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整理篇.docx
- 文档编号:23344320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59.07KB
西方文论整理篇.docx
《西方文论整理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论整理篇.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文论整理篇
西方文论选讲(古希腊至十九世纪)
绪论西方文论的性质、形态和分期
第一讲早期古希腊文论
第二讲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第三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四讲罗马古典主义
第五讲中世纪文论
第六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
第七讲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
第八讲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论
第九讲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上)
第十讲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下)
第十一讲英国浪漫主义
第十二讲法国浪漫主义
第十三讲法国现实主义
第十四讲俄国现实主义
第十五讲英美现实主义
第十六讲法国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
第十七讲唯美主义
第十八讲唯意志主义文论
结束语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
绪论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
西方文论即“西方文艺理论”的简称。
文艺理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是美学的分支,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
二、西方文论的形态:
三种方式两大体系
西方文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及美学家等著作中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第二种是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见解。
第三种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写的文艺理论论著。
一般来说,英语国家的文论多表现为文学批评;德语国家的文论多体现在美学或艺术哲学中。
三、西方文论的分期:
四大阶段七个时期
第一阶段:
古代文论(从古希腊文论到新古典主义)
1、古典的希腊罗马文论
2、信仰的中世纪文论
3、发现的文艺复兴文论
4、理性的十七世纪文论
第二阶段:
近代文论(从启蒙主义到自然主义)
5、启蒙的十八世纪文论
6、思想体系的十九世纪文论
第三阶段:
现代文论(从象征主义到结构主义)
7-1、分析的二十世纪文论(60年代以前)
第四阶段:
后现代文论(从解构主义到后殖民主义)
7-2、分析的二十世纪文论(60年代以后)
第一讲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
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其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
从数的和谐观点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艺术和美学。
1、美是和谐统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量比例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这一结论。
比如,他们研究音乐,认为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天体音乐”
在他们看来,整个宇宙,乃是一种“神妙的百音盒”,它发出的和声的音调,其高低由天体运动的速度所决定,而这个速度又以天体之间的距离为转移,这些夭体之间距离的比率又与八度音程之间间隔的比率相一致,因而是最和谐最动听最美的,只是我们的听觉无法感受无限美妙的天体乐曲,如同生长和居住在海边的人,对波浪拍岸的声音已习以为常,感觉是绝对寂静无声的。
3、大宇宙和小宇宙
这一学派把美的比例关系加以扩大,提出两个宇宙的概念,即“小宇宙”和“大宇宙”。
他们把天体看作大宇宙,把人看成小宇宙,认为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一旦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赏状态。
小结:
他的理论观点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普罗提诺以及基督教美学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家和美学家都有深远影响。
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家的奠基人。
其基本哲学观点是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
1、“艺术摹仿自然”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
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
”
“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
”
2、美是相对的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
小结: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家、文论家、美学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
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物体中的原子流放射出来,造成影像,作用于人的感观与心灵,从而引起人对事物的认识。
1、继承了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
2、发展了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
(1)对文艺和美学对象的研究。
认为文艺描写的对象不只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2)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
他十分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
提出“言辞是行动的影子”,文艺家只有具备准确、生动而能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语言,其作品才能使人信服:
“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
”
(3)对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
提出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的观点,说:
“动物只要求它所必需的东西,反之,人的要求则超过这个。
”
诗人为什么要追求和创造美?
他提出“快乐”说:
“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它还对“快乐”的内容作了思考,指出作家“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
”
小结:
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家。
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家、美学家都有影响。
四、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苏格拉底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
他哲学的中心思想是神学目的论。
1、艺术模仿自然,强调人的精神
他的“艺术摹仿自然”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创造“美的形象”
“如果你想画出美的形象,却又很难找到一个人身体各部分都很完美,你是否从许多中选择,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使全体中每一部分都美呢?
”
3、实用即美
他认为,有的东西,如德行,从同一观点看,既是美的,又是善的。
因此他得出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他指出美具有相对性。
善、恶、美、丑不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在于它和人的关系,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目的,如果能实现使用者的“目的”,就既是美的,又是善的。
小结:
苏格拉底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文艺,丰富了“艺术摹仿自然”的内容,提出具有早期典型化萌芽的思想,把美和善相联系进而得出“美在功用”的原则,反映了早期艺术的特点,也揭示了艺术的某种本质,但也导致了西方长期善美不分,以“功用”代替文艺全部本质的倾向,并且从神学目的论出发,把艺术创造的“天才”、“灵感”和“占卜”相提并论,把创造活动神秘化,对后世有久远和复杂的影响。
第二讲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很得苏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民主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
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
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
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
其著作涉及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
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
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是一个创举。
一、理式论
“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理式是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人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要对理式的领悟。
二、摹仿说
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在柏拉图的心目中存在三种世界,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
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
三、灵感说
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
1、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
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2、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他说:
诗人“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立言”。
3、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
也就是说,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四、理想国和文艺的社会功用论
1、理想国的建设
按柏拉图的构想,“理想国”应该由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最高的等级是哲学家,是治理国家的人,其次是武士,是城邦的保卫者,再次是百工,即从事农工商的自由民。
奴隶不算人,跟牲畜一样,国家成员不包括他们。
把人的灵魂也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智、意志和情欲,与前面所说三种人一一对应。
三种人的美德应该是智慧、勇敢、节制。
统治者应象人的理智那样支配一切,具有智慧的美德;军人应象意志那样坚强有力,象狗一样服从统治者的指挥,其美德是勇敢;劳动者象人的情欲,必须具备节制的美德,象绵羊那样服从统治者。
三种美德的和谐结合就是“正义”,就能创造理想的国家。
2、从文艺的社会功用角度指出摹仿的艺术有三条罪状
第一,模仿的艺术不能反映真理。
第二,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
第三,模仿的艺术迎合人的情欲。
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3、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他在对文艺审查后,在理想国保留了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
认为只有这种颂歌才能培养出“保卫者”的“正义”品德,要求诗人对神和英雄要绝对虔诚和服从。
柏拉图是第一个把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如何确定为审查文艺第一标准的人,是第一个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的人。
他懂诗却为了政治理想不得不牺牲前者,这是他的悲剧。
小结:
他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但在阐述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社会功用说以及灵感说的过程中,又揭示了文艺的一些本质特征和规律,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萌芽。
对中世纪神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理论和一些现代派理论影响很大。
第三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
17岁时求学于柏拉图,他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对待柏拉图的学说,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哲学上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文艺上是从批判柏拉图的摹仿论开始的。
其《诗学》是西方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著。
一、文艺本质论
1、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他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离开具体存在的所谓“理式”,肯定了艺术模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提出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2、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他认为历史所写的是个别的业已发生的事,而诗所写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或应该发生的事,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带有普遍性的事。
认为诗比历史更有必然性或普遍性,更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实性。
3、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他认为文艺家有三种创作方法:
“他必须摹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
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已有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或有事)、应当有的事(应有事)。
”第一种偏于再现,第二种偏于表现,第三种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他主张第三种,把第三种创作方法看成是最理想的创作方法。
二、悲剧理论
柏拉图主要关注诗,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戏剧。
1、悲剧的含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诗学》第6章)
他认为悲剧与其它种类艺术相比有以下差别:
“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
2、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他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
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
因为:
第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决定的,在他看来,悲剧摹仿的不是人的性格,而是人的行动。
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
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是组织情节。
他认为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是:
(1)性格必须善良;
(2)性格必须合适;(3)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4)性格必须一致。
3、悲剧的布局
他认为情节安排是“悲剧艺术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
”
如何安排情节?
他提出“情节的整一性”原则:
“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事因);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事果);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其目的是要使悲剧达到“结构完美”(过程)。
“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
”(实际是地球自传一周,即24小时)
所谓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是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所谓“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形成怜悯与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4、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在他看来,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
希腊悲剧人物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明知故犯,如《美狄亚》中的美狄亚(毒死情敌杀死亲子);一种是不知误犯,如俄狄浦斯(杀父娶母)。
他推崇后者的写法。
5、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
悲剧通过人物动作“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
“怜悯界定为一种痛苦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人看见一种足以引起破坏或痛苦的灾祸落到不应受难的人的头上,并且认为这种灾祸也会在最近期间落到自己或亲友头上。
”
“恐惧可以界定为一种痛苦或恐慌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想象有某种足以引起破坏或痛苦的灾祸即将发生。
”
“陶冶”(卡塔西斯)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净化”,一种认为是“宣泄”。
不论认为是宣泄、净化,还是陶冶、锻炼,都是使观众的心理,经过悲剧的作用达到一种平静健康的状态。
小结:
亚里士多德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在文艺观点上却有异于柏拉图,他们师徒二人的思想体系共同成为了西方思想界的两大源头,所以西方有句话这样说道:
一个人生来不是柏拉图派,就是亚里士多德派。
第四讲罗马古典主义
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罗马时期开创了崇尚古典的风气,无论创作还是理论方面都强调摹仿古人,以古希腊成就为典范。
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诗学》基础上,建立了古典主义诗学。
一、贺拉斯的《诗艺》
贺拉斯是罗马杰出诗人、文艺批评家。
出身于释放奴隶家庭。
诗歌作品多歌颂罗马帝国的辉煌,后成为奥古斯都的宫廷诗人。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人生哲学。
提出罗马帝国的文艺法则。
《诗艺》是贺拉斯写给贵族皮索父子的一封诗体长信,主要谈个人的创作体会。
《诗艺》所体现的文艺观点可以从贺拉斯的折衷主义思想方法上得以把握。
1、摹仿和创新——古典主义诗学原则。
(1)文艺摹仿古典
(2)既有继承又要创新
2、内容和形式——“合式”原则。
“合式”原则,主要指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符合情理、符合观众心理、符合艺术原则。
它既包括形式的要求,也涉及对内容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在内容、形式技巧、整体效果上要和谐一致。
(2)人物性格上要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
(3)要有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
3、天才和技巧——理性主义倾向
贺拉斯认为:
“若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所以他既反对了柏拉图的灵感说和迷狂说,也矫正了亚里士多德否定天才的偏颇。
4、教益与快乐——“寓教于乐”原则
他提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
小结:
贺拉斯是罗马古典主义的创始人、奠基者,丰富发展了古希腊的文艺思想。
他结合自己创作体会,针对罗马文艺现状,提出了富有见解的思想。
他的《诗艺》奠定了古典主义理论基础。
他的文艺观是现实的,其对艺术摹仿现实的肯定,对艺术社会功用的肯定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启蒙运动时代的作家和文论家们。
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开创了浪漫的诗风,由重现实摹仿向重激情、想象的转变。
这是文论史上最早的风格论专著。
1、崇高的概念
文学的崇高不在合情合理说服读者的理智;而在超出读者的理智,使之惊叹,不在读者是否相信,而在专横,不可抗拒的操纵读者。
它以“超出”为原则,而不是以“适宜”为原则。
2、崇高的来源
崇高来自五种因素:
①庄严而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深厚的激情;③运用词藻的技能;④高雅的措辞;⑤卓越的结构。
在古代文论中,朗加纳斯提出思想、情感、想象三大原则,成为浪漫主义文论的萌芽、先驱。
小结:
《论崇高》的文艺观是古典的,也是浪漫的,由古典走向浪漫。
第五讲中世纪文论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灭亡这一千多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的兴起和统治。
中世纪基督教的特点是:
1、宣扬人生来有罪,人必须赎罪;2、教会和僧侣垄断着当时的知识和教育;3、罗马教皇具有凌驾于各国国王之上的权威。
一、圣·奥古斯丁的文艺观
圣·奥古斯丁生于非洲,年轻时生活放浪,后到米兰学习哲学,醉心于新柏拉图主义。
41岁时任大主教,是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
其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忏悔录》里。
1、上帝是美的本体
(1)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体现上帝的光辉;
(2)美的形式原则是寓多于一;
(3)要想认识美本身必须使灵魂摆脱肉体欲望的束缚。
2、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
奥古斯丁认为世俗的文学艺术有三大罪状:
(1)描写神的缺点,亵渎神灵;
(2)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
(3)不真实,虚假,对人有害。
3、形式美
奥古斯丁认为,欣赏艺术作品必须整体把握。
诗的单个音节并不美,单个音节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整个诗的一部分。
4、语象理论
(1)《圣经》的语言具有双重的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
(2)象征能给人以乐趣。
二、阿伯拉的文艺观
阿伯拉的文艺思想不同于奥古斯丁,他在中世纪宗教气氛的笼罩下,以清醒的、世俗的眼光观察和论述文艺。
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
2、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支配着对自然的描绘。
三、托马斯·阿奎那的文艺观
托马斯是欧洲中世纪末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其学说被称为托马斯主义。
著作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
1、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
上帝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艺术家,艺术家与上帝的关系如同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艺术家进行创作就是对上帝的摹仿,艺术家之所以摹仿自然,是因为自然万物为上帝所造,只有摹仿自然才能掌握上帝的“技巧”。
2、美有三个要素
(1)完整;
(2)和谐;(3)鲜明。
3、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
“美和善在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因为二者都建立在同一真实的形式上面;但它们的意义却不同,因为善与欲望相对应,其作用恰是最后因,而美与知识相对应,其作用有如形式因。
各种事物能使人一见而生快感即称为美。
”
4、文学语言和神学语言都具有象征性
文学语言和神学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它们都不能象科学语言那样直接反映事物之“理”。
文学语言和神学语言所描述的形象是具体、生动的,这些形象自身含有象征意义,我们应该通过形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和神学的真谛。
小结:
如果说奥古斯丁文艺理论是否定文学艺术的,那么托马斯的文艺理论则是肯定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和存在。
但就总体而言,作为基督教神学理论,他们又都是唯心的,神秘主义的。
第六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
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的第一场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并不是真的要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是打着“复古”的旗帜反对封建的基督教文化,创造新的资产阶级文化。
资产阶级的作家、理论家们站在神学的对立面,高扬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的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知识对抗信仰,以现世主义对抗来世主义,以个性解放对抗禁欲主义,以观察试验对抗经院哲学的烦琐思辨。
文学艺术不再是神学的奴婢,它走出教堂,面向人生,肯定人对感性生活的追求。
一、但丁的文艺思想
但丁的文艺理论著作主要有《致斯加拉大亲王书》、《飨宴》和《论俗语》等
1、“四义说”
但丁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
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寓言义,同时他指出,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都可以叫做寓意。
但丁借助“四义说”一方面把诗提到了和《圣经》同样的地位,同时也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
2、《神曲》的寓意
《神曲》这部作品“具有多重意义,……通过文字得到的是一种意义,而从文字表示的事物本身所得到的则是另一种意义。
”
(1)但丁宣称他的作品主题是写人而不是写神;
(2)但丁强调作品要表现的是人的“自由选择的意志”;
(3)但丁主张文学应如实表现人因其功过而得到正义的赏罚。
3、民族语言理论
拉丁语虽然精美,但只有少数贵族僧侣才能懂得,它是一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
但丁指出,拉丁语已是“日暮斜晖”,而意大利俗语则是“新升的太阳”它必然要代替拉丁语。
但丁主张,应该在意大利各地方俗语的基础上创立一种统一的、有权威性的新的民族语言。
但丁指出,建立民族语言应该有四条标准:
“光辉的、基本的、宫廷的和法庭的。
”
二、卜伽丘的文艺思想
卜伽丘的文艺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但丁传》、《异教诸神谱系》等著作中。
1、诗的虚构中隐藏着真理
诗的虚构不是与真理无缘,而是隐藏着真理。
诗人之所以运用虚构,是为了让读者通过“费力”领悟作品中的真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愉快。
2、诗的社会作用
卜伽丘指出,诗有积极的教化作用,诗能“唤起懒人,激发蠢徒,约束莽汉,说服罪犯”。
诗能产生巨大作用的原因:
(1)诗是“一种热情而又精细的创作”。
(2)诗有完美的形式。
(3)诗人本身的修养也是使诗产生伟大教化作用的原因。
三、达·芬奇的创造“第二自然”理论
达·芬奇的艺术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画论》、《笔记》等著作中。
1、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
达·芬奇认为,文学艺术就应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自然和人生,他把师法自然看作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文论 整理