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之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docx
- 文档编号:23357412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77.47KB
高中语文之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docx
《高中语文之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之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之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一)诗歌表达技巧四大分类
表达方式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
结构手法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说明:
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
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二)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考点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此类考点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一)比喻
内涵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
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举例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 ①贯之:
诗人的朋友。
②悰(cóng):
快乐。
这首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技巧)②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释运用)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析作用)
(二)比拟
内涵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
作用
使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
举例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
①比拟、排比。
(明技巧)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③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析作用)④“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⑤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析作用)
(三)夸张
内涵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
作用
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举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答案:
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
(明技巧)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
(释运用)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析作用)
(四)借代
内涵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用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举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韦诗:
①比喻。
(明技巧)②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释运用)③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
(析作用)
赵诗:
①借代。
(明技巧)②③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释运用)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析作用)“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
(析作用)
(五)双关
内涵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举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竹枝词①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 ①竹枝词:
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案:
①“晴”和“情”谐音,使用了双关的手法,(明技巧)②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释运用)③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
(析作用)
考点二:
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
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指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①河湟:
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直接抒情。
(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释运用)③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
(析作用)
(二)间接抒情
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
①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案常将“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
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的,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块点出。
②“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a.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
b.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
c.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
③其他。
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好事近
魏夫人①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按②《凉州》时节。
[注] ①魏夫人:
北宋女词人,襄阳人。
②按:
弹奏。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答案:
①这两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明技巧)②词人愁肠满腹,在其听来,隔溪残漏传来的声响就好像人发出的一声悲凄的哽咽声。
(释运用)③通过描写悲凄的残漏声,突出了词人愁绪的深重。
(析作用)
2.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ng):
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①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
(明技巧)②诗人用林中的奇鸟——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释运用)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
(析作用)③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析作用)
二、描写方式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
(一)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 阆①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②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③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注] ①潘阆:
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②三竺:
指杭州飞来峰东南天竺山上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
③白猿:
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在灵隐畜养过一头白猿。
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上阕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案:
①上阕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
(明技巧)②如“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两句用三个地名和两个方位,交代了风景点,是远景、大景;“冷泉亭上旧曾游”一句是近景、小景。
(释运用)③这三句只标明地点,没有具体描绘西山的景色有多美好,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添补出更多更美的景象。
(析作用)
(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却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柳絮二阕(其二)
韩 琦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
(明技巧)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
(释运用)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
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析作用)
(三)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在鉴赏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时,应当明确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
花柳③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
②赌:
与人竞赛。
③花柳:
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明技巧)②词的上阕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释运用)③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
(析作用)
考点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
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比兴等。
特别说明:
在前面“考点二:
表达方式”中讲到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正侧结合”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中。
(一)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
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
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
泛指酒盏。
③曲台:
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妙在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
(析作用)②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释运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析作用)
(二)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诗人的情谊之深。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妙处。
答案:
①本诗表现环境的“清”运用了反衬手法。
(明技巧)②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白天的清静以及村居环境的清幽;风吹帘动,溪声嘈嘈,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清静宁谧。
(释运用)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清闲、恬淡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析作用)
(三)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氛围,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做正面的着力描写。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出塞作①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 ①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②天骄:
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
③乘障:
登城守卫。
④玉靶:
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
⑤霍嫖姚:
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指崔希逸。
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渲染和衬托手法。
(明技巧)②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释运用)③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
(析作用)
(四)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后庭花》这一歌曲名也是运用典故的范例。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①张元幹:
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用典。
(明技巧)②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释运用)③表现了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
(析作用)
(2)①寓情于景,(明技巧)②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释运用)③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析作用)
(五)比兴
“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物”,“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兴经常一起用而不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
不要做单一分析。
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
出嫁。
②蕡(fé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明技巧)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析作用)②以桃设比,(明技巧)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释运用)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析作用)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析作用)
(六)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鉴赏动静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动、哪是静。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试分析诗歌首联是如何写登亭所见之景的。
答案:
①首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明技巧)②“江”与“泉”是动的,“城”与“石”是静的。
(释运用)③这种结合,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
(析作用)
(七)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
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
鉴赏虚实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虚、哪是实。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月 圆①
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
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
指月圆。
④列宿:
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
①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释运用)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析作用)
(八)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
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答案:
①“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是“面”。
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释运用)②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析作用)
(九)多种感官结合(视听结合)
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
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如唐代诗人王建的《江馆》: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诗人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出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
“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
“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
“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
这首宿旅诗,透露出作者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欣喜的感情。
例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诗歌 鉴赏 表达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