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23359130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23.50KB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归纳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认识其特点。
(重点)
2.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
(重点)
3.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
(难点)
一、法令出一
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
(1)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限制相权的措施
(1)汉武帝:
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2)唐代:
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
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
唐朝三省六部制
[易错提醒]
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
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深度点拨]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沿革
(1)秦朝: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
(3)发展:
唐代设置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
(1)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特点
官位世袭
以官举士
考试选拔
形成发展
先秦
西汉汉武帝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评价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
[图解识记]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五、行省的设置
1.背景
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2)唐代为道、州、县三级。
(3)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则为路、州、县。
2.内容
元代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
3.管辖
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定期觐见皇帝等形式加以控制。
4.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解识记]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主题一 汉代以来君主专制的演进
探究点1 汉代中外朝制度
史料 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思考 史料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
实质是什么?
答案 变化: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实质:
加强皇权。
探究点2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史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思考 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
有何特点?
答案
(1)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
(2)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探究点3 宋朝中枢机构
史料 “丞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
”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
——《宋史·职官志》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
答案 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
汉代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丞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丞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丞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丞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丞相权力不断分化。
丞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丞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题二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史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唐摭言》
思考
(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你认为这种选官制度会带来哪些问题?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
(1)主要标准:
品德和才能。
问题:
缺乏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员的办事效率低下,官场腐败,统治基础狭窄,不利于政局稳定。
(2)作用: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
(1)变化趋势
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2)积极影响
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主题三 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探究点1 汉唐地方政治制度
史料
图一 汉代初期形势图
图二 唐代后期形势图
思考 史料中图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两幅图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 政治制度:
郡国并行制。
存在问题:
汉唐时期都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弊端。
探究点2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思考 史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案 措施:
在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看法: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探究点3 元代行省制度
史料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思考
(1)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答案
(1)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1.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答案 D
解析 秦以来,只有天子用玉制玺。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实质是皇权至上。
A项明显错误;B项是表象;材料并未强调神化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
2.《文献通考》记载:
“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
”这段材料说明的办事程序应该是( )
A.中书省草拟政令尚书省审批门下省执行
B.尚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批中书省执行
C.门下省草拟政令中书省审批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中书取旨”实际上就是草拟政令;“门下复奏”就是负责审核;“尚书施行”就是负责执行。
故选D。
3.《隆平集·取士》载:
“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至唐为盛。
”材料所反映的选官方式是( )
A.主要依据军功选拔人才
B.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
C.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做官
D.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隋大业中,始设进士科”,可以看出这指的是科举制,这种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选D。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
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元朝
答案 D
解析 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答案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西汉:
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
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 第
(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
第
(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对点练]
知识点1 中央官制的演变
1.姓氏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 A
解析 皇族姓氏排在首位,主要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是文化范畴,与材料无关。
2.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设“中朝”B.置枢密院
C.置刺史D.设内阁
答案 A
解析 “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
道、德出自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从诏敕封袋到用笔,都不敢照常式,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故选D项。
4.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道:
“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
而晋以后之侍中,乃丞相也。
”这反映了( )
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
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
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
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答案 C
解析 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故A项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法像丞相一样制约皇帝,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侍中是中央的官职,与地方无关,故D项错误。
5.元初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
A.中朝B.三省制
C.中书省D.都察院
答案 C
解析 由“取决一省”可知是元朝的一省制即中书省。
知识点2 古代的监察体制
6.《新唐书》云:
“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大夫”“中丞”属于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
A.中书省B.通判
C.尚书省D.御史台
答案 D
解析 据《新唐书》可排除B项,“通判”属于宋代官职;其他三项虽均在唐代存在,但具有监察职能的只有御史台。
唐代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之事,为最高监察机构。
知识点3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7.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
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 )
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
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
答案 B
解析 魏晋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其主要标准是门第出身,故选B项。
8.《剑桥中国史》中写道:
“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 D
解析 材料意思是唐代的科举制通过考试产生了一批官僚精英,选拔了一些人才,故D项正确。
知识点4 行省的设置
9.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答案 B
解析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错误;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派到地方上的中央机构,故B正确;行省的设立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给地方自治的权力,故C错误;“行省”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机构,不是藩属国,故D错误。
10.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
[能力练]
11.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权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 D
解析 中外朝制度的创立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曾经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由于既有官署、官属,又有具体的职司,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中朝逐渐居于核心地位,属于决策机构,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为执行机构。
12.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
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
唐谏官的设置( )
A.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C.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答案 C
解析 A项与材料“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不符,故A项错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与分化相权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可知,谏官的设置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与谏官实际效能无关,故D项错误。
13.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
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
这表明(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宋高宗到宋孝宗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与材料意思相反,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皇权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君权仍然是至高无上的,故D项错误。
14.唐朝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B.唐朝统治者选官依然重视门第出身
C.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
D.唐朝时人们普遍看重个人道德修养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可以使学生“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即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选官是否重视门第出身,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科举制对家庭、个人的重要性,无法体现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5.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解题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图①中有行省,可以判断为元朝;图②中有道,可以判断为唐朝;图③中有楚、吴、鲁等国,可以判断为春秋时期;图④中有郡,可以判断为秦汉时期,故A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
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1)说明:
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
相同:
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教育与选官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
第
(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从官吏选拔任免权的发展趋势概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通用版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 政体 演进 强化 人民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335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