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
- 文档编号:23367812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31KB
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
《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虞城县利民镇第二初级中学
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此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有“兴”阅读。
低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喜欢听故事是他们共同的爱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常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
”引入教学。
事实上,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不知不觉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设置悬念:
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起,就会主动去阅读相关的读物。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大多博览群书、勤奋学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之,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如:
历史人物、科学家等,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我就曾向学生介绍过老舍先生和鲁迅先生读书的故事:
老舍是一位喜欢书、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和藏书的人,早在英国的时候,他就缩衣节食,省出钱来,买了包括莎士比亚原版全集在内的不少书,为此竟然长期挨饿,得了胃下垂。
鲁迅先生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得到了学校奖励的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将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佩戴,而是拿到鼓楼大街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嚼得周身发暖、困意消除时,又捧起书攻读。
这些故事都激起了学生效仿的意愿。
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以榜样的力量和“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
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
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
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一目了然。
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
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
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第三,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
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
抓主笔阅读,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主笔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主笔,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
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
真是曲尽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
但是它神不散。
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
“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
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本文即采用此法。
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人、日、山、水写之。
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
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
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
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
……”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适时利用。
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适时圈划,抓住重点难点
课文中一般都有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和重点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圈划,句子的含义和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
《九寨沟》一文,作者描写了九寨沟奇丽原始的自然风光。
教学时,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一自然段,圈一圈文章想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景物,想想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的兴致很高,读得也非常仔细。
他们在书上圈圈划划,找到了这些景物的特点,并且能够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
2、适时摘抄,丰富词汇积累
没有积累的阅读是老熊掰棒子的做法,手中永远只有一个。
当然,积累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在书上作记号,写简短的批语、体会,或是把好词佳句用本子记下来。
这样做,就好像我们从百花丛中,把我们认为最赏心悦目的花采摘来插在花瓶里一样,这些“花朵”就成了我们欣赏、观察、比较的对象。
这样做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对“采摘”“花朵”有了经验,并进而有所研究,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就会渐渐提高,所以让学生养成及时积累的习惯尤其重要。
班级中有许多学生的文章语句干巴,词语枯燥乏味,想用又不知道用什么,关键一点还是脑子里积累的少,到需要时一片空白。
摘抄可以缓解这一困惑。
我平时让学生在阅读笔记上分门别类的摘抄,人物的、事物的、景物的、动物的,可以是句子,可以是段落。
有空去翻一翻,写作文时去找一找。
自己的词库里积累的多,用得多,自然写的文章就能生动起来了。
3、适时评赏,品味美文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它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对于课本中的一些精彩课文和精彩段落,我们老师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来评赏一下,说说这些句子哪里写得好,或者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达到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如《山中访友》一文,我就采用赏析的方法,让学生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给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学生认真读文,有的抓住徐悲鸿刻苦学画的句子,有的抓住了他为学画而过清苦生活的句子,抒发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通过赏析,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通过举例来表现中心的。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书海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增长自己的见识。
1、利用学校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要提高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我每一个月都会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
当然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喜好,选择阅读材料。
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有的喜欢词句较优美的;有的喜欢景物描写的;有的喜欢人物描写的;有的喜欢哲理性强的。
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还可以每月更换图书,让学生把自己最近买的带到班级中,及时为班级图书库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
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
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我每周都会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喜欢的读物。
有时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四、交流反馈,让学生展示成果
为使学生不断改进阅读的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对课外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持久的热情,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1、组织学生交流,促进阅读。
当学生读了一定的书籍之后,知识面变宽,就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我们要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课上通常把开始上课前的几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讲自己最近读了那些书,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与其他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另外,还可以利用时间把阅读笔记中摘抄的好词佳句美段搬出来交流,比如:
你今天理解了哪些词语,或知道了它还有什么不同的使用场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也可以分类来交流,例如:
哪些词语可以形容人高兴、伤心、难过、后悔等,这样的方式不仅是交流、反馈,更是积累。
每周定期举行“好书推荐”活动。
在学完《鲁宾逊漂流记》以后,推荐学生去读一读《鲁宾逊漂流记》。
许多学生在交流的中谈到这本书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且使人不得不感叹自然界的神奇。
当然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来推荐。
2、比一比,赛一赛。
利用各种比赛,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增强阅读的效果。
如读书报比赛;复述文章内容比赛,这不仅有利于把读物中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的言论、思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或者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一种自我价值体现的满足,从而更促进了阅读的动力。
另外还可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精读,还要注意阅读成果的巩固。
让学生把阅读和日记,以及与平时的作文训练相联系。
这样学习在作文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
“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在教学中,只要老师注重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并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就能让学生喜爱阅读、学会阅读、快乐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虞城县利民镇第二初级中学韩秀菊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街小巷上的招牌都喜欢用图形来描绘,导致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喜欢看漫画,看图本,不喜欢看文本。
他们的阅读能力也随着下降。
在语文教学中,这个板块也令老师头疼,我曾经也很纳闷,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过几年的总结,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在获取知识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阅读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
此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
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
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
就学生来说,作文材料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来自课本,二是来自课外阅读,三是来自自身生活积累。
归根结底,都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仔细观察,认真积累。
毕竟学生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而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
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才能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
在“问题驱动”下,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
从字斟句酌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到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
当然,质疑阅读,并不局限于同一篇作品进行阅读,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风格与特色,可以进行一个大范围的质疑比较阅读:
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与质疑;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与质疑;鼓励学生多疑、善问,正是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口。
其次,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当一回小老师。
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适时地给予他们一些表现机会,对推动他们主动阅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借鉴广东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创立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将阅读教学设计为导读、仿读、自读三个层次。
其中的自读课,则由学生来主持,学生阅读的劲头可大了。
的确,不同的小老师,风格各异,对同学们也特别具有吸引力。
此外,强化激励,优化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法宝。
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
当然,老师对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要加以补充、归纳。
总之,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平等的态度、亲切的微笑、积极的鼓励和真诚的点拨,加上流畅的语言,定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3、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当代学生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教学中我制订阅读计划。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
阅读计划的内容包括准备阅读的书目、可利用的时间、自检方式三部分。
在执行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收查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札记是常用的方法。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
一般情况我们都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同学们提出要求。
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
①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
②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
包括辨明文体;认识领会标题及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学会抓主旨语句等。
学会积累式阅读。
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通过老师推荐的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
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
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
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
这样,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
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此外,教师还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
“教,是为了不教。
”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
总之,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3.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从小事件中悟到道理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文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培养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
“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٠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
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 耸(sŏng)立 迂(yū)回 啜(chuò)泣 瘦骨嶙(lín)峋(xún)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翼
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
美国费城。
人物:
“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
“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
脱险(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
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
一、品书香
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①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明确:
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明确:
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
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③“我”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明确:
毫无信心:
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
似乎能办到——移、探。
信心大增:
是能办到的——啜泣。
④文章两次写到“我”哭,原因一样吗?
明确:
“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
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父亲”的角度。
①父亲怎样教“我”脱险?
明确:
第一步:
带着安慰的语气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
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
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
告诉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到的”。
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了悬崖。
总结:
安慰——指导——鼓励。
②怎样评价父亲?
明确:
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
(3)“四个小伙伴”、“杰利”的角度。
①你赞成四个小伙伴的做法吗?
明确:
四个小伙伴的行为是不对的。
但他们同样也是幼稚的孩童,他们并没有主观上的恶意。
反而反应了生活的真实性。
他们起了衬托“我”软弱、胆小的作用。
②怎样评价杰利?
明确:
杰利是个懂事、重友情的孩子。
对他的描写有多处伏笔,为行文作了铺垫。
(4)写法探究的角度。
以伙伴们的“哈哈大笑”衬托我的软弱和恐惧;以环境描写衬托“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明确:
这些描写渲染了气氛,与下文的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对比。
也衬托了父亲教育方法的智慧。
(5)题旨解析的角度。
为什么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
明确:
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感情朗读文章片段。
导航:
冒险情节(犹豫、软弱、委屈、恐惧、无助、绝望);脱险情节(害怕、恐惧、谨慎、信心大增、欣悦)。
二、悟书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师生合作,写一首小诗作结。
莫顿٠亨特忆经历,儿时逞强陷绝境,父爱情深巧引导。
悬崖脱险悟哲理,一步、一步慢慢走,困难再大也无畏。
三、布置作业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小伙伴,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中学生 阅读 能力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