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项目.docx
- 文档编号:2334464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52.21KB
潮州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项目.docx
《潮州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州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项目.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潮州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项目
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项目
第一章概述
1.项目背景、建设必要性及项目研究过程
随着市经济的发展,位于市中心区西北部的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的建设,能在有效沟通经济开发区外的交通联系,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升市的形象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受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委托,我单位组织专人对工业园区所在的潮安县古巷镇行政区和湘桥区行政区进行了现场的踏勘、调查。
经过对现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具有可行性。
2.编制依据
⑴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委托及要求;
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市城市规划勘测
⑶经济开发试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市城市规划勘测
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⑸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
⑺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地形图(1:
2000)。
3.批准的道路排水规划
可研的规划依据为《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开发试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市城市规划勘测)
4.研究的围及容
根据以下原则对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的建设可行性进行研究:
⑴依据市城市的整体规划,满足城市发展要求;
⑵因地制宜,结合园区耕地、平地和山地地形特征,合理安排,构筑城市道路网络,满足交通需求;
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分步实施,远近结合;
⑷满足环境保护和成本节约要求;
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给排水规划、电力设施规划,科学协调,合理布置管线。
可研的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总体方案等。
5.主要研究结论
经过研究得出:
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市政工程具有规划可行、建设可行、方案可行、环评符合要求、资金可行、效益可行。
第二章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1.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概况
市位于我国新华夏构造第二复式隆起带的东南侧,境广泛发育新华夏系构造。
地质构造以北东向构造为主体,与北西向构造互为配套,构成“多”字形地质格局;东西向构造不很发育,时隐时现。
构造带主要以断裂带和褶皱带等形式出现。
市地处江三角洲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带,地势大体走势是北部高、南部低,自北向南倾斜;由山地、丘陵、平原逐渐过渡;主干河流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市。
境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四类。
市境山脉多为北北西和北北东走向,最高山峰为凤凰山区的大髻,海拔1497.8米。
丘陵地貌较为破碎,分布也较分散。
市区地势北高南低,除北面及东北面少部分低丘、残丘外,其余大部分是河口三角洲平原。
市区三面有山,东部笔架山(山)海拔121米,西部葫芦山海拔65米,北部竹竿山海拔124米,为市区的天然屏障。
市区地貌特征为:
在竹竿山以北主要为低山丘陵区,山顶高程一般为100~500米;在竹竿山以南为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顶部,地面平坦开阔,地势呈北、东侧略高,南、西侧略低,地面高程一般为10.5~6.5米。
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位于市中心区西北部,用地比较平整,仅有部分小山丘,比较容易利用。
而园区以北是大面积的山体,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对于园区的绿化景观相当有利。
(2)社会经济状况
市是“东大门”、“潮人文化”发祥地,具备浓厚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型的滨江旅游城市和粤东地区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中心。
市是粤东城镇和人口高密集区的重要城市,潮汕都市的副中心,是集传统型产业、轻型工业及旅游、商贸、海运、物流等较发达的区域,是省东部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市中心城区长期以传统的瓷、服装和轻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停留在较传统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状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对工业企业的贡献程度较低,缺乏经济发展的后劲。
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决定了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经济效益,与省其他城市工业综合指数的比较中发现,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对较低,处于落后水平。
且整个工业经济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比重较低,规模较小,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非常有限。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另外,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稍低,发展比较滞后,也阻碍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中心城区经济整体上显得活力不足。
因此急需建设经济开发试验区二期工业园区,提高市的经济竞争力。
(3)人口规模
市区现状城市(常住)人口35.21万人(1999年末),其中非农人口28.90万人。
规划远期(2015年),规划城市常住人口为55万人,流动与暂住人口为14万人。
2.道路现状及评价
1999年统计市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87.8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364.1公里,三级公路84.7公里,四级公路为887公里。
公路网密度为5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
有饶平县汾水关入境的G324国道,经过黄冈镇、钱东镇至澄海市的樟林与省道池樟线交汇,境里程25.6公里。
池樟线从澄海市樟林起,经铁铺、官塘、市区、枫溪,过凤塘深坑桥,经揭阳市,在普宁市池尾直接接广汕公路,境里程27.2公里。
丰柏线横跨北部山区,境里程78.6公里。
从市区到经济特区的交通干线公路潮汕线,境里程30.3公里。
汕凤线境里程73.6公里。
中国沿海高速公路同三线已经开始建设。
市市区对外公路出入口主要分布三个方向,东北往;南往、澄海;西南往揭阳。
虽然近年市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跟不上经济建设发展,主要问题在于公路密度低,等级低,城市出入口不够,部分公路穿越城市,影响城市正常活动。
目前市的城市道路正按规划逐步在实施中,并建设了大道,枫春路,潮枫路,新洋路等主干道路,初步在新区形成“两纵两横”的道路路网,在此基础上建设城新西路、南较西路、绿榕北路、东山路等道路,目前,规划中江北桥、意东三路、新风路和绿榕南路也已进行实施阶段,城市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
交通方面,汕汾高速公路和广梅汕铁路已经建成通车,城市出口公路的改造基本完成,潮揭高速公路公路和厦深高速铁路也将动工建设,城市对外交通环境有明显改善。
交通设施也有了改善,古城区建成凤城停车场,进一步解决古城的停车问题,市客运中心项目工程已经启动。
公交方面,城市公交网已经形成,基本已经服务了城市规划区。
3现状道路交通量及评价
大道、古德公路和北站西路是目前主要的进园道路。
园区依靠大道作为重要的对外交通道路,与城市中心紧密联系,向西连接省道S335线、潮揭高速公路,向东连接省道S231线、汕汾高速公路;形成了向东、向西和向南多方向的对外交通联系。
进入园区的交通流量为3600pcu/h,规划建设园区市政的道路,在交通量上需与已建道路统一,实现整个路网交通功能。
4园区地形及基础设施状况
(1)园区地形
园区规划围整个场地北高南低,为耕地、果园、山地、村庄,场地高程4.5~6.5m左右,地形起伏不大。
针对园区的规划总体目标及空间特征体现,规划过对现状场地的实地考察,对生态景观价值较高的用地予以保留,在道路竖向规划上结合现状的地形特点进行统一安排。
现状基本无已建地下管线
(2)供水条件
市城区目前主要由竹竿山水厂供水,目前日供水能力23万m3。
水厂现在的供水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园区所在区域的潮安县古巷镇行政区由古巷水厂直接供水,其余的湘桥区行政区均由竹竿山水厂集中供水。
由于古巷水厂规模小,工艺落后,水质和水量将不能满足规划中的工业园区的供水需求,因此,规划从大道敷设引水干管以满足园区的水质和水量要求。
(3)供电条件
根据经济开发试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园区北站西路与振工西路交界西北侧规划建设东埔110KV变电站,变电站占地面积5300㎡,近期装机容量2×4万千伏安,远期装机容量3×4万千伏安。
其电源由凤塘岗华220KV变电站通过110KV架空线路输送,该线路经过工业园区改为埋地电缆,其供电量能满足本规划区的的需求量。
(4)建材供应
园区道路路面均采用混凝土路面,基层为水泥碎石稳定层,道路回填采用砂土。
目前水泥供应来源为是市供应,高厝塘石材供应充裕,碎石、砂土可就近取材。
5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道路建设区域基本为耕地、丘陵、平底,建设难度较小。
(2)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通过市的断裂带主要有:
潮安—普宁北向东断裂及江北向西断裂,是影响市稳定性的主要构造。
夹在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最强烈的至断裂带和海丰至政和断裂带之间,地壳活动强烈,属地震活动的高频度和大强度地带。
自1067年至今,江三角洲地区发生有感地震277次以上,其于5级以上有破坏性地震达13次之多,其中1067年11月17日江东地震、1600年9月29日和1918年2月13日南澳地震等,震级均在6.5级以上,对市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1976年国家地震局将市划为地震基本烈度8度区,并列为国家重点防护地区之一,工程设计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
(3)水文评价
a、地表水:
江流域位于省东部和省西部。
江上游由梅江和汀江组成。
主流梅江发源于省紫金县七星岽,至大埔县三河坝河道长度309km,集雨面积13929km2;汀江发源于省化县南山坪,至大埔三河坝,河道长度323km,集雨面积11802km2。
梅江和汀江于三河坝汇合后称江,折向南流至市区北面竹竿山为中游,河流长度107km,区间集雨面积3346km2。
江下游从竹竿山南流过湘子桥,并于凤凰洲分流北、东和西溪。
北溪经官塘镇流至澄里桥闸前汇南溪水后,过闸经义丰河入海;东、西溪各绕江东岛曲折南流,至澄海区上华镇横陇村有篷洞河相互沟通后,东溪经莲阳河至北港村入海;西溪于旦家园分流梅溪、新津河和外砂河,分别入海。
江下游从竹竿山经主流西溪至梅溪于市区入海,河道长度54km。
由此,江干流(按梅溪出计)全长470km,流域总集雨面积30112km2,河道平均比降0.4‰。
江在下游五个出建有桥闸,分别是梅溪河桥闸、新津桥闸、外砂桥闸、莲阳桥闸、东里桥闸,桥闸起蓄水防咸作用,桥闸以上属于水源保护区,不得有城市污水排入。
流域地势大致东北高,西南低,呈“多”字形态,汀江分水岭海拔多在1000m以上,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较少,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梅江与东江、榕江分水岭高程较低,多属高丘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前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是江泥沙淤积的主要根源。
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上游梅江流域封山育林使水土保持初见成效,再加上中、下游大量采河砂使河床淤积有减缓趁势。
江流域面积大,系暴雨型河流,洪峰流量大,变幅达300倍以上。
江水性,根据上游暴雨成因,遭遇及组合分析,在梅汀两江同时发洪水,或者其中一江发洪水,三河坝下游区间同时发洪水的情况下,江下游将出现较大的洪水,对下游堤围形成威协。
近年来,由于自然条件改变和人为采砂等原因,江下游河床下切严重,水位连年大幅度下降,造成两岸引工程长时间断流,东、西、北溪水量分配失调。
一方面,潮、汕二市群众饮水和农业灌溉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北溪长时间断流,河道和引渠道缺乏来水冲淡,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因此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得以解决以上一系列的问题。
正在建设中的江水利枢纽是江干流中的最后一个梯级,集雨面积2.9万km2,多年平均流量804m3/s,年径流总量254亿m3。
该工程坝址位于东西溪分流口,枢纽由拦河闸、船闸、鱼道、电站和连接两岸的建筑物组成,其主要功能以灌溉、供水为主,正常蓄水位11.086m(黄海高程)(黄海高程=珠江高程+0.586m);主要目的是抬高和稳定江水位,合理配置水资源,并以此为龙头,结合上游建设控制性水库和两岸堤围的达标加固,库堤结合市的防洪保安体系更为完善,并通过水利枢纽的合理调度,结合引灌区的整治,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同时以水利枢纽形成的库面,与整治后的滨江长廊和周围的古迹景点融为一体,再现历史名城文化涵,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以供水、灌溉、环境保护、水电开发、航运、旅游等水资源综合开发治理的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潮州 经济开发 试验区 工业园区 市政工程 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