对联”、“数学谜语“、“黄金分割与分形几何学”、“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音乐与数学”等编入此书。
并准备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
我相信,《数学文化》这本校本教材和“数学文化”这门课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8、新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如何发挥作用?
新教师通常是从高一开始教的。
师资不“整齐”的学校,有些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的教师通常也在高一。
新教师虽然没有经验上的优势,却有无固定教学模式的优势,所谓“白纸好画画”,加之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以及与学生年龄相近更会让学生喜欢等优点,所以很容易在新课程实验中出类拔萃。
所以新教师要以新课程实验为契机,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成为新课程实验的带头人。
情节材料一线牵
——叙事的线索
宁志斌
记叙文中叙事的线索,是指把文章的情节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人、事、物、景及其它材料,而这些材料不管多么生动感人,如果杂乱无章地把它们堆放在一起,必然会使文章显得紊乱无绪,正所谓“风筝脱线难飞高,写作离线不成文。
”如果在叙事过程中,能抓住一条线索,巧妙地将写作材料串联在一起,文章便会显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当然,叙事的线索并非可以随意添加,它必须与文章的主旨和情节相关。
否则,就无法将庞杂丰富的材料贯穿起来。
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能一波三折,叙述自如,驾驭广阔的题材与庞杂的内容,关键就在于有一条与主题和情节紧密相关的线索贯穿首尾,连缀成文。
记叙文常见的叙事线索有:
1、以事物为线索。
如《爷爷的手杖》,作者把“手杖”作为线索,将“找手杖”“责罚牧童”“拄杖吊唁”以及“为公牺牲”这几个情节和各自独立的语言材料串接起来,刻画了一位乡村老者德高望重的形象,从而表现了爷爷的慈祥和蔼与正直无私。
2、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今年清明不下雨》,全文以父女间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在墓前父女间感情产生隔膜,再串起对后母评论的材料内容;接着又写女儿理解父亲后产生怜悯的爱,再串起女儿谅解父亲的材料内容;最后又以“父亲笑了”、“女儿擦干了眼泪”的情态收尾,叙述了父女间由感情隔阂,经过心灵沟通,达到谅解的过程,表现了两代人之间心灵的诚挚交流。
3、以人物为线索。
如《找村长》,以“我”为线索,把村长突然从医院的病床上消失和到村上查看水泥路施工现场的描写,以及村民们自豪地唱起山歌、回忆村长平日里忘我的奔忙等几个情节内容串联起来,歌颂了村民们在村长带领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干劲和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
4、以时空为线索。
如《追梦的女孩》,作者以时空为线索,先写主人公茜茜被老师请进办公室,指出她穿奇装异服不符合团员标准,接着写第二天茜茜更换衣装再交“入团申请书”,可在联欢会上,茜茜又“大显身手”,标新立异,又一个“第二天”,茜茜再次被老师责难,不久,茜茜发表了文章,又被叫到办公室……最后,高考结束了,茜茜考上了服装学院,终于在老师面前摊了牌,而老师的用心也令茜茜恍然大悟,茜茜最终带着梦想去追赶心中的太阳了。
全文的情节内容都是按照时空转换这一线索展开的,作者把一个值得教育者深思的主题巧妙地蕴含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与“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不同。
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记叙,是顺序手法;而以“时间”为线索,则是强调组织材料和安排结构的“线索”作用。
(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报》08年第31期)
记叙文的灵魂—人物描写
宁志斌
记叙文中写人叙事,总离不开人物的描写。
然而,人物描写不是为描写而描写,而是为突出文章的主题。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以及心理描写。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主要指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举止、衣饰等的描写,它是为了展现人物心灵,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
人物的肖像描写,要鲜明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如鲁迅主张的“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肖像描写,以形写神,形神俱似,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主题。
肖像描写可分为整体描写和局部描写两类。
(1)整体描写。
主要指完整地描写人物肖像。
常采用多种描写方法,有层次、有次序地描写人物的外部形态,以达到肖像描写的清晰、集中和完整。
如《“丑”同桌》一文,作者对一位新来的女生肖像进行整体描写:
“她,长得很丑。
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还微微向上翘起;淡得几乎看不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领会 新课程 精神 稳步 推进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