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3360336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1.02KB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docx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也叫理论新闻学。
本课程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研究新闻理论的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
导论
第一节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纵观国内外的新闻学研究,其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
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则属于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范畴。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精神生产手段的占有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马克思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
我们不仅要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共性以及新闻工作普遍的、共同的规律,我们更要着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应当遵循的原理、原则、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
第二节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
总的来说,他们对“术”的研究重于对“学”的研究,围观的研究重于宏观的研究。
资产阶级新闻学作为指导资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也有相应的变化。
资产阶级新闻学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新闻理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
一、集权主义理论
渊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里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利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二、自由主义理论
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
因此,他们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
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上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任理论所代替。
三、社会责任理论
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总报告及六份分报告,并于1947年陆续出版问世。
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
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
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
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的利益。
并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
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
这一理论仍然不能摆脱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我国的新闻学理论最初也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1834年的《新闻纸略论》简要地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等问题,介绍了西方报刊的状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时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和敌我斗争及其残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
1956年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央新闻单位展开新闻改革,新闻研究开始日趋活跃。
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这方面的改革和探讨很快就中断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第一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
一、人类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
人类最早的新闻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比较低级的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信号传播、符号传播。
文字传播的产生,极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
文字传播至今依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信息传播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
一、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二、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具体要求
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
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一、新闻的含义
(一)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
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
(二)新闻在近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含义
“新闻纸”、“新闻业”;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新闻报道体裁等。
二、新闻的定义、
(一)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
新闻建立在三个“W”之上:
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二)中外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
范长江,李大钊,陆定一
(三)新闻的定义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情况,反映出人们对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不一致,对新闻定义的逻辑起点的认识也不相同。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自陆定一于1943年提出之后,几十年来一直为我国新闻界广泛使用。
新闻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三、新闻的特点
(一)新鲜:
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
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第四节新闻的要素与类别
一、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为什么)。
二、新闻类别
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
按照新闻写作标准来分
第五节真实——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纪实的,同时也是真实的。
它报道的事实,是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或存在着的事实,是完全的真人真事。
二、新闻能否真实,关键在于记者的反映是否正确。
记者是客观事实成为新闻的中介。
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正确与否,取决于记者对待事实的态度。
三、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
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
四、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
根据事实进行报道:
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包括新闻5要素以及数字、资料和细节描写等)必须准确无误。
从总体和内在联系上把握事实,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地反映。
第二章新闻传播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一、新闻传播的三个要素
(一)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新闻传播的反映对象,是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根据,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二)新闻传媒
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经过传的作用。
有传媒,事实才成为新闻并为新闻受众所接受。
传媒是新闻传播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新闻传者的基本作用:
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三)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和目的地。
任何新闻传播都必然包括新闻受众及其接受。
因此,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
选择,反馈。
二、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一)选择事实阶段
新闻传播的起点是事实。
事实作为传者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它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
(二)事实转换阶段
所谓事实转换,就是把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成品。
新闻事实要经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传播以后,才变成了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新闻。
(三)信息接受阶段
受众接受新闻成品,获得新闻信息,这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新闻传播在受众这里最后完成。
三、新闻传播的反馈
新闻传播中的反馈,是传者通过新闻媒介,将制作好的新闻,传播给受众。
受众接收到新闻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加以选择、理解,产生一种反应;又将这种反应通过各种方式,返回给传者,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够继续顺利地进行。
第二节新闻的倾向性
一、什么是新闻倾向性
(一)倾向的含义
在人类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三种倾向交叉渗透,构成总体倾向。
表层结构,中层结构,深层结构。
(二)新闻倾向性的内涵
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是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二、新闻倾向性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一)在不同新闻作品中的不同表现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的倾向性比较隐蔽,意见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用事实去说话。
在新闻评论中,则直接而鲜明地表示倾向性,拥护什么,赞成什么,倡导什么或者反对什么,贬斥什么,泾渭分明。
这是新闻评论的性质和文体形式所决定的。
(二)新闻倾向性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表现
新闻的倾向性属于一种总体素质,从新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表现出来。
就一条新闻而言,首先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上。
其次表现在报道的时间和规模上。
其三,通过技术性处理体现倾向性。
其四,通过评论的配置体现倾向性。
三、倾向性与客观性
(一)新闻客观性的含义
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事实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新闻倾向性受客观性的制约
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客观性决定倾向性,制约倾向性。
任何新闻,只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表明倾向,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示意见,表明观点与主张,不能脱离事实的性质和含义随心所欲地发表议论。
不论什么倾向,都应当是事实本身意义的传述和阐发。
第三节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二、新闻价值要素
(一)时新性:
时间近,内容新。
(二)重要性:
指事实所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
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
(三)显著性:
显赫著名,知名度高。
(四)接近性。
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的接近程度。
接近性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新闻传播的地点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
另一种是心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相接近,接近性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五)趣味性。
它作为新闻价值要素,指新闻事实新奇曲折,人情味浓,知识性强。
写作和表达的因素不包括在内。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一)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的价值。
新闻价值是一种经主观认定并实现的使用价值。
(二)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
(三)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标准。
一条新闻的价值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每个环节每种因素都可能造成新闻价值的一定损耗。
第四节新闻敏感
一、新闻敏感的含义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二、新闻敏感的特点
快捷:
迅速捕捉事物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潜在)的最新变化。
准确:
判断并选择出事物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灵活:
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三、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作用
发现新闻线索需要新闻敏感
从众多新闻事实中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新闻敏感。
预测事件的发生与变化需要有新闻敏感。
第五节事实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决定作用
一、新闻传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传者与事实
传者又称传播者,指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的发送者。
在现代,主要指大众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及其记者和编辑。
在现代社会,这个中间媒介——新闻传者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定的组织机构。
他们在使事实成为新闻这一点上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传播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传者与受众
受众又称受传者。
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的数量比传者大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位社会的人,都是受众。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是互相依存的。
也就是说,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
没有传者,也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也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之间任何一方失掉另一方,都必然导致自身的丧失。
不过,这种相互依存性,只能静态地确立它们的存在位置,还不能完全解释它们在新闻传播的动态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指向的、自觉的社会性活动。
传者在传播时,无法改变事实。
但是,传什么,怎么传,传者却有自主性。
另一方面,受众作为接受主体,同样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受众拥有自己选择新闻媒介与内容的权力,从而反作用于传者,构成对传者的制约。
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是一种对立统一,其结果是必然相互协调互相适应。
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
从新闻传播的运作实际看,传者和受众双方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以适应对方,并帮助对方进行自我调整,来共同完成新闻传播,推动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二、制约的具体表现形式——反馈
反馈,简单地说,就是受众把对所接收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之后所形成的态度和意见表达出来。
受众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
新闻机构对他们的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程度。
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准确程度。
三、根本的制约因素
(一)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它非传播不可。
(二)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
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受众化潜在的新闻为现实形式的新闻:
客观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有选择权。
受众对于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有评议权,发言权。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本章只是通过对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简略回顾,重点论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第一节古代报刊
本节内容将向学生讲述古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报纸。
古代报刊产生于2000多年前,当它出现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公元前100年,在凯撒大帝统治的古罗马帝国出现了《每日纪闻》和《元老院法令》。
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属官方公报性质。
从广义上说,可算是欧洲报纸的雏形。
我国的古代报纸——邸报,相传始于汉朝,但无实物可证。
据新闻史学家考证,邸报出现在唐朝却是有据可查的。
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朝报”、“边报”、“杂报”、“条报”等,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邸报”,可能是迄今世界上保存年代最早的“报纸”了。
宋代的小报作为民间报纸,内容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间或摘登邸报的要闻,又产生民间的非官方报纸“小报”,有时也发布从朝廷内部刺探得来的消息。
第二节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手抄新闻
“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
”在16世纪,适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需要的手抄新闻在威尼斯应运而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
到17世纪初,手抄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二、报和日报
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周报。
周刊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
日报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刊载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公众发行。
三、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
18世纪以后,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马拉创办了《人民之友》,这张报纸吹响了民主革命的号角,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的廉价报纸(或称“便士报”)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量涌现,它取代了党派报纸,成为资产阶级报纸的主流。
四、资本主义垄断报业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资产阶级报纸也相应地的发生变化。
垄断报团(或称报系)开始形成,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
近年来,美国报业高度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报纸越来越集中到垄断报团手中,但它们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此起彼落。
五、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国的近代报刊出现比较晚。
从唐代到清朝,邸报存在了将近1300年。
我国的近代报纸出现于19世纪初。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运到广州发行。
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纸,是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活动和民主运动相联系的,如王韬在1874年创办的《循环日报》、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1899年出版的《中国日报》、1905年11月出版的《民报》、改良派的《新民从报》。
第三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伴随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工人运动产生了。
《北极星报》(1837年)和《人民报》(1852年)等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主编的《莱茵时报》出版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俄国。
列宁在1900年12月创办了《星火报》。
《星火报》是俄国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政治报纸。
1912年5月5日创刊的《真理报》是俄国第一张群众性的工人日报。
我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于1920年9月,是以《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社会主义刊物作为标志的。
1920年下半年以后,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大量创办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报刊和人们广播电台的同时,立即采取措施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新闻机构,对资产阶级报刊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了飞速发展。
1996年又出现了报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社会对新闻需求量的多或少、大或小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阶级需要,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对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掌握着对新闻事业生死予夺的大权。
二、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又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
社会需要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使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前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报道内容,后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经济基础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它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新闻事业对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反作用。
一、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新闻事业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社会仪式形态相似,同经济基础的联系要比文学、哲学、宗教更为密切和直接。
二、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
新闻事业每日每时都在向广大受众报道客观世界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但在报道和解释新闻的同时,它也每日每时有系统地、潜移默化地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影响。
三、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新闻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一、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
新闻事业发布的新闻以及配合新闻发表的评论,都是记者和编辑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
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能不受立场、观点、方法的指配和影响。
因此,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具有阶级性。
三、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对新闻的取或舍、抢或压、祥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
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
四、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应。
在阶级社会里,它是掌握在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
第三节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一、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一)以美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三个显著特点
1、报纸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形成了新小综合信息产业集团
3、信息传播网络和高科技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属全体人民所有。
二、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任何性质的新闻事业的新闻报道都不会损害本阶级的利益。
(一)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这一宗旨不仅规范、指导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制约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实践、价值追求。
三、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
(一)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
利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发明与发现,犯罪。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同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活动有性质的区别,新闻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是任何人的私有企业,不能单纯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 理论 教程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