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第六单元.docx
- 文档编号:23362303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8.14KB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第六单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
第6单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本课“吾、弗”等生字,会写“矛、盾”等生字,学习一个多音字“夫”,理解“鬻、陷”等字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化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
自相矛盾。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骄傲、自豪的语气,声音要大,声调要高。
2.有层次地指导学生用夸大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矛、盾、誉、吾”4个生字。
五、课堂巩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3)不可同世而立。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学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六、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生:
楚国人同时卖矛与盾而产生的尴尬。
(板书)
2.复习本课生字词,学生齐读。
二、深入学习,明白寓意
(一)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的对话,思考寓意。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
说大话好不好?
生:
不好。
师:
(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
“亏”字。
师:
“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
吃亏、亏损、盈亏、亏待。
师:
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
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怎样的大亏?
生:
当人们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
也就是说,他夸口说的两句话不可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话不对,要么后一句话不对。
我们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课文为什么不把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呢?
生: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要写出来。
生:
不写出来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师:
而且从行文的角度看,不写出来语势更加紧凑。
(三)朗读练习,加深理解。
1.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出示句1: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读句子,读出“大”的语气。
)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出示句2: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师:
刚才学习句1时,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的?
(先归纳学法:
①读出“大”的语气;②一变句子,加上关联词;③二变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④三变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然后,按四个步骤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
)
(四)交流寓意。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自相矛盾: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思考问题: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给同学讲一讲。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坚固 矛不锋利
戳得穿————矛锋利 盾不坚固
说话前后抵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从总体上说,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
对文中的字、词、句理解得比较透彻。
每一位同学对其寓意都基本明白,从中也懂得了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对课堂上布置的作业也能完成得不错。
由于课堂中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得也很轻松,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足之处] 这节课我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妥当,开课引入时所用的时间多了些,后面练习时间就比较仓促,不能很好地反馈教学效果,这是不足的地方。
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争取把语文课上得更好!
16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本课“策”等生字,会写“拳、荐”等生字,掌握本课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总结课文内容。
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和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3.情感与价值
在品读的基础上,领会孙膑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两次赛马时田忌的三匹马出场的顺序不同与转败为胜之间的关系,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在品读的基础上,领会孙膑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也特别喜欢赛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
田忌赛马。
齐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揭示学习目标(出示,指名读)。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2)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然后正音。
(3)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4)思考:
围绕赛马,文章写了几次比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小组探讨交流,汇报:
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
写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一次比赛。
第二部分(3~17):
写田忌和齐威王的第二次比赛。
第三部分(18):
写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得意扬扬、轻蔑”等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明确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四、课堂总结
同样的马,同样的赛场,但是结果却大不相同,看来对待问题,还需要我们细观察,勤思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五、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拳、策、荐”等生字。
六、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有关智慧的故事呢?
(生答。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智慧的文章《田忌赛马》。
板书课题。
复习生字词。
二、深入学习,质疑推理
(一)启发质疑。
1.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板书: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
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板书:
调换顺序)
4.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
孙膑献计)
(二)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
(出示问题2:
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
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12自然段。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先说说你给同学出了什么主意)——评价——全班齐读。
3.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画出来,想一想。
(屏幕出示)①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善于观察)
②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善于思考)
③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
(知己知彼)
4.小结: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 ②善于思考 ③知己知彼)
5.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板书: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三、走进文本,再疑深问
1.师:
就在齐威王得意扬扬之时,田忌却与他进行第二次赛马,结果反败为胜,从这不同的结果中,大家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想问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重点引导解决孙膑用什么方法反败为胜。
)
2.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就来探讨一下孙膑到底用的什么办法。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
师:
谁来说说?
生:
我知道,同样的马,孙膑只调换出场顺序,用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了一场,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赢了,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赢了,2比1,田忌胜了。
四、品读重点,体会人物品质
师:
出示自学提示: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第一次失败的原因和第二次转败为胜的原因的句子。
生:
快速浏览课文,画有关句子。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
“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
“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
师:
读句子,并质疑。
生1:
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强得多吗?
生2:
只是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生3:
是随便调换吗?
师:
学贵有疑。
会提出问题的聪明,会解决问题的更聪明。
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朗读第3~17自然段,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并从中体会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朗读第3~17自然段后,小组合作学习。
师:
请一小组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评价。
成员1:
我从“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知道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
成员2:
是调换一下出场顺序,但不是随便调换的。
举例说明。
成员3:
我是从第二次比赛知道,不是随便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田忌第一场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输了;第二场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田忌胜了;第三场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又胜了。
成员4:
我从这件事中体会到孙膑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足智多谋的人。
生(评价):
我觉得这一小组非常棒,我给他们点赞!
师:
看来这个小组合作是愉快的,分工是合理的,这个学生评价也很到位。
老师在这里给大家都点个赞!
师:
孙膑如此聪明。
课文第3~17自然段一定描写得很生动,大家一定要去品读!
那小组内就分角色朗读吧!
从读中体会一下齐威王和田忌各是怎样的人?
学生分角色朗读。
小组展示。
生:
我从“疑惑、没有信心”看出田忌是一个不自信的人。
生:
我从“得意扬扬、轻蔑”看出齐威王是一个骄傲自大、麻痹大意之人。
师:
我太高兴了。
大家真会读书,会抓关键词来体会人物品质。
这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哟!
师:
马的出场顺序,其实还有好多种,为什么孙膑要用这一种呢?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牌摆摆吧!
生用牌摆,并思考为什么孙膑要用这一种。
师:
其实这几种摆法,也只有孙膑这种方法能胜,足见孙膑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师:
假如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很多,那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田忌一定会胜利吗?
生:
小组讨论。
师:
是呀!
强很多,肯定无法取胜,正是因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生自读,齐读。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师:
面对第二次这样的比赛结果,齐威王和田忌分别会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两次比赛结束了,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想想第二次比赛结束后,齐威王和田忌分别会说些什么?
生:
我是齐威王,我会说:
我太骄傲了,结果麻痹大意,输掉了这次比赛,如果再来一场,我一定会反败为胜的。
生:
我是田忌,我会说:
这不是马的比赛,而是智慧的比赛,以后我一定要向孙膑学习,遇事要多观察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
3.发挥想象,续写《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孙膑献计(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调换顺序
下等马——上等马
上等马——中等马
中等马——下等马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我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这一特点,并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在《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中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 课堂指导学生的朗读还不是很到位,没有做到深入的朗读、体会。
可能上课刚开始时,我就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上课的前十几分钟,教室里学生都很安静,好像都还没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很多环节的实施只能算是走了一个过场,谈不上深入的体会与感悟,违背了我自己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17跳 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肆、桅”等生字,会写“艘、航”等生字,学习本课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读中感悟,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情感与价值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理解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圈出生字、生词。
教师:
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
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
为什么跳水?
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
经过怎样?
结果又如何?
)
3.《跳水》是谁写的?
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四)检查汇报自学情况。
(1)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学生认读。
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新词你掌握了吗?
想一想:
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2)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
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智慧的人。
(3)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
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
(4)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提出的问题补充完整。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4.给课文划分合理的结构。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教师总结:
起因(第1自然段);发展(第2自然段);高潮(第3、4自然段);结局(第5、6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艘、航、肆、帽、桅、撕、逗、唬、钩”等生字。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有关智慧的故事呢?
(生答。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智慧的文章《跳水》。
板书课题。
复习生字词。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故事的起因)
1.请一名学生读一读第1自然段。
其他学生想一想:
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什么是“放肆”?
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
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所以它故意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
)
2.请学生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3.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教师归纳板书:
水手拿猴子取乐。
(二)学习第2自然段。
(故事的发展)
1.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
2.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
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
3.“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
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
4.再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其他同学想一想:
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猴子放肆摘帽子。
5.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桌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故事的高潮)
1.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思考:
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
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
2.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
请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描写孩子神态的词语。
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孩子忍无可忍,气愤
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
引导:
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4.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2)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地感悟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
(3)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正面指出事态的严重,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
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因为桅杆太高、太险。
)
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学习方法引导:
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
5.教师板书:
追帽子上横木遇危险。
6.看到这里紧张吗?
你想救他吗?
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
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
(让学生各抒己见。
)(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四)学习第5、6自然段。
(故事的结局)
1.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时候”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
2.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
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的。
想一想: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3.研究:
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小组展开辩论。
)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4.船长当时会怎样想?
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走吗?
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
5.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命令跳水脱危险。
6.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7.指导朗读。
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
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
教师重点指导:
“向海里跳!
不然我就开枪了!
一!
二!
”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
8.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
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
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
(一)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既真实又生动。
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二)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
)(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 第六单元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第六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