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
- 文档编号:23356633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82
- 大小:65.99KB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研究对象(156)
1.心理学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单选、填空、判断)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动态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动机、目的、行动等。
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2节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民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
3.区别: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西方的心理学流派
流派
代表人物
观点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
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
标志是:
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填空159)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神经系统的结构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2)神经系统
①中枢神经系统——脑(两半球是高级中枢)、脊髓
大脑四叶:
额叶——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触、温、动感觉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
大脑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
大脑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
②周围神经系统
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活动传递给中枢,再传出到各组织器官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分类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3)巴甫洛夫
大脑皮层功能分为
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人与动物共有,如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1)基本过程:
兴奋、抑制
(2)规律:
①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手舞足蹈)和集中(从手舞足蹈冷静下来)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同时性与相继性)
正诱导(抑制——兴奋)
负诱导(兴奋——抑制)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61)
(一)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单选)
1.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个性特征不同,对客观现实反映不同,如有人爱财如命,有人视金钱如粪土。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特性
(1)主观性(人心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可以改造预测)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第2章感觉与知觉
一、概念(填空164)
感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
从感觉器官角度: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
种类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觉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味觉
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
甜、酸、苦、咸等味道
嗅觉
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气味
肤觉
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
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
肌肉、筋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
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细胞
身体位置变化
机体觉
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梢
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
三、规律(多选)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关系(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2.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3.每种感觉都有两种两种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阈限
人的感官察觉这一最小刺激的强度能力——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异量——差别阈限
能感受刺激之间的这一最小差异量能力——差别感受性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单选)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①视觉适应
明适应:
暗——明,视觉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
明——暗
②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效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噪音下,黄昏视觉感受性降低)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盲人失去视觉但练就好听觉)
(3)联觉:
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热烈感)
第二节知觉及其规律
一、知觉概念(167)
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如判断一种水果是苹果的过程)
二、知觉与感觉关系
感觉
知觉
反映事物个别属性
依赖个别器官运动
受生理因素影响
整体属性
多种器官联合
生理、经验、心理特点
与词语联系
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
3、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
(1)动景运动——两个光点按照一定空间间隔相继呈现,会看到连续运动。
(2)诱导运动——物体的运动使邻近静止物体产生运动印象。
(3)自主运动——点香,注视光点,点似乎在运动。
(4)运动后效——注视一个物体运动,再转向静物,静物似乎向反方向运动。
社会知觉
1.分为:
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2.偏差
(1)社会刻板印象——法国人都浪漫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有魅力的老师教学能力强
(3)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4)近因效应(最近效应)——多年不见朋友,脑海里是离别的场景
(5)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错觉
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歪曲知觉,不正确的知觉)
4、知觉的规律(基本特征169)
1.知觉的选择性
自觉区分对象与背景,如上课听讲,教师的语言是对象,其余室外声音为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
图纸需要专业人士才看得懂
3.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国旗不管在什么时候看到的都是红色
第三节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遵循感知觉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1.强度律——直观对象达到强度
2.差异律——标题要醒目
3.活动律——活动起来
4.组合律——教材编排分段落章节
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概念: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人迅速敏捷发现事物细节、特征能力。
2.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全面性
(4)观察的深刻性
3.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5.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第3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及其规律
一、记忆概述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分类
依据
类别
信息从输入到提取经过时间不同
1.瞬时记忆
特点: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
图像记忆----主要形式
声像记忆
存储:
时间约为1秒
2.短时记忆
特点:
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
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记忆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1.形象记忆(对长城的形象)
2.情境记忆(想起参加的会议)
3.语义记忆(逻辑记忆)——法则、公式的记忆
4.情绪记忆(开心的事)
5.动作记忆(体操动作)
信息加工与存储内容不同
1.陈述性记忆(知识)
2.程序性记忆(打篮球的规则与方法)
2、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1)识记
1.概念:
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
2.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识记规律(影响识记的因素)(案例)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积极则识记好)
(3)识记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多、难则识记时间长)
(5)识记的方法(整体或部分识记、集中或分散识记
(2)保持与遗忘
1.保持及其规律
(1)保持的概念:
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2)规律
①数量上的变化(随时间减少)
②质的方面变化(只保留重要信息)
2.遗忘及其规律(单选、填空)
(1)概念: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种类
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主动性遗忘/被动型遗忘
部分性遗忘/整体性遗忘
(3)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0)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到一定程度不再遗忘”的特点。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
系列位置效应(头尾记忆好,“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中间“渐进部分”)
⑦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过度学习达50%,学习的熟练度达150%,学习效果最好)
(5)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③压抑说(动机说,考试时情绪紧张而遗忘)
④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话到嘴边)
⑤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泊尔高级替代低级)
(三)再认或回忆
1.再认及其规律
(1)概念: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2)再认:
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考试时做选择题判断题,事物再度出现)
回忆:
记忆的最高级表现(做填空、简答、论述题,事物不在面前)
2.回忆及其规律
(1)概念:
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2)种类
①是否有预定目的任务——无意回忆(触景生情)、有意回忆(复习考试时的回忆)
②条件、方式不同——直接回忆、间接回忆(根据提示想起钥匙放在哪里)
3.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困难的有意回忆。
第二节记忆品质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
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
第三节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83)
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安排、课间休息、课的信息量)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防止遗忘方法--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单选)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间隔复习
(4)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1)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2)复习方法多样化
(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掌握复习的量,适当过度学习)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4章表象与想象
第一节表象及其特点
1.概念(188)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3.分类
(1)按感觉通道分:
视觉表象(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舞蹈动作)
(2)按创造程度分:
记忆表象(朋友的音容笑貌)/想象表象(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
4.特征(填空)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心理螺旋实验)
第二节想象及其类型
一、概念(189,单选)
1.想象是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加工方式
(1)黏合——孙悟空
(2)夸张——千手观音
(3)拟人化——雷公电母
(4)典型化——鲁迅小说的人物
3.品质: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4.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二、类型
1.分类
按有无目的性分:
有意(随时)想象和无意(不随意想象)想象(白日梦);
按内容是否新颖分: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想象与现实分:
幻想、理想和空想。
2.解释
有意想象:
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3、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1.含义:
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例如读文艺作品、历史文献、图纸、上课,脑海中出现有关事物的形象。
3.产生条件:
(1)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为再造想像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二)创造想象
1.含义: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
新颖、奇特、独特)
2.产生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四、幻想(判断说理,191)
1.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2.特征
(1)体现个人愿望、个人向往的形象
(2)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3.形式
(1)科学幻想(飞天入海已实现)
(2)理想(成为科学家)
(3)空想(消极)
第三节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简答192)
1.扩大学生脑中的表象储备
2.帮学生弄懂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3.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简答)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于打开想象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及发展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
5.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6.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想象力
第5章思维
第1节思维与思维过程
一、思维概述(填空194)
(一)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医生看不到内脏病变,但可以结合听诊化验等判断)
概括性(能结枣子的树叫枣树,月晕刮风等)
(三)种类(单选)
根据
分类
(1)据发展水平分
直观动作思维(3岁前幼儿)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2)日常经验、理论指导
经验思维(鸟会飞)
理论思维(以原理为依据)
(3)逻辑性、思考步骤
分析思维(做题目)
直觉思维(突发的直觉的,如球员进球)
(4)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5)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四)思维的一般过程
1.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2.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第二节思维的品质与培养
一、思维的品质(198)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灵活性与敏捷性
(4)逻辑性与严谨性
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199)
(一)概念
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智力的高级表现。
(2)特征
1.新颖独特性(最本质属性)
2.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判断题)
创造性思维一发散性思维为核心。
发散性思维特征:
流畅性
变通性(灵活性,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
独创性(独特性,如曹冲称象用石头)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重要环节)
4.灵感状态(灵感——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
)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00)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6.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1)常见的创造性课程——创造发明课、直觉思维训练课、发散思维训练课、推测与假设训练课、自我设计训练课、假设课、侧向思维训练课
(2)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创造技法(奥斯本——头脑风暴法)
四条原则:
畅所欲言、鼓励标新立异跟与众不同的观点、以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提出改进意见
边缘考题
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言语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第6章注意
第一节注意及其功能
一.注意及其特点(204)
1.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特点:
指向性(上课听老师讲课)和集中性(目不窥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抑制其他多余无关的活动)。
二、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
(1)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强度(强烈的光线)、刺激物的对比关系(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霓虹灯)
(2)主观条件:
当时的需要(食物引起饥饿者的注意)、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
2.有意注意
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殊形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熟能生巧,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形成条件:
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第2节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稳定性
1.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2.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3.注意的起伏(动摇):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4.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2、注意的广度
1.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详细 完整版 教师 招聘 心理学 知识点 汇总 复习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