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3352339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81KB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docx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11篇。
2.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
他的《燕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完整的的七言诗。
4.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兼擅山水诗画,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晏殊其词集名《珠玉词》,其子晏几道世称“小晏”,著有词集《小山词》。
6.《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王西厢》指的是元代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
7.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全书120回,后40回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高鹗。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9.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10.司马迁,字子长,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塞外奇丽雪景的传世佳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昌龄《出塞》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概括了千年来塞上战争不断,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1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陆游诗歌《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
13.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刑前的三桩誓愿是血飞白练__,六月飞雪__,亢早三年__。
14.《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它的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5.《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__诗经·采薇___》。
16.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即纪传体通史
1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的诗句。
18.宋代晏殊有词集《珠玉词》,柳永有词集《乐章集》,李清照有词集《漱玉词》。
19.“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20.《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全书共五十六回。
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
赋:
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厚再用赋。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3.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
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
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
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
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5.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6.盛唐山水诗派: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一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田园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
7.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8.“三言”:
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
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
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9.《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10.“沉郁顿挫”: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
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
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11.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了“易安体”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12.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三、默写诗歌
1.汉乐府民歌《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
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
2.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旧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犊,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3.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4.《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5.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6.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7.《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8.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赏析题
1.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2.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
上片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
“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
下片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2.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
“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
“拟把疏狂图一醉”。
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
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3.“楼台”,高大,崇高。
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
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
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
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
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
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
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五、论述题
1.论述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1.意味无穷。
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自然。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
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论述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贡献?
A.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B.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C.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3.论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言“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①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这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
即“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将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达到了结构方式和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②为达此目的,作者对全书的结构作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首回“楔子”和末回“幽榜”相呼应,对全书的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与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
中间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与首尾遥相呼应,完美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艺扭曲士人人格题旨的艺术理想。
4.论述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有哪些?
(1)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与陶是完全融合为一的。
诗人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他是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者。
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2)陶渊明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5.结合词作,论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
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一倾诉真挚情。
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
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
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二善用白描法
李清照的词,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这是她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
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她匠心独运,特别善于创造这种平淡而绝妙的境界,这应该是李清照词作的重要特色。
三熔炼家常语
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把一些家常语熔炼在她的词中,不着痕迹。
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深细,而又意境高远,犹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让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见不到朴素下锤炼的工夫。
如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如“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更看今日晴未”等,浅畅自然。
6.论述《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首先,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敷演情节的基点。
作荞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欢离合作为敷演全剧情节的基点,细针密线,环环相套。
全剧情节起伏多变,结构上却能混然一体,能在纷繁的历史琪件和错综复杂的头绪中将情节组织得如此完整,严谨,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
其次,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
作者以侯赠给李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
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
把桃花扇置于戏曲结构中一个引人注因的特殊位置上,并用来作为剧木的题名,产品能够中可见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第三,以中介人物作为连接正邪双方的纽带。
一边是正直而注重名节的夂社文人,一边是卑鄙无耻的魏阉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王朝的政治闹剧。
这几乎是截然对立的双方怎样纠缠到了一起,这是该剧艺术结构处理的一个难题。
然而孔尚任却巧妙地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性格,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身份和性格的两垂性,使杨左厶逢源,往返于尖锐矛估的两派人物之间,人物关系变化中起着粘合穿插作用。
7.乐府民歌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
(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
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孤儿行》是很好的范例。
(4)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
从那时来说,它们都可以称为新体诗。
这新体主要有两种:
一是杂言体。
杂言,《诗经》中虽已经有了,如《式微》等篇,但为数既少,变化也不大,到汉乐府民歌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如《孤儿行》“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便是十字成句的。
而《铙歌十八曲》全部都是杂言,竟自成一格了。
另一是五言体。
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
在此以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而汉乐府却创造了像《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
从现存《薤露》、《蒿里》两篇来看,汉乐府民歌中当有完整的七言体,可惜现在我们已看不到了。
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是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5))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在汉乐府民歌中,作者不仅让死人现身说法,如《战城南》,而且也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如《乌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
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
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
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
8.结合诗作,论述王维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复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