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8.docx
- 文档编号:23351157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18KB
有的人教学设计8.docx
《有的人教学设计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的人教学设计8.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的人教学设计8
《有的人》教学设计8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答: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
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对比。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
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
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
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
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本文是怎样用诗讲道理的?
分析: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的文学体裁。
它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表现一个主题。
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发表议论时,与其它文体的不同之处在于:
(1)深邃独到的哲理色彩。
深入独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诗的又一显著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炼和使用上。
作者自己曾说过:
“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文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
”郭小川也曾指出:
诗“要有意味深长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诗开头四句,即堪称诗篇的“梁柱”,这“梁柱”是诗人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结晶,使人惊醒,引人深思。
(2)寓哲理于形象。
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抽象的,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赋予抽象的哲理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以个别反映一般。
例如:
“牛马”“春风”“野草”等都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使本来深奥的思想,获得了具体可感的艺术生命。
(3)寓哲理于朴质自然的语言。
古人云:
“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
”作家调口语入诗,收到了平字见奇,陈宇见新,朴字见色的艺术效果。
(4)前呼后应的结构。
诗一开头就总说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紧接着第二部分就分说有的人为什么他还活着,却已经死了;而有些人死了,为什么他还活着。
最后一部分写人民对于两种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而第2节与第5节、第3节与第6节、第4节与第7节都遥相呼应。
这样就使得本诗前后勾连,首尾呼应,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5)精炼形象的语言。
这首诗的语言,既精炼又形象。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有力的讽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
“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3.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
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
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
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而且,诗篇还揭示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有何作用?
分析:
诗中2至4节与5至7节构成对应关系,这样写突出强调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做法、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所得到的不同的结果,褒贬鲜明,发人深省。
5.“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分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6.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分析: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7.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分析: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
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三、教学过程设计
(-)解题。
减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
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
“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
这首诗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
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
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
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
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唾弃他。
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师提问: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
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
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
动的强烈感情。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对鲁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又亲身体验到人民对鲁迅无比怀念的情景。
同时,他也耳闻目睹了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和残暴。
现实生活在他的心里凝聚了无法压抑的感情,这种感情终于在纪念鲁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发的“火山口”。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运用语言抒发出来的,正像作者说的,他“把火样的热情包在字句里”。
闻一多先生曾把他比为孟郊,“郊寒岛瘦”,说他的诗“沉着而有锋棱。
”老舍说他的诗有股“硬”劲。
我们读《有的人》,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司却感受到作者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5.教师提示:
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
①语言通俗、明白。
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
”减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
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这样的语言。
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
已声。
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
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
《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语言形象、生动。
《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
这是一个人心中常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
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
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
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例如: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
例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
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
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
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
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
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对应地解说。
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
有的诗句长短不一,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
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五)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
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
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
【小资料】
一、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
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
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
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
1948年因受国民党当局逼迫逃至香港。
1949年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
出版诗集《春风集》《一颗新星》《凯旋》《欢呼集》,长诗《李大钊》,还写了《学诗断想》等论诗著作。
文革后,仍有诗作不断发表。
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二、藏克家《三谈(有的人)》。
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产生在浓厚的生活里。
这是我坚信不移的一条真理。
1949年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有的人》这首诗,反应是强烈的,但我和鲁迅无一面之缘,这情况怎样解释呢?
在鲁迅逝世13周年的时候,我去瞻仰了他的故居,回头来就写了这篇诗,这岂不是即兴而成?
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说来话长呵。
我和鲁迅虽然没见过面,但我对于他是尊敬而又有亲切之感的。
1923年我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新文艺,自己也从事习作,这时候我就读过鲁迅的《呐喊》、《热风》、《野草》和由他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等。
读他的书,景仰其为人,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的黑暗时代,鲁迅的作品像一道明光,引导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探索,郁抑的心情好似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口子。
1926年,我奔向武汉,在大革命中作了一名士兵。
这与鲁迅、郭沫若在思想上的启发是大有关系的。
武汉大革命失败以后,我跨进了大学的门。
读鲁迅的书越来越多,对他崇敬的思想情感也越来越强烈。
那时候,阶级阵线分明,与国民党在各条战线上的斗争十分剧烈。
鲁迅、郭沫若、茅盾,在我们心中,是左翼文化阵地上的三面大旗。
鲁迅的那种爱憎分明、坚强战斗的精神,鼓舞斗志,万人景仰,而他的文章有如利刃新发于硎的寒光闪闪,使同志奋发,使顽敌胆丧。
1942年8月,我到了所谓“战时首都”——浓雾滚滚的山城重庆。
10月18日,在中苏文化协会俱乐部纪念鲁迅逝世6周年,老舍主持会议。
宣布开会之声刚落,成群特务把老舍架了起来,参加大会的同志们被迫散去,特务追踪,人人愤怒!
另外一次,我伴同许寿裳先生从歌乐山赶多到市内参加纪念会,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1946年到1948年,我在上海,也有两次在大戏院子里开大会纪念鲁迅逝世,宋庆龄、郭沫若等许多文化界领袖人物都参力。
了,结果与重庆纪念会情况相同,特务甚至把签到簿也抢跑,使千人大会,未能终场。
这种会场如同战场,使我感受深刻极了。
1936年鲁迅逝世了,举世悲悼,万人送葬。
鲁迅支持的《作家》杂志,约我写首诗,我以哀悼深情写了《喇叭的喉咙》这首诗。
记得1948年,在鲁迅逝世纪念那一天,我同几位朋友一同到郊外的公墓去凭吊,一口小土坟,一尺小石碑,上书“鲁迅之墓”四字。
一代民族英雄,文坛巨臂,死去之后,只有黄土一抔!
我们徘徊又徘徊,久久不能去。
我们来去,都有特务的眼睛盯着,有的,还替来参拜的同志“留影”追踪。
鲁迅受到亿万人民的敬爱;而国民党反动派,连他的坟头也望而生畏。
记得很清楚,1935年,我在临清中学教书,暑假回到母校——国立山东大学所在地青岛。
遇到肖军同志,他力劝我给鲁迅写信,并把“上海北四川路大陆新村12号”的地址开给了我。
但我,不能写信。
在新军阀韩复第的统治下,我没有写信的自由!
我的学生因为什么“嫌疑”有两名被捕了,我们满腔悲愤在不自由的环境中过日子。
我没有给鲁迅写信,但先后把两本诗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寄去了。
上面我简要地述说了我怎么读鲁迅的书,崇拜他的人,怎样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思想上受到他的教育与影响,感情上对他如何地亲切而敬爱。
虽然没见面,而精神上的感召是深切之至的。
这是一个方面。
再就另一个方面谈一谈。
我在《有的人》这首诗里,处处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地主、官僚、反动阶级人物的卑劣与无耻,以反衬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的伟大与崇高,这一点用不着多说。
我对这些反面人物,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了全利旨掌的。
因为我已经76岁,清朝末季、北洋军阀、中华民国蒋介石统治的时代,我不但耳闻而且目睹,不但目睹而且是印象深刻、感慨万端的!
这些反动家伙,残民以自肥,踏着人民的骷髅,把自己升成“伟人”!
他们生能享大福,坏事做绝,还妄想死后留名,万古不朽。
为自己树碑立传,纪“功德”,开“神道”,想得很美:
“留芳万世”。
你觉得可笑吗,他们却觉得“理所当然”呢。
两相对比,看一看,想一想。
巴。
鲁迅是不朽的,但他想“速朽”,愿成了“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而那些反动的家伙,人类的渣滓,却“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
人民是最有权威的,也是是非分明的。
那些人民之敌的坏东西,早已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而鲁迅的大名呢,却永垂史册,受到人民的崇拜和敬爱。
我写《有的人》,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痛切的个人感受的。
它虽然写的是纪念鲁迅,但读者会从中体会到关于人生意义的哲理,引起对革命人物的崇敬之心,对反动家伙们憎恨之情的吧。
三、这首诗选入语文教材时,作者臧克家同志所做的几处修改及其意义。
著名短诗《有的人》选入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同志修改,虽然改动不多,但从中可见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兹略述体会女。
下:
(1)原句: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作: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炼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
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
“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
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的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