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docx
- 文档编号:23355391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4.14KB
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docx
《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
许有壬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①,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②。
【注】①槎:
竹、木複。
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
“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
“此支机石也。
”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 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 “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 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
“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
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
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
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解析】【分析】
(1)B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无中生有,结合诗歌“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只是写出黄河波浪气势磅礴。
故选B。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飘飘”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壮,取境开阔,意境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展现了一个豪迈飘逸,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
“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
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
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
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语言不是高频考点,但是应该知道。
先指出来语言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来表达效果。
本题已经表明诗歌风格豪放,因此需要结合诗句“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分析该句是怎样表现豪放特点的即可。
如用词角度,“壮游”“绵邈”两词写出了所游地之景的广阔无边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
从形象角度,诗人游览祖国河山称为“壮游”,可见其豪迈狂放,洒脱不羁。
该句表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也体现出本词风格豪放。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⑥杜鹃花:
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
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
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
“得红字”:
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
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
(1)C
(2)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
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C项“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
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故选C。
(2)本题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白”指倾诉。
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
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
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
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
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故答案为:
⑴C;
⑵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
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屯田词①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释】①屯田:
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这里指民屯。
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
②确确:
土块坚硬的样子。
(1) 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
(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捕蝗;伐木
(2)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解析】【分析】
(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
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
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
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
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
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
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
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
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
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
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如雨水一般落下。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民种麦子的过程。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
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
故答案为:
⑴捕蝗;伐木
⑵①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
②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
③前面十二句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④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译文:
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
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
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
驱捕蝗虫回到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
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伐木。
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了。
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
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释】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B. “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C.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D.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A
(2)C
(3)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解析】【分析】
(1)首联“蝉声秋巷里”和“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颔联对仗工整;颈联“礼数”与“狂疏”词性不相对;尾联“爱读英雄传”与“功勋恐不如”词性不相对。
故只有一联对仗,故选A。
(2)C项,“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
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
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故选C。
(3)首联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
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
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
“兼”,同“蒹”。
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
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
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
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故答案为:
⑴A;⑵C;
⑶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中对仗句的理解能力。
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
可据此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
即淮河。
颍:
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
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
“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
“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
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
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
联,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
(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
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风寒”表现。
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
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
⑴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⑵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
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
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
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政权的进扰。
②蜺:
古同“霓”,虹的一种。
玉蜕,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
作“来”讲。
⑤浑:
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 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 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
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 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B
(2)直抒胸臆。
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
①首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
②颔联,抒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尾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语文 诗歌鉴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语文 诗歌 鉴赏 专项 练习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