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ocx
- 文档编号:23363046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64KB
第二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ocx
《第二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课程内容: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念如何形成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紧迫性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近几年取得的成效
4.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依据、战略部署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予以准确把握。
二、正课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念形成过程
作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转型的战略举措,我国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三次较大调整,其内涵不断拓展。
第一,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向集约转轨。
改革开放不久,在总结以往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就提出要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第二,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992年,根据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推进的过程中,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
第三,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新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对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在新世纪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要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然是不够的。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起草过程中,开始考虑从科学发展观要求出发,来确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20XX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两个关键之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20XX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面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重大战略部署。
20XX年2月3日至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
胡锦涛在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20XX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
20XX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并对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重大部署。
显然,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我国逐步地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什么中国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这不是由个人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发展从战略进程看,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从发展水平提升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发展阶段;从工业化进程看,进入实现经济起飞以后的推进阶段。
概括而言,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转型期。
根据这一历史时期的新情况,面向新阶段推进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20XX年下半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冲击。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世界经济减速,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内部经济发展方式落后。
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而实际上是对原有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加凸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外依存度高、出口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部需求显著下降,出口原有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明显地暴露了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软肋”,暴露出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低端的问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中击的许多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这些,都是原有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表现。
因此,我国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扩大内需作为主要着力点,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才能够为长期的稳定增长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动力,促进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是国土面积大国;拥有13亿多人口,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
中国既是资源总量大国,又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的6.8%,居世界第6位。
我国国土面积在世界的位次排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之后,居世界第4位,在土地资源中耕地占大约7%。
就能源资源而言,中国的水能储量居世界第一.探明原煤储量居世界第三,能源资源储量较为丰富。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矿产资源量少,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00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处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的程度。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经降至1.4亩以下,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市的人均耕地已经不足0.8亩。
我国的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却较为低下,资源消耗程度比较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面向2020年,我国还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
从资源需求来看。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消费结构、工业化、城镇化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也必然是人均资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和资源结构快速变化的过程。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资源需求总量将稳定上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需求压力也必然加大。
如我国人均能源、钢、铜、铝的消费量,不到美国的1/11、1/4、1/7和1/8。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和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必定进一步提高。
从资源供给来看。
就矿产资源而言,有关部门曾对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可供性进行论证的结果表明,到2020年,国内可开采储量能保证需求的有煤、天然气、稀土等14种,可保证需求70%以上的有硫.可保证需求40%~70%的有石油、铁、锰、铅、铝、镍,锑等9种,仅能保证需求40%以下的有铬、铜、锌等4种。
就水资源而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
就耕地资源而言,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且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多,再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通过开发补偿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
就能源资源而言,我国煤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探明程度依然很低,缺口依然巨大。
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年均增长的水平,20XX年到20XX年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都超过了50%。
显然,要缓解乃至解决新世纪我国持续增长和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
多年来,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相当严重。
从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来看。
一是水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五类水质和劣五类水质占相当比重,按污染程度由轻到重依次是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黄河、辽河、海河;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滇池、巢湖、太湖污染最为严重;不少湖泊出现藻类暴发,使水体缺氧,有的藻类产生霉素,长期饮用导致器官病变,甚至具有致癌作用。
二是大气污染严重,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远远高于环境承载能力,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酸雨,继欧洲、北美之后,我国青藏高原以东、长江干流以南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60%以上的南方城市出现酸雨,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区域性酸雨污染严重;二氧化硫污染和酸沉降污染已经对我国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材料、能见度和公众健康构成了威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大气污染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由二氧化硫等导致的酸雨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损失超过1100亿元,整个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我国GDP的2%~3%。
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国每年产生工业固体垃圾10亿吨以上,其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很低,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已形成极大威胁。
四是生态恶化,我国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荒漠化严重,森林质量相对下降,草地退化,生物物种锐减,水生态失衡等,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新世纪生态环境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状况,与以前相比,生态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以及影响程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环境约束加大,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趋势。
全国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污染与破坏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污染。
工业结构性污染呈现不同空间的梯度性转移和变化,在一些重要经济区域和流域形成了点、线、面源污染共存,生活、生产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物交织,水、气、土污染交互影响的复杂态势,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其次,新污染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逐步显现。
一些新型污染物质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藻类毒素、杀虫剂氧化副产物等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久远、更难以预料的潜在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加重。
再次,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复杂、风险更加巨大。
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湖泊与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区域酸沉降与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土壤与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以及突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越来越多地危及社会稳定与环境。
此外,环境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也非常突出。
涉及生态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际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的现实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深度调整期,包括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全球需求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
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来看,全球经济进入一个低速增长的时期。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从20XX年到20XX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4.4%。
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五年,世界经济平均经济增长大致在2%~3%。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世界经济显然难以回归较高的经济增长。
从全球需求和生产结构的调整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低储蓄、高消费不会持续,居民储蓄率有所上升,消费率将继续下降,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恢复快速增长,甚至会相对收缩;另一方面,就生产能力的变化而言,许多国家都要继续促进本国经济的恢复,全球生产能力供给将会有所增加。
这说明,全球供求结构将发生深度调整。
从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来看,突出的表现是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强化,许多国家针对中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一些国家扩大出口的要求愈益强烈,各国保护国内市场和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全球经济的新调整,必将对我国推进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从保持持续稳定经济增长来看,我们显然不可能再过分依赖外部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在世界经济进入低速调整的国际环境之下,我国只能转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全球供求结构和贸易格局发生深度调整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需、内需偏低的格局难以为继,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拓展需求空间。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现实要求
世界经济已经发生并持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
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宽带、无线、智能网络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和网络增值服务产业等突飞猛进。
人们正在逐渐突破语言文字的壁障,发展网络教育与学习、研发制造、贸易服务等新模式,生产与消费方式、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正逐渐进一步深刻改变。
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全球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重点.以求抢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这些客观上提出了以本国竞争新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主要依靠的是传统优势,包括低劳动力成本、适用低水平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粗放型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承受。
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传统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则愈益突出。
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
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
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曾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占有38个,亚洲也有11个(其中日本8个、韩国3个),而我国却一个也没有。
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
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就可能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才能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依据以后,接着就应该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要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识什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从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来看,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就理论含义而言,经济发展往往被等同于经济增长,表示大致相同的意义,指一国或一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物品和劳务量的实际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或人均量作为其衡量标准。
随着一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逐渐地严格区别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
二战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沿袭发达国家发展的老路,实施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战略,过分重视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而忽视了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虽使国家的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没有自动带来诸如平等、就业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导致确保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遭到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生产的低效率,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成为发展的代价,其后果是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衡,人民实际生活质量下降,最终使发展难于持续而陷入困境。
这种情况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的含义比经济增长要更为丰富和深刻。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活动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相应的结构变化,而且包括随经济活动产出量增加、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其他经济条件、经济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进步。
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数量、结构与质量的变化、提高的过程。
经济发展中包括经济增长,即经济活动产出量的增加,同时还包括经济结构在演进过程中的优化升级,包括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物质福利的增进,经济发展还是一个制度变迁与进步的过程,包括有关经济体制的变化、各种发展机制的创新。
所以,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和制度变革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过程。
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更不能把经济发展归之为GDP的增加。
2.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更为丰富
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内涵的不同,进而可以区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正如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一样,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或范畴,比经济增长方式更为深刻和丰富。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结合、消耗并产生效益的具体方式,表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投入与产出的活动方式。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经济增长方式被划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通过扩大生产要素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另一种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则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经济结构、进行收入分配、表现生活状况、影响生态环境、利用能源资源等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还包括形成经济结构方式的转变、进行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表现生活状况方式的转变、影响生态环境方式的转变、利用能源资源方式的转变,等等。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20XX年2月,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项重点工作,即“八个加快”: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XX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可以说,“八个加快”、“五个坚持”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或重要任务。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布局的五项重要任务,实际上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要转变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不仅如此,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布局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关任务,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中关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关任务,实际上也都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也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有初步成效
尽管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初见成效。
突出表现为: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
2003-20XX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从三大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下降,从20XX年的13.7%下降到20XX年的10.1%,下降了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XX年的44.8%提高到20XX年的46.8%,提高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XX年的41.5%提高到20XX年的43.1%,提高1.6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展明显。
20XX年,城镇总人口比20XX年增长了37.6%,乡村总人口减少了16.1%。
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XX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20XX年,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XX年增加10755万人,年均增加1195万人。
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为47.0%,比20XX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区域协调发展开始推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各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开始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趋势。
20XX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19.2%,分别比20XX年提高1.3个和2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逐步改善。
能源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高,20XX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比20XX年增长1.1倍,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在9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XX年的7.3%提高到20XX年的8.0%,水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科技进步不断推进。
20XX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87亿元,比20XX年增长5.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7%上升到1.84%。
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 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