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3356734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63.32KB
河北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河北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北省XX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代码:
一、项目概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国家小麦、玉米主产区,承担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尽快形成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把800个粮食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提出,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回良玉副总理就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
农业综合开发应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2009年5月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两个聚焦”即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重大部署。
为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决定,从2009年开始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逐年提高亩投资标准继续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同时,在粮食主产区逐步推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
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为落实中央有关要求,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粮食生产建设。
石家庄市多年来持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环省会高标准农田工程,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进而促进粮食生产。
XX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河北粮食主产区,全国商品粮、小麦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又是列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产粮大县,并且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08-2010)》中排名第十二。
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精神,要把发展粮食生产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搞好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1项目背景
按照上级农业开发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确定2012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农产品优势明显,村领导班子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南楼乡和北早现乡进行。
项目区地处XX县西北部,开发面积6600亩(方田40块),涉及南楼乡的厢同村,北早现乡的东房头村和小客村。
项目区现有机井139眼,部分机井老化失修,出水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全,灌溉土垄沟渗水严重,道路农田防护林稀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
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较差,干旱缺水,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等。
粮食单产410kg左右,农业收入低,平均亩收入1984元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为5278元。
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差,综合生产能力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进行农田改造与综合开发。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可极大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局面,以利于市场的形成,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改变田间小气候,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的作用。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XX县2012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位于南楼乡厢同村、北早现乡东房头村和小客村。
项目村总土地面积为8976亩,土地治理项目规模为6600亩(方田40块)。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打机井26眼,修复配套机井121眼,147眼机井统一建井台、井盖、电闸室,铺设地下防渗管道38.7km,整修农路20km,铺设地下电缆线路16km,修建公示牌3个,转弯半径60个,作业通道77个,植树15000株。
项目建设期限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底。
1.3项目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为695万元,包括财政投资608万元(中央财政434万元,省财政138万元,市财政36万元)和农民投劳折资87万元。
其中水利措施投资298.98万元,占总投资的43.02%;农业措施投资290.62万元,占总投资的41.82%;林业措施投资24万元,占总投资的3.45%;科技措施投资56.4万元,占总投资的8.12%;项目管理费19万元,占总投资的2.73%;工程管护费6万元,占总投资的0.86%。
1.4项目编制的依据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石家庄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细则(试行)》
《河北省农业开发办公室河北省电力公司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排灌电力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的意见》
《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图例规范(试行)》
《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
《低压输水灌溉用硬聚乙烯管材》(GB/T13664-2006)
1.5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新增农业总产值178.61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40.45万元,改善灌溉面积66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600亩,年节水37.82万m³。
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6600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77个百分点,保水固土,提高土壤肥力,调节田间小气候,增加湿度,降低风速,抵御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对防治病虫害传播起到一个隔离带的作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6组织领导和管理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开发机构建设,明确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职能,健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各项制度,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服务意识,充实专业技术人员,使农业开发工作从上到下构成一个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体系。
县政府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领导任组长,农发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林业局、供电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领导项目建设与实施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农发办,具体负责从立项到建设全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
二、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XX县西北部,北纬38°13′49″~38°15′25″,东经114°29′37″~114°31′17″之间,规划面积6600亩。
东至巧女村,南至丰家庄村,西至西房头村,北至北石家庄村,项目区内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附项目区位置示意图)。
2.1.2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无霜期195天左右,年日照2607.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太阳辐射多年平均值127.80km/cm2,年平均气温12.8℃,≥0℃积温4786℃,持续285天,≥10℃积温4347℃,持续207天,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9℃,极端最低气温为-19℃,多年平均降水量495.5mm,多集中在6—9月份,农作物生长期225天,光热条件可满足农作物和林果生产的需要。
最大冻土层52cm。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洪积平原,为华北地区太行山前断裂带东侧、山西陆台太行山断裂带的石家庄凹陷和冀中鼻状突起带。
历经沧桑变化,形成了海河支系滹沱河冲积平原。
其地势西高东低,以1/1500~1/2000的坡降逐渐倾斜,属典型的山前倾斜平原地貌。
本项目区土壤以轻壤质土为主,土类统属褐土和潮土两大土类,土层深厚,土体构型上松下紧,据2009年土壤普查,有机质含量18g/kg,全氮含量0.089%,碱性氮65.1㎎/㎏,速效磷11.3㎎/㎏,速效钾91.2㎎/㎏,属中上等肥力耕地,土壤PH值7.8,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2.1.4自然灾害状况
项目区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有旱、风、雹、低温连阴雨、干热风、虫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开展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兴建水利,较大程度地减少了自然灾害损失,做到了平年丰收,轻灾年减产影响小。
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如下:
(1)旱灾:
①春旱,一般出现在3~5月份,春旱影响小麦返青、拔节、抽穗、灌浆,贻误春播作物播种;②夏旱,一般出现在6、7月份,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③伏旱一般出现在7、8月份,造成农作物减产。
(2)风、雹灾:
近15年来共发生风、冰雹灾10次,一般以6月份居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影响小麦灌浆,迫使小麦提前脱水而影响产量。
雹灾一般从西北到东南移动,范围较小。
风、雹灾害极为严重时,可使农作物倒伏、断株、果实脱落。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所涉及南楼乡的厢同村和北早现乡东房头村和小客村,共有农业人口8380人,其中农业劳动力为5013人。
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开发治理工作的需要。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为8976亩,其中耕地面积6600亩,均为中低产田,这次立项实施6600亩。
项目区小麦种植面积6143亩,玉米种植面积6143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457亩,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93,一年四季没有闲置。
但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2.2.3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小麦种植面积6143亩,单产400kg,玉米种植面积6143亩,单产420kg,其它作物种植面积457亩,单产300kg,粮食平均年产量517.44万kg。
项目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在小麦、玉米生产上,耕、种、收、运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率已达到90%以上。
但是现有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规模小,成本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项目区2010年南楼乡财政收入8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5460元,北早现乡财政收入20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5990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近年来,XX县组织开展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活动,重点培训、推广了小麦节水高效种植、大田高效栽培模式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项目区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76%以上,广大群众形成了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XX县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科院、河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县有技术推广站,乡有技术服务站,各村都有农业技术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形成,技术依托雄厚,服务体系健全。
2.2.6产品、市场与供需初步研究与分析
项目区当前主要农产品是小麦和玉米,年产小麦245.72万kg,玉米258.01万kg,其它作物13.71万kg,合计粮食总产量517.44万kg。
除一部分自产自用外,大部分可用于外销。
(1)国际、国内市场
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在近8年中有7年低于消费量,供求缺口由库存弥补,导致粮食库存降至历史新低,产不足消的状况仍未改变,粮食供求持续偏紧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在国内,种植结构调整引起粮食种植面积尤其是高产作物面积锐减,造成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禽蛋奶鱼的消费增长迅速,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饲料用粮需求增大,粮食供需形成巨大缺口。
(2)本地市场
XX县努力发挥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特色,大力推进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粮食需求量增长迅速。
(3)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XX县是优质小麦适生区,小麦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品质优,生产成本低,各类优质小麦均可满足高档食品生产要求,对服务省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是畜牧养殖的主要饲料和医药生产的重要原料,依托省会石家庄医药生产基地建设,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2.3基础设施
2.3.1田间工程现状
(1)水利
项目区内现有机井139眼,均为浅井,其中18眼已报废,需要更新;51眼机井出水量较小,部分水泵老化失修,浇地浪费工时现象严重,需要修复配套;其余70眼能继续使用。
项目区农田灌溉依靠地表垄沟,占地较多,土质为沙性土壤,渗漏严重,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7。
(2)农业
项目区道路绝大部分为土路,高低坑洼不平,雨后泥泞难行,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路面宽度3~4m,不适于大型农机通行作业。
部分农田不同程度地存在坡度不合理现象,造成浇地困难问题。
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影响粮食品质和产量。
(3)林业
项目区内树木很少,林木覆盖率较低,失去农田防护作用,农作物抵御风灾能力较低,遇大风等气象灾害天气易造成大面积减产。
2.3.2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现有大中型拖拉机20台,小型拖拉机80台,其它农机具110台。
拖拉机和三轮车农闲时用于搞运输,在秋收和麦收季节用于农田作业,机械作业率能够达到80%。
两个乡均设有农机服务公司,公司人员经培训上岗,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深受农民欢迎。
2.3.3农电现状
项目区现有变压器21台,高压线10km,低压线16km。
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且缺少必要的维护,配电设施陈旧,部分线路已经老化,存在安全隐患,供电保证率较低,电损较大,不能满足农业用电要求。
2.3.4科技现状
项目区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一直沿用传统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农民盼望通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耕作技能,实现科学种地,增加农业收入。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机井配套不完善,土垄沟灌溉渗漏严重,亩均用水量居高不下,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机井报废,加大农业生产成本,造成水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制约生产能力的提升,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平整度差,不利于灌溉。
农田灌溉沿用土垄沟大水漫灌,费工费电,水资源渗漏严重。
现有农路为土路,路面狭窄且坑洼不平,雨天泥泞无法通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二)水资源短缺
XX县在全省属地下水较丰富地区,但是多年来干旱少雨,地下水采多补少问题也十分突出。
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农田灌溉提水设备新打换代频繁,资金投入加大,灌溉成本不断增加。
(三)粮食种植效益偏低
农业本身就是弱势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中收益最低的行业。
近几年来,粮食价格有了较大提高,国家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产出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
(四)粮食生产使用技术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XX县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主要来源于育种科技成果、化肥的改进和农机、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
而在栽培技术、耕作制度方面没有大的突破:
一是种植形式延续多年,农作物光热利用率低,玉米行距不适应机械化收获;二是沿用多年不变的土垄沟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浪费严重;三是耕地连续多年只浅旋不深耕,耕作层变薄,农作物抗风能力下降,草害、病虫害逐年加重,造成粮食生产效益徘徊不前。
(五)现有农村经营体制的制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粮食生产已经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现有农村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规模小、风险大、受益低,直接影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制约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根据2009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切实做到‘两个聚焦’”的重要部署,一是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二是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必须坚持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向13个粮食主产省倾斜,需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力度。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对推动项目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依靠科技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农田环境,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提高项目区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XX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政策要求,是县委、县政府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是落实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领导重视、政策支持
XX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十分重视,并且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正确引导农业的基础建设,在资金、技术投入上逐年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的发展,承担项目的条件有保证。
本项目符合XX县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2)农业基础条件适合
项目区农田通过机械化深松,可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增加,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供水与保水、保肥能力,有效改造中低产田,从而向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方向发展。
(3)区位优势
XX县地处冀中平原,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正饶公路、正南公路、团贾公路、羊曲公路四通八达,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适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4)群众积极性高
当地群众盼望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学习农业生产先进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对农业开发工程积极支持。
综上所述,XX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具备建设条件,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四、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XX县总面积为468km2,根据《XX县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项目区地表水资源短缺且无拦蓄设施,唯一可利用的是地下水资源,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25万m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1474万m3。
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4.1.1地表水
项目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自产地表径流,境内没有其他外来水量,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加上缺乏地表水拦蓄设施,区内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很少,故本项目忽略不计。
4.1.2地下水
项目村总面积为8976亩,根据《XX县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按面积计算求得项目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46.71万m3。
4.2水资源利用现状
项目村总面积8976亩,包括村庄2376亩,耕地6600亩,没有林地和工业等用地,没有地表水拦蓄设施,水资源以开采地下水为主,主要用于群众生活和农田灌溉。
4.3现状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项目区耕地面积6600亩,其中冬小麦种植面积6143亩,夏玉米种植面积6143亩,其它作物种植面积457亩。
项目区农作物灌溉定额、年需水量分析情况见表4-1。
项目区现状农田净灌溉定额表
表4-1
作物
种植面积(万亩)
P=50%
P=75%
灌水次数
生育阶段
灌水定额(m3/亩)
灌溉定额(m3/亩)
灌溉净用水量(万m3)
灌水次数
生育阶段
灌水定额(m3/亩)
灌溉定额(m3/亩)
灌溉净用水量(万m3)
小麦
6143.0
1
播前
35
115
70.64
1
播前
35
145
89.07
2
拔节
40
2
冬灌
30
3
灌浆
40
3
拔节
40
4
4
灌浆
40
玉米
6143.0
1
播前
35
70
43.00
1
播前
35
105
64.50
2
拔节
35
2
拔节
35
3
3
抽雄
35
其它作物
457.0
4-7次
120
5.48
4-7次
120
5.48
合计
119.13
159.06
项目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0.70,计算求得项目区现状农业灌溉毛用水量平水年份(P=50%)170.19万m3,偏枯年份(P=75%)227.23万m3。
项目区人口8380人,按每人每天用水50L计算,生活用水总量15.29万m3。
则项目区总用水量为平水年份185.48万m3,偏枯年份242.52万m3。
项目区现状各水平年用水平衡分析见表4-2。
项目区现状水平年用水平衡分析表
表4-2
序号
年份
水资源可供水量(万m³)
用水量(万m³)
盈亏
(万m³)
农业灌溉
农村生活
林地
合计
1
50%
146.71
170.19
15.29
0
185.48
-38.77
2
75%
146.71
227.23
15.29
0
242.52
-95.81
在现状生产条件下,无论是平水年份或是偏枯年份,项目区水资源均存在超采现象,考虑生活用水不变,应采取工程和农技农艺等节水措施,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4.4项目实施后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4.4.1项目后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通过铺设地下防渗管道等节水灌溉工程,采用高效综合节水灌溉制度,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
考虑农村生活用水不变,项目实施后项目区预测各水平年水资源平衡分析见表4-3。
项目区预测水资源平衡分析表
表4-3
序号
年份
水资源可供水量(万m³)
用水量(万m³)
盈亏
(万m³)
农业灌溉
农村生活
林地
合计
1
50%
146.71
132.37
15.29
0
147.66
-0.95
2
75%
146.71
176.73
15.29
0
192.02
-45.31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总用水量为平水年147.66万m3,偏枯年192.02万m3,较现状情况分别节水37.82万m3和50.5万m3,平均亩节水57.3m3,节水效果明显,平水年用水基本达到平衡。
考虑丰枯互补,水资源总体趋于平衡。
4.4.2综合节水措施
为了扭转项目区现状地下水资源超采现象,有效缓解项目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除水利工程措施节水外,应积极采用农艺、生物、管理节水等综合节水技术,通过覆膜保墒、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墒情,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对农民进行节水技术培训,采用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引导农民建立用水协会,进一步加强综合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
针对项目区用水亏损状况,在本项目水利工程节水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综合节水措施:
1、农艺节水:
以农业技术集成为重点,强力推进农艺节水。
主要包括:
农田覆盖技术、抗旱节水种植技术、生物节水(种子)技术、土壤耕作蓄水保墒技术、水肥耦合及平衡施肥技术、化控技术等。
2、严格水资源调控管理,向管理节水要效益
适应气候变化,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在不断完善工程节水措施的前提下,还应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 农业 综合开发 中低产田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